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攀登知識的高峰 (1)(1 / 3)

你們的學習才剛剛開始

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月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秉燭之明。

——劉向

這是美國東部一所規模很大的大學畢業考試的最後一天。在一座教學樓前的階梯上,有一群機械係大四的學生擠在一起,正在討論幾分鍾後就要開始的考試。他們的臉上顯出很有信心的表情,這是最後一場考試,接著就是畢業典禮和找工作了。

有幾個人說他們已經找到工作了。其他的則在討論他們想得到的工作,懷著對四年大學教育的肯定,他們覺得心理上早有準備,能征服外麵的世界。

他們知道即將進行的考試隻是輕鬆的事情。教授說他們可帶需要的教科書、參考書和筆記,隻要求考試時他們不要交頭接耳。

他們喜氣洋洋地魚貫走進教室。教授剛把考試卷發下去,學生都眉開眼笑,因為學生們注意到隻有5個論述題,

3個小時過去了,教授開始收集考卷。學生們似乎不再有信心,他們臉上有著可怕的表情。沒有一個人說話,教授手裏拿著考卷,麵對著全班同學,教授端詳著麵前學生們擔憂的臉,問道:“有幾個人把5個問題全答完了?”

沒有人舉手。

“有幾個答完了4個?”

仍舊沒有人舉手。

“3個?2個?”

學生們在座位上不安起來。

“那麼1個呢?一定有人做完了1個吧?”

全班學生仍然保持沉默。

教授放下手中的考卷說:“這正是我預期的。我隻是要加深你們的印象,即使你們已完成4年工程教育,但仍舊有許多有關工程的問題你們不知道。這些你們不能回答的問題,在日常操作中是非常普遍的。”

於是教授帶著微笑說下去:“這個科目你們都會及格,但要記住,雖然你們是大學畢業生,但你們的學習才剛剛開始。”

挖掘潛能:

成功者的特征之一,就是能隨時隨地地學習,因為隻有不斷地學習,才能使人進步。學習,應該是人終生的伴侶,尤其是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由於沒有太多的社會責任,因此可以全身心地把主要精力用在學習新知識上。

有位偉人也曾說過:“情況總是在不斷地變化,要使自己的思想適應新的情況,就得學習。”任何人隻有不斷地學習,才能不斷地適應外部環境的變化,如果停止學習,要想繼續發展就很困難了。

在此,我們可以肯定地對任何一個孩子說,將來,如果你想生活得更好,僅有技能是不夠的,還需不斷學習,才能成為更好的公民、職員、家長、鄰居和朋友。學習不僅是為了謀生,更是為了創造更好的生活。在麵對競爭日趨激烈的現代社會,隻有樹立終生學習的觀念,才不會落後於他人,落後於社會。

你必須親自去咀嚼

為了求得知識,就必須不斷地自修。

——加裏寧

有一個學生誠惶誠恐地來請教他的老師,問:“老師,請問我要怎樣做,才能夠學會您所有的智慧呢?”

老師是一位深具智慧的大師,他聽到學生這樣的問題,笑了笑,反問學生說:“那麼,你認為應該怎麼樣,才能夠學會我所有的智慧呢?”學生想了想,立刻說:“我以為,老師最好能夠一次教會我所有智慧的關鍵,讓我能夠完全了解老師所了解的事情!”

大師又笑了笑,從桌上拿起了一個蘋果,放到嘴邊,大大地咬了一口。大師望著他的學生,口中不斷咀嚼著蘋果,不發一言。

過了好一會兒,大師才又張開嘴,將口中已經嚼爛的蘋果,吐在手掌當中。大師伸出手,將已嚼爛的蘋果拿到學生的麵前,然後對他說:“來,把這些吃下去!”

學生驚惶地說:“老師,這……這怎麼能吃呢?”

大師又笑了笑,說:“我咀嚼過的蘋果,你當然知道不能吃;但為什麼又想要汲取我的智慧的精華呢?你難道真的不懂,所有的學習,都必須由你親自去咀嚼。”

挖掘潛能:

蘋果新鮮而甜美的滋味,需要你自己去品嚐與體會。人生許多寶貴的答案,也需要通過自己的思考去獲得。

學習的過程,除了你自己,沒有任何人可以代勞;透過知識的吸收,加上你不斷地反省、思考,化為自己寶貴的經驗,這就是智慧的開啟之處,也是奠定你一生能夠不斷成長的真正基礎。

學習還要注重方法,盡信書不如無書。對於書本知識、他人的經驗,不可囫圇吞棗,不可全盤吸收,不可生搬硬套;要會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揚長避短,達到繼承和創造的目的。

學習的目的是學以致用,培根指出:“各種學問並不把它們本身的用途教給我們,如何應用這些學問乃是學問以外的、學問以上的一種智慧。”有了知識,並不等於有了能力,知識不加以應用,擁有的知識就是死知識,死知識不但沒有益處,有時還可能有害。因此,要對知識加以應用,使學習過程上升為提高能力、增長見識、創造價值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