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風力發電
風能作為一種新能源,它的發展潛力很大。也許很多人都知道,在18世紀初,發生了一次橫掃英法兩國的狂暴大風。粗略統計,那次大風摧毀了400座風力磨坊、800座房屋、100座教堂、400多條帆船,死傷數千人,25萬株大樹被連根拔起。單就拔樹一事而言,風在數秒鍾內就釋放了750萬千瓦功率的能量。據估計,目前全世界每年燃燒煤所獲得的能量,也不過隻有風力在一年內所提供能量的三分之一。所以,風力發電,作為一種新能源的利用,目前得到了世界各國的重視。
利用風力發電的嚐試,開始於20世紀初。20世紀30年代,丹麥、瑞典、蘇聯和美國紛紛應用航空工業的旋翼技術,成功地研製出了一些小型風力發電裝置。在海島和偏僻的鄉村等多風的地區,這種小型風力發電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通過這種小型的風力發電機所獲得的電力成本要遠遠小於小型內燃機。不足之處在於當時的發電量太低,大都在5千瓦以下。
風能發電發展到今天,在設備上已經有了很大的改進。據了解,目前國外已有15、40、45、100、225千瓦的風力發電機了。美國於1978年1月,在新墨西哥州的克萊頓鎮建成的200千瓦風力的發電機,在規模上也算是一大突破了。據說,發電機的葉片直徑有38米,它的發電量可供60戶居民使用。在幾個月後,丹麥又有更大規模的風力發電機出現。1978年初夏,丹麥日德蘭半島西海岸投入運行了新的風力發電裝置。這一發電裝置的發電量高達2000千瓦,風車高有57米,這一發電機所產生的電量75%送入電網,其餘則用來供附近的一所學校使用。
第二年,美國在北卡羅來納州的藍嶺山上,世界上最大的一座發電用的風車誕生了。這個風車有10層樓那麼高,風車鋼葉片的直徑60米。風車被安裝在一個塔型建築物上,該風車可以自由轉動,從而可以獲得任何一個方向的風力。如果風力時速能達到38千米以上,那麼這個發電機的發電量就可以達到2000千瓦。不過,由於這個丘陵地區的平均風力時速也隻有29千米,所以風車不能全部運轉,發電量也達不到2000千瓦。
6.風箏的魅力
風箏是我國發明的。關於風箏的發明還有一個傳說呢。相傳,墨翟用三年的時間,以木材製成木鳥,這也就是風箏最早的起源了。墨翟的學生魯班用竹子改進了師父的風箏材質,現在的多線風箏就是這樣誕生的。追溯風箏發展的源頭,我們要回到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關於風箏的起源,史料上有這樣的記載:“墨子為木鳶,三年而成,飛一日而敗。”風箏發展到南北朝時期,已經開始成為傳遞信息的工具。而自隋唐時期開始,隨著造紙業的發展,在民間人們開始用紙來裱糊風箏。在宋代,放風箏成為人們喜愛的戶外活動。
(1)傳統風箏與吉祥寓意
到目前為止,風箏在我國已有二千多年的曆史。在中國傳統的風箏上隨處可見帶有吉祥寓意的圖案。在我國文明發展的漫長歲月中,我們的先輩不僅創造出優美的凝聚著中華民族智慧的文字和繪畫,而且還創造出許多代表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寓意吉祥的圖案。這些圖案不僅漂亮,而且具有喜慶、吉祥、如意和祝福之意。從審美上,它們融合了群眾的欣賞習慣,反映了人們對善良健康和幸福美好的追求,因而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歡,在民間廣泛流傳開來。
