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一碗粥去。”素問隨口道。
第三日時行正再去找他,素問不用他便道:“知道你來意了,不過再等等。”
第四日行正再來時,素問笑了起來:“行正,你這幾日可知自己像什麼?”
“什麼?”行正不明所以道。
“像催更的債主。”素問大笑起來。
行正更加疑惑,摸了摸自己的光頭,債主,催更,什麼意思?
素問卻是想起自己前世之時看的模樣了,當時寄刀片的心都有了,要是知道那作者的家,怕是要去砸他家玻璃。
如今想想前塵往事,倒也是有趣。
“也差不多了,我便走一趟。”素問不理會在那不明所以的行正,一拂袖子飄然而去。
進了講堂,見不妄果然還是那的姿勢,五體投地,怕是幾沒動身子都僵了,雙目微閉,聽到聲音就扭頭看過來。
“素問住持,求助我。”不妄口中沙啞道,聲音細若蚊絲,雙眼也沒了光彩,這幾日下來他也接近油盡燈枯了。
旁邊放著的粥,他絲毫未盡。
“你有這毅力這願心,若是求自己,怕也不用來我這走一趟了。”素問盤坐在他身前道。
“貧僧愚鈍,求自己而不得,求住持助我。”不妄虛弱道。
“喏,粥喝了貧僧便助你一次,否則怕是死了,我還要將你喚回來,麻煩的很。”素問在他頭上點了一下道。
不妄一聽這話,立刻掙紮著要起身,不過早就僵化了哪還動彈得了,直接倒在了地上。
在地上大喘幾口氣,掙紮起身不得,幹脆趴在地上爬過去把那涼碗粥灌入口中。
又倒在地上喘息半。
素問一直靜靜看著他,見他還要起身,笑道:“起身便不用了,這般躺著吧,你且回憶那菩薩追殺你之事。”
不妄聽了這話,也不猶疑,閉上眼睛開始回憶,片刻後臉上發生變化,露出懼色來。
“菩薩何在?”素問問道。
“菩薩在蓮台上。”
片刻後素問再問:“菩薩何在?”
“菩薩在追我。”
“可是要殺你?”
“是要殺我。”
“那便讓他殺。”素問淡淡道,目光緊盯著不妄的神色。
“你之機緣便在今日,死中求活在此一次。”素問繼續道。
不妄臉上全是恐懼,看得出來他對那菩薩是真心懼怕。不過隨著素問的聲音落下,不妄臉上掙紮半響,終於露出一絲坦然與剛毅。
素問見此在他額頭點上一下,否則怕是這不妄真的死了。
他以為自己死了,那便真死了。
片刻後,不妄猛的睜開雙眼,目光中閃過清明、後悔、坦然、解脫等等神色。
“菩薩可殺你了?”素問輕聲問道。
“殺了。”不妄看著素問回道。
“如何?”
“已經死了。”不妄臉上露出解脫的神色來,方才在那千手觀音殺自己的一刹那,所有過往的一切,心中悔恨、不舍,一一浮現眼前,仿佛以旁觀者的身份將自己的過往看了一遍一般。
當自己醒來後,那些一切的過往,於心中如同煙雲。雖不消散,卻不再阻礙他了。
之前已經是前塵,之後便是今生。
“躺著的如今是誰?”素問又問。
不妄猶疑半響,最後閃過一絲明悟:“是佛!”
素問聞言大笑起來:“便是如此。”
隨後正色道:“阿彌陀佛,複有業作而不集。若有眾生。身口意等。造諸惡業。造已怖畏。慚愧遠離。深自悔責。更不重造。是名作而不集……
然,世間萬物有因皆有果,有始皆有終,有生皆有死,生生相息,輪回不止。汝之有悔,佛也,然終知悔而不得結果,終受其擾。”
這是《業報差別經》中的一段話語,大意是:我們如果做了惡事,遭了惡業,但是後悔了,對自己的行為造成的惡果深發恐懼,深深自責,發誓以後不造。這樣果報就是做而不集,業果最終不會聚集顯現。
這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有因果輪回,你做錯了事知道悔恨,這是佛陀之道,但是隻知道悔恨是不行的,必須親自了結了這個惡果,才能不受它的襲擾。
“貧僧知道如何做了。多謝住持相助。”
素問不再話,點點頭便起身離開。
留下不妄在講堂中仰望著棚頂,過了許久才掙紮著起身,蹣跚走到淨心寺山門外轉身跪下大禮。麵上莊重恭敬,目光中全是感激之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