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寄居殼
從根本上說,生活是冒險。要舒暢地生活,就要有勇氣增強自己的力量,堅定自己的信心。
——馬爾茲
龍蝦與寄居蟹都是海裏的住戶,有一天,他們在海中相遇,那時正是龍蝦在換殼的時間,寄居蟹看見龍蝦把自己的硬殼脫掉,露出了嬌嫩的肉。寄居蟹很吃驚,甚至是無法理解:“龍蝦,你怎麼把殼脫掉了,這可是保命的工具呀!難道你不怕大魚一口把你吃掉嗎?還有,還有,就算沒有大魚,你這柔嫩的身軀,一陣急流過來把你衝到岩石上去,你都可能變成蝦泥!”
龍蝦好笑地回答:“你呀!可真是杞人憂天,告訴你吧,我們龍蝦的生長規律跟蛇有點類似,他們需要蛻皮,我們需要換殼。我們每長大一些,就必須脫掉舊殼,這樣我們才能長出新殼,一個更堅固的外殼,以後麵對危險,我們才有更多的本錢呀!要在這個海洋中生存,不提高自己的本領是很難混下去的!”
龍蝦的話讓寄居蟹細心思量了一下,自己與龍蝦是多麼不同呀!自己所想的隻是找個可以安身立命的地方,而沒有想過如何令自己成長得更強壯,萬一有一天找不到寄居的殼了,等待自己的恐怕隻能是死亡。現在的自己,是活在別人的蔭護之下,這種日子雖然安逸,但難長久。如果自己本身不發展,在這個海洋裏,遲早成為別人的食物,不能再這麼過下去了,該想想今後如何提升自己的力量,要像龍蝦一樣!
挖掘潛能:
很多人都是打小時候起,就開始接受這樣一種早期教育——父母和老師往往鼓勵我們要行事謹慎,要控製自己的好奇心,不關自己的事情少插手。他們提倡辦事穩妥,反對冒險行事。
就連老祖宗們也給我們傳下了這方麵的教誨:“做事要三思而行”;“不要去做無把握之事”;“不要冒險”;“千萬不要涉足於未知”……這麼多人都這麼說了,幼小不懂事的我們自然把這些話奉為至理名言,不帶懷疑地全盤接受。
其實,神秘的未知不僅是科學與藝術的源泉,也是人的發展與激情的源泉。正是因為對未知的渴望,人類才不斷地向前邁著步伐,從想像月亮上的嫦娥到人類登上月球,從火藥的研製到宇宙飛船的開發,無一不是人類對於未知的探索,正是因著未知的神秘,人類才不斷地湧現出各種英傑俊才。“莽撞”給了他們無盡的榮耀。當初拿破侖將軍當上法蘭西的首席執政官,他的行動簡直就是個冒險,擅自從自己的駐軍地潛回巴黎,這是要接受軍事法庭的審判的,但是拿破侖還是冒險了一回,這是一場巨大的賭博,他下了自己的籌碼,而他收獲了法蘭西。莽撞的人會冒險去探索生活的未知領域,當他們苦苦探索之後,命運女神給他們的回報常常是豐厚的。
當你還在肩披紅領巾時,一定也學過這首歌:“時刻準備著……”時刻準備著什麼?時刻準備著迎接未知。未知世界是冒險家的樂園,時刻準備著挺進未知領域吧!
哥倫布的成功探險
希望是隱藏在群山後的星星,探索是人生道路上執著的旅人。
——第穀·布拉赫
哥倫布還在求學的時候,偶然讀到一本畢達哥拉斯的著作,知道了地球是圓的,他就牢記在腦子裏。經過很長時間的思索和研究後,他大膽地提出,如果地球真是圓的,他便可以經過極短的路程而到達印度。自然,許多自以為有常識的大學教授和哲學家們都嘲笑他的意見。他們覺得,他想向西方行駛而到達東方的印度,豈不是癡人說夢話嗎?他們告訴他,地球不是圓的,而是平的,然後又警告道,他要是一直向西航行,他的船將駛到地球的邊緣而掉下去……這不是等於走上自殺之路嗎?
然而,哥倫布對這個問題很有自信,隻可惜他家境貧寒,沒有錢讓他去實現這個夢想。他想從別人那兒得到一點錢,助他成功,但一連空等了17年,還是失望,所以,他決定不再向這個“理想”努力了。因為使他憂慮和失望的事情太多了,竟使他的紅頭發也完全變白了——雖然當時他還不到50歲。
灰心的哥倫布,這時隻想進西班牙的修道院,去度過後半生。正在這時候,羅馬教皇卻慫恿西班牙皇後伊莎貝露幫助哥倫布。教皇先送了65元給哥倫布,算是路費;但他自覺衣服過於襤褸,便用這些錢買了一套新裝和一匹驢子,然後啟程去見伊莎貝露,沿途窮得竟以乞討糊口。皇後讚賞他的理想,並答應賜給他船隻,讓他去從事這種冒險的工作。為難的是,水手們都怕死,沒人願意跟隨他走。於是哥倫布鼓起勇氣跑到海濱,捉住了幾位水手,先向他們哀求,接著是勸告,最後用恫嚇手段逼迫他們去。另一方麵他又請求女皇釋放了獄中的死囚,並許諾他們如果冒險成功,就可以免罪恢複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