先是家裏頭沈氏聽後也動了心思,同秦連龍商量過後,也跟著杜氏過來拜托羅氏。 WwWCOM
早在兩年多前,因著沈家所在的分水鎮上文風不盛,並沒有甚的好學塾。
銀錢沒少花,孩子在課業上卻難有進步。為著孩子的前程,沈家就已是生了將子弟送來崇塘,或是直接送去禮詩圩學塾念書的打算了。
後來經由秦老爹項,沈氏的三個正值學齡的內侄兒進了禮詩圩,通過考核之後,齊齊進了西塾,從《論語》開始重新學起。
沈家為此還特地托了秦連龍幫著在崇塘賃了間單門獨戶略為清靜的院子,又派了沈大舅沈大嫂兩口子特地搬過來陪讀。
沈大嫂專門照料三個親兒侄兒以及丈夫的衣食起居,沈大舅則聽了秦連龍的話,把家裏製作的杆秤拿來崇塘沿街叫賣。
有秦連龍帶著他認門,後來又有秦連熊給他介紹買賣,如今已能糊口,在崇塘也算勉強立住了。
而杜家那邊都已是應下了,沈家這邊,就算不同秦連豹商量,羅氏也知道萬萬沒有差別對待的道理的,當即就應諾了沈氏。
隻是隨著杜家沈家的字輩們出入秦家,一直忙著修官道的老舅公聽此事兒後就有些坐不住了。
他家也有兩個孫子正在念書呢,忙過來同秦連豹討人情。
之後隔壁漏鬥灣的老村長在家人的鼓動之下也過來拜訪秦連豹,還有周大生周大成兄弟,領著孩子過來吭哧吭哧地請教功課……
杜家沈家的孩子都被杜氏沈氏,或者是被秦連熊秦連龍特地提點過了,都知道要把平時念書做功課時遇到的疑難問題記錄下來,隔山岔五的才會過來求教。
可周家灣同漏鬥灣兩處的得到了秦連豹肯的子們,卻真個就跟走馬燈似的,你來我往的,要不是生怕惹得秦連豹不喜,有的更怕是一晚上都要跑上好幾趟的。
而且日子一一過去,這口子越開越大,秦連豹不免考慮起了如何才能既能給這些個好問的孩子解惑,又不至於人來人往的,叫自家的孩子在功課上分心,隻還未想出解決的法子來,就有鑒貌辨色的子請教過後,偷眼瞄了瞄秦四周,眼見沒有注意自己,咬咬牙,索性趁機留了下來,縮在角落裏做功課。
卻是有備而來的,書袋子裏別書本文房了,就連蠟燭火折子一應都已是帶齊了的,也不知道已是暗中籌謀了多久了。
秦連豹喜歡勤奮的孩子,雖隨後就注意到了,卻也沒有多甚的。
秦家的字輩們在兩灣都算是孩子頭,對這些個子就沒有不認得的,泰半還都是有些交情甚至於玩的不錯的,自然更不會出聲叫人離開的。
隻沒想到,漸漸的,就有膽子大的,或是同秦家字輩們交好的子們一個兩個的也有樣學樣,請教過後就直接留下來做功課。
而且不過幾,就已有人算準了時辰,拎著板凳挎著書袋捧著蠟燭油盞,特地過來秦家蒙館做功課了。
人數一比一多,直到這夜裏,吃過夜飯,花椒同姐姐們幫著秦老娘姚氏諸人將廚房飯廳收拾幹淨,同往常一樣溜溜噠噠的過來書院的時候,竟愕然地現被辟為蒙館的這間可以放置將近三十套桌椅的大屋裏,居然已經沒有她們姐妹的位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