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風的能量及分類(1 / 2)

1.太陽能的轉化——風的能量

空氣流動所形成的動能稱為風能。實際上,風能是太陽能的一種轉化形式。

太陽輻射使地球表麵受熱不均衡,從而導致大氣層中壓力分布不均。在不同地區,所產生的壓力不同,因而形成了所謂的壓力差,最終使空氣沿水平方向從高壓區域向低壓地區流動形成風。對於風能的利用形式,一般是把大氣運動的功能轉化為其他形式的能。

我們知道,地球表麵的熱量來自太陽輻射。一般情況下,太陽高度角越大,日照時間越長,地麵接收到的熱量就越多。在低緯地區,由於太陽高度角大、日照時間長、太陽輻射強度大,地麵和大氣接受的熱量相對就比較多,溫度也較高。與此相反,在高緯地區,由於太陽高度角小,日照時間短,所以地麵和大氣接受的熱量就小,溫度也低。由此可知,因緯度差異而產生的溫度差異,指的就是南北之間的氣壓梯度。在氣壓梯度力的作用下,空氣做水平運動。由於氣壓梯度力是垂直於等壓線的,所以風應該沿水平氣壓梯度方向從高壓吹向低壓。但由於受到地球自轉的影響,空氣水平運動會發生偏向的力,我們稱之為地轉偏向力。地轉偏向力在北半球向右偏,在南半球向左偏。所以最終影響地球大氣運動的力是氣壓梯度力和地轉偏向力的合力。

實際上,地麵大氣流動也不僅僅受氣壓梯度力和地轉偏向力的影響,它受海洋、地形的影響也比較大。如山隘和海峽不僅能改變氣流運動的方向,還能使風速增大;而丘陵、山地因對風形成一個很大的摩擦力,所以能使風速減小。不過,孤立的山峰卻因海拔高反而使風速增大。因而,風向和風速的時空分布是比較複雜的。

另外,海陸差異對氣流運動的影響也比較顯著。在冬季,大陸氣溫比海洋低,大陸氣壓比海洋高,所以冬季的風一般是從大陸吹向海洋。夏季則恰恰相反,這時大陸氣溫比海洋高,大陸氣壓比海洋低,所以在夏季風從海洋吹向大陸。這種風隨著季節的不同而轉換,我們稱之為季風。海陸風的形成與此類似。白晝時,大陸上的氣流受熱膨脹上升至高空流向海洋,到海洋上空後再冷卻下沉,這樣,近地層海洋的氣壓就會高於大陸氣壓,所以海洋上的氣流吹向大陸,以補償大陸的上升氣流,稱為海風。到了夜間(冬季),則與此相反,低層風從大陸吹向海洋,我們稱之為陸風。在山區,由於熱力原因,白天風從穀地吹向平原或山坡,我們稱之為穀風;夜間風又從平原或山坡吹向穀底,我們稱之為山風。穀風和山風的形成原因主要是:白天山坡吸熱快,溫度高於山穀上方同高度的空氣溫度,坡地上的暖空氣從山坡流向穀地上方,穀地的空氣則沿著山坡向上補充流失的空氣,這時由山穀吹向山坡的風,就會形成穀風。到夜間山坡輻射冷卻溫度降低,它降溫的速度比同高度的空氣要快得多,所以冷空氣就會沿坡地向下流入山穀,形成山風。當太陽輻射能穿越地球大氣層時,就會有一部分能量直接被大氣吸收,其中一小部分轉化為空氣的動能。此外,由於熱帶比極帶吸收的太陽輻射能多,因而它們之間的大氣壓力差導致空氣流動而形成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