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0章 寶寶總讓媽媽抱,怎麼辦(1 / 1)

寶寶總讓大人抱的原因

寶寶剛學走路的時候,特喜歡自己走,現在學會走路了,就開始“偷懶”,不願意自己走了。這是1~3歲寶寶普遍存在的現象。其實,這跟嬰幼兒正處於心智成長的安全依戀期和寶寶體力不支有關,絕不是“偷懶”那麼簡單!

在嬰幼兒的“安全依戀期”,孩子常常因為覺得外界不安全而出現膽小、焦慮、易暴躁、發怒等缺乏安全感的行為。而這時如果父母能了解這些行為背後的心理需要,做到及時給予寶寶足夠的安全感,讓他感到溫暖、安全及信任,就會為他塑造出自信、樂於探索的性格。

嬰幼兒的身體各器官尚在發育過程中,體能是有限的,如果父母在0~6個月時忽略了對寶寶的潛能的訓練和開發,其與生俱來的潛能就已消失,再加上平時父母給予其鍛煉的機會又少、每日的運動量也不夠,所以,體能相對已弱化,稍有走動就覺得體力不支,累了自然就會尋求成人的支持。

尤其是出門在外和人多時,寶寶提出“抱抱”的要求則特別強烈。這裏還有兩個更主要的原因:

1.陌生的環境易讓寶寶產生恐懼感。由於寶寶“海拔”低,又對環境和周圍的人不熟悉,使其覺得無法把控身邊事物,如迎麵走來的大人的腿對寶寶是視覺的衝擊,仿佛要撞擊過來;還有特別的聲音——包括人聲、走路聲、汽車聲等,都會給孩子帶來緊張感。關於這一點,我建議家長外出時,親身體驗體驗——蹲下來抬頭看看周圍的人和物,就明白孩子害怕什麼,就能感受到他為什麼恐懼了。

2.安全依戀期對親人的依戀需求。嬰幼兒依戀情緒發展敏感期從6個月就開始了,這段時期家庭中的主要撫養人都可能成為孩子依戀的對象,尤其是能行走自如以後,寶寶逐漸意識到自己已經從親人的懷抱中——“心理安全島”脫離出來了,於是,尋求親人懷抱的安全感的意識便顯得愈發強烈。

因此,在這段時期,親人的懷抱就成了寶寶“心理安全島”的源泉,而父母這時就要注意及時、適宜地為寶寶提供好源泉,用心地維護好寶寶的“心理安全島”。

家長的應對方法

首先要做到及時給予。當寶寶提出要求時,及時回應並給予安全懷抱,如在人多無序的地方行走時,需要及時將寶寶抱起來;在人少有序的地方(搭乘電梯、排隊)則及時蹲下,將寶寶擁在懷中,引導其觀察周圍有趣的事物。

其次要按時滿足。寶寶提出了要抱的需求,我們及時給予了,可也不能一直抱著,成人累不說,最重要的是讓孩子失去了適應陌生環境的機會,所以,在按時給予滿足的同時,更需要植入關愛他人和建立時間概念的教育。“媽媽愛寶寶,寶寶也愛媽媽,對吧?哎呀,現在抱的時間長了,媽媽抱不動了,手臂累了!怎麼辦呢?”“媽媽抱五分鍾,寶寶自己走五分鍾吧!寶寶知道心疼媽媽了呢!親親!”

最後要用遊戲適時地轉移關注點。在合適的時候,還可以用遊戲來吸引寶寶,把他對環境的恐懼轉移到與親人的互動上來,逐漸適應在陌生的環境中活動。比如,抱著寶寶玩《兩隻小手》的遊戲,用驚奇的語氣引導寶寶把手藏起來:“啊!寶寶的手呢?藏在哪裏了?爸爸來找找……”而在玩《小腳丫》的遊戲,說到“踏踏踏”時,我們可以跟寶寶說:“寶寶可千萬別下來踏啊!踏得太大聲了,螞蟻聽到了,都出來看呢!”這樣,就激發了寶寶下來走的興趣。然後,可以邊走邊讓他找有沒有螞蟻跑出來,寶寶的關注點就被轉移到跟我們的互動上,恐懼的情緒逐漸消失了。

還可以在人少的地方,跟寶寶來玩《媽媽快快追》的遊戲,讓寶寶在你追我趕的愉悅心情下,轉移關注的焦點。

遊戲41 媽媽快快追

走—走,媽媽拉著手,

跳—跳,媽媽拍手笑,

跑—跑,媽媽追不著,

飛—飛,媽媽快快追。

目標:

幫寶寶積累動詞,增進親子交流,讓寶寶通過互動體驗愉快的情緒。

黃老師教你做:

可以由一位家人抱著寶寶,跟媽媽互動;也可以當寶寶自己走路時,來跟他玩;“媽媽”可以替換為任何一位跟寶寶玩遊戲的家長,如跟爺爺玩時,就換成“走—走,爺爺拉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