風箏擁有著兩千年的曆史,從一開始就是中華文明的一部分。風箏文化受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所以在傳統的中國風箏中,隨處可見吉祥寓意圖案:“福壽雙全”、“龍鳳呈祥”、“百蝶鬧春”、“鯉魚跳龍門”、“麻姑獻壽”、“百鳥朝鳳”、“連年有魚”、“四季平安”,等等,五花八門的風箏無一不表現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傳統風箏上的吉祥圖案采用了人物、走獸、花鳥、器物等形象和一些吉祥文字,以民間諺語、吉語及神話故事為題材,通過多種手法(如借喻、比擬、雙關、象征及諧音等),構成“一句吉語一圖案”的美術形式。在吉祥寓意中,寄托人們對幸福、長壽、喜慶等的願望。
吉祥圖案的內容形形色色、千差萬別,歸納起來大體有“求福”、“長壽”、“喜慶”、“吉祥”幾種類型,其中求福類的圖案最多。
①求福
對幸福的追求是所有人的共同理想。由於蝙蝠與“遍福”、“遍富”諧音,盡管它的外形不是很美,但經過藝術家的美化,藝術加工後的蝙蝠也就成了象征“福”的吉祥圖案。在傳統風箏中,蝙蝠圖案俯拾皆是。例如在傳統的北京沙燕風箏中,以“福燕”為代表,整個硬膀上都畫滿美化後的蝙蝠。還有些圖案取意為“福中有福”、“福在眼前”、“五福獻壽”、“五福捧壽”、“福壽雙全”、“五福齊天”、“五福獻壽”等。其他的求福吉祥圖案還有“魚”和“如意”(如意原本是竹木製的搔杖,專搔手夠不到的地方,因能盡如人意而得名)。與此相關的吉祥圖案與風箏有“鯉魚跳龍門”、“百事如意”、“連年有魚”、“喜慶有餘”、“必定如意”、“平安如意”等。
②長壽
自古以來,健康長壽都是人們不懈的追求。寓意長壽的圖案有很多,如萬古長青的鬆柏,有能享幾千年壽命的仙鶴及色彩繽紛的綬帶鳥,有傳說中食之可以長命百歲的“仙草”靈芝和能夠使人長生不老的西王母仙桃等。代表長壽的字,也常被用在圖案中。如“壽”字由於追求和表達長壽之間,其字形變化極為豐富,其有三百多種字形。源於佛教的“萬”字紋樣,寓“多至上萬”之意。在沙燕風箏中,腰部的圖案就多為回轉的“萬”字紋樣。與此有關的吉祥圖案與風箏有“祥雲鶴壽”、“八仙賀壽”等。龜在古代是長壽的象征,後來以龜背紋代替。
③吉祥
人們想象出來的瑞禽仁獸有龍、鳳、麒麟,表達了我國人民對吉祥的追求。中國人對龍的圖騰崇拜,可算得上曆史悠久。中華民族自稱是龍的傳人,可見龍的重要性。關於龍的話題在古代文化中尤多,中國是個尚龍的國家。自古以來,龍就是中華民族的象征。據說龍是一種有著鹿的角,牛的頭,蟒的身,魚的鱗,鷹的爪的神奇生物,是中華古老文明的象征。以瑞禽仁獸或者其他物象構成的傳統吉祥圖案還有:“龍鳳呈祥”,“二龍戲珠”,“彩鳳雙飛”,“百鳥朝鳳”等。作為中國傳統風箏的龍頭蜈蚣長串風箏,尤其是大型龍類風箏,放飛的場麵十分壯觀,深受人們的喜愛。
④喜慶
為了表達人們美好、愉快、幸福的心情,喜慶的圖案自然不可少。在漢語中,喜字有不少字形,“喜喜”則是人們常見的喜慶圖案。此外,喜鵲也被人們看做喜事的“征兆”。在傳統風箏中有“喜”字風箏、“喜喜”風箏等。與喜字有關的風箏和吉祥圖案包括:“喜上眉梢”、“雙喜登眉”、“喜慶有餘”、“福祿壽喜”、“雙喜福祥”。在傳統文化藝術中,喜慶圖案還有百蝶、百鳥、百花、百吉、百壽、百福、百喜等頗具情趣的圖案,如“百鳥朝鳳”。還有寓意著婚姻美滿、夫婦和諧的鴛鴦圖案等。
(2)風箏產地
我國有六大傳統風箏產地,它們分別是開封、北京、天津、濰坊、南通和陽江。濰坊的風箏在國際上都享有盛名,濰坊市被各國推崇為“世界風箏之都”。每年的4月20日至25日,在山東濰坊舉行的濰坊國際風箏節是一年一度的國際風箏盛會。這一盛會開始於解放前的1948年,到目前為止已經有六十多年的曆史了。每年的國際風箏節都吸引著大批中外風箏專家和愛好者及遊人前來觀賞、競技和遊覽。如果你是來旅遊觀光,那麼在4月20日到達濰坊就可以。在整個風箏節期間還伴有豐富多彩的民間傳統藝術活動。比如,傳統的民族花燈展覽和民族煙火。在夜幕下,各種各樣的花燈千姿百態,栩栩如生;民族焰火,則以其絕妙的燃放技巧,向遊客展現曆史戲劇故事場景,讓人忍不住拍手叫絕。此外,風箏音樂會上,也會有藝壇名星的精彩演唱讓遊人沉醉而流連忘返。
