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1999年科索沃戰爭(1 / 2)

1999年3月24日晚,南斯拉夫聯盟塞爾維亞共和國,科索沃省首府普裏什蒂納一片靜寂。連日來陰沉的天氣使天空漆黑,看不見一點星星的影子。路上少有行人,整個城市也少有燈光,隻有幾聲狗的叫聲,襯托出城市的一點生氣,但是整個城市看起來有些淒涼。

忽然,仿佛驚天動地一般,兩次爆炸接連發生,響聲震耳欲聾,火光衝天,濃煙四起,整個普裏什蒂納被驚醒了。密集的防空兵器射擊響徹夜空,刺耳的警笛聲也鳴叫起來,叫喊聲、哭鬧聲、房屋倒塌聲,混成一片。北約對南聯盟的首輪突襲行動開始了。

10餘分鍾後,南聯盟的其他城市也相繼遭到了突襲。震耳欲聾的轟炸聲響徹整個南斯拉夫大地,許多軍事戰略目標也相繼受到攻擊,人員傷亡不斷增大,南斯拉夫大地在顫抖,巴爾幹半島在滴血。

隨後,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對南聯盟的空襲整整持續了78天,給南斯拉夫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北約的野蠻行為遭到了世界上許多愛好和平的國家和人民的反對,世界各地各種示威和遊行活動不斷,人們呼籲和平、反對戰爭。

北約在沒有得到聯合國安理會授權的情況下,公然對一個主權國家采取軍事行動,其行為粗暴地踐踏了《聯合國憲章》和公認的國際準則。

那麼,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國家為什麼置《聯合國憲章》與國際法則於不顧,公然踐踏一個國家的主權呢?又為什麼如此熱衷於插手南聯盟國家內部事務,最後又對南聯盟發起一輪又一輪的軍事打擊呢?

先來看看北約空襲南聯盟有什麼樣的曆史背景吧。

科索沃位於南聯盟塞爾維亞共和國西南部,麵積10887平方千米,與阿爾巴尼亞、馬其頓相鄰,當時人口約200餘萬,其中90%以上是阿爾巴尼亞族,其餘的以塞爾維亞族為主。

在南斯拉夫聯邦時期,科索沃是塞爾維亞共和國內的自治省,但這個地區始終存在著要求更高程度民族自治的潮流。1980年鐵托逝世後,以獨立為目標的科索沃民族主義運動逐步興起,並得到阿爾巴尼亞的支持。在這一背景下,阿族與塞族的矛盾日益尖銳,衝突時有發生。1989年,當時擔任塞爾維亞總統的米洛舍維奇開始對科索沃的阿爾巴利亞族人的民族分裂傾向實行強硬政策,並於1990年頒布塞爾維亞新憲法,取消了科索沃的自治省地位,由此更激發了阿族的對抗情緒。阿族與塞族的衝突趨向激烈,塞爾維亞當局對阿族的鎮壓也隨之升級。

進入90年代後,阿族的民族主義運動進一步高漲,於1992年5月自行組成議會和行政機構,還選舉民主聯盟領導人魯戈瓦為“科索沃共和國”總統,形成了與塞族政權並行的另一個政權。

1996年,阿族激進分子成立武裝組織“科索沃解放軍”,開始了運用暴力手段的分裂運動。麵對阿族人的反抗,以米洛舍維奇為首的南聯盟和塞爾維亞當局采取強硬鎮壓措施,派遣大批塞族軍隊和警察部隊進駐科索沃,試圖消滅“科索沃解放軍”。

這樣,在波黑戰火逐漸熄滅的同時,科索沃的戰火卻越燃越旺,1997年以後不斷發生武裝衝突事件,傷亡人員日趨增多,約30萬人流離失所,淪為難民。科索沃危機的發展使力圖控製巴爾幹局勢的美國等西方國家感到不安,它們不能容許南聯盟的行為幹擾冷戰後世界新格局的構建,同時它們也圖謀借這一危機的處理排除東南歐地區最後一個被西方體係視為異己的米洛舍維奇政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