濰坊的風箏曆史悠久,經過多年的文化與技術的沉澱,形成具有紮工精巧、造型美觀、放飛平穩、易於起飛等優點的技術一流的風箏精品。在濰坊有風箏的故鄉。位於市區東北15千米的楊家埠村,是風箏誕生的地方。楊家埠風箏以做工考究、繪製精細、起飛高穩而為人們所喜愛。楊家埠風箏可分為串子類、板子類、立體類、軟翅、硬翅和自由式六大係列,品種可達六十多個。楊家埠的木版年畫,也是馳名中外,享譽世界的。它與天津楊柳青、蘇州桃花塢並列齊名,被稱為中國三大畫市。同為藝術,年畫與風箏可謂姊妹藝術。楊家埠的年畫與風箏藝術始於明而盛於清,已有五百多年的曆史了。來到這裏,你可以看到明清時期典型的民間建築——四合院式的風箏與木版年畫作坊,還能欣賞到藝人們刻製年畫、紮製風箏的技藝全過程。濰坊風箏博物館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專業風箏博物館,裏麵陳列著曆屆風箏節的中外風箏佳作。這些作品題材廣泛、花樣繁多、紮技精湛、造型各異,琳琅滿目的風箏讓你應接不暇,技藝高超的作品讓你留連忘返。
這裏的國際風箏聯合會,成立於第六屆風箏會。聯合會的總部設在濰坊,辦事機構就設在楊家埠村。每年的4月20日國際風箏節的開幕式就在這裏隆重舉行,開幕式上大型民間傳統歌舞表演變幻多姿,焰火禮花絢麗多彩。國際風箏賽暨中國風箏精美比賽設在浮煙山或渤海灘,於21日舉行。在比賽中,中外風箏可謂八仙過海各顯其能,都以自己獨特的造型、色彩、風格及放飛技巧吸引著數以萬計的觀賞者。自22日起,客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愛好遊覽“千裏民俗旅遊線”。其中,石家莊的民俗風情以其獨特的趣味性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裏的傳統婚禮表演,坐花轎、拜天地、交杯酒、入洞房,再現古代婚俗,令人心馳神往。村內的民俗博物館向人們展示著魯中農村的百年風俗。“吃農家飯、住農家屋,學農家活,隨農家俗”,在遊玩的過程中,遊者盡情地體驗享受農家生活。與此同時,風箏作為一種藝術,得到了各國遊客的喜愛。勤勞智慧的濰坊人舉辦風箏節又與發展外向型經濟結合起來,對於我國的經濟發展也是難得的機遇。在風箏節期間,濰坊市對外經濟技術貿易洽談會同時舉行,吸引了大批中外客商前來洽談貿易,投資辦廠,這一活動集技術交流和觀光遊覽於一體,對當地乃至我國經濟的發展都有促進作用。
與濰坊風箏一樣,開封的風箏也享有盛名。開封的風箏曆史久遠,種類繁多,做工精細,是我國著名的風箏產地。人們把開封風箏分為6類,其分類方法與濰坊的風箏相類似。有硬翅類風箏,如大腳燕、蟬、等;軟翅類風箏,如鷹、蝴蝶等;串類風箏,如串雁、巨龍等;桶形類風箏,如龍亭、火箭;板子類風箏,如七星、八卦等。開封風箏以龍亭風箏和巨龍風箏最有名氣。“巨龍飛騰”是一種大型風箏,它長有200多米,頭部重達20千克,騰空後,氣勢恢宏,十分壯觀。此外,開封風箏中還有無骨架類風箏。近年來,隨著風箏業的蓬勃發展,精美的微型風箏在開封誕生了,它嬌小精美,可放於掌上,讓人對其愛不釋手。微型風箏既可收藏,也可以放飛。目前,開封風箏已成為中外風箏愛好者收藏欣賞的名品。
說起開封風箏的由來,還得歸功於開封一直延續的一個風俗——清明節放風箏。開封人在清明節這一天把風箏放得高而遠,隨後再故意把風箏線割斷,讓風箏隨風飄去。取將一年來積下的“鬱悶之氣”徹底放出去之意,人們相信放出風箏之後在接下來的一年中就不會生病。此外,風箏上富有寓意的圖案還寄托著人們的希望。如,在燕子風箏上畫了魚,寄托了人們對年年有餘的渴望,而在風箏上畫了蝙蝠、桃子、鬆樹、仙鶴,則是有福、有壽,鬆鶴延年的意思,表達了人們對福壽健康等美好事物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