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敗與挫折帶給人們的不隻是失望和痛苦,它同時也給人們帶來了重生的機會。困境是一種機遇,它為你開啟了另一扇門;困境是一種激勵,它為你點燃了鬥誌之火;困境是一種挑戰,它為你創造了新的機會。任何一個困境,都可能是一個超越自我的契機,直麵困境,就會發現一片燦爛的新天地。
成功就住在失敗的隔壁
失敗是什麼?
隻是離成功更近一步而已。
朋友如今是某知名品牌汽車公司的總經理,問及他的成功經驗時,他向我講述了這樣一件事:
那年他帶著身上僅有的50元錢,應聘到一家汽車公司做了業務員。
汽車不像日用品人人買得起,推銷起來十分困難。眼看到了試用期限的最後一天,他還沒聯係到一個客戶。
這天他天不亮就起床了,遺憾的是一直到晚上11點的時候仍然一無所獲!
他跑了一天,又渴又餓,渾身癱軟,兩眼直晃白光。
他在一棟別墅前澆花用的自來水龍頭上痛飲了一番,不知不覺就倒在地上睡著了。
這個時候,他的口袋裏隻有一張電話卡和幾枚硬幣了,想著第二天就要被辭退,而且生存的危機迫在眉睫,他終於強撐著身子摁響了這棟別墅的門鈴。
開門的是一個珠光寶氣的胖女人。
她對他一番痛斥,揚著手腕上金光四射的名表說:“神經病,也不看看現在是什麼時間!”然後,她“哐”地一聲把門關上了。
他垂頭喪氣了好一陣子,感覺受到了汙辱,心裏又絕望又窩火。
躊躇之際,他輾轉到該棟別墅的另一邊。
這是一棟連體建築,這邊住著另一戶人家。他簡直是帶著某種怒氣摁響了門鈴,這回卻意外地成功了。
房主是一位港商,剛到內地增設分公司。房主很為他的吃苦精神所感動,看了他們公司的產品介紹後,很爽快地跟他簽了一張5輛轎車的訂單。
朋友說完這個故事後,開玩笑說:“原來成功就住在失敗的隔壁呀!”
是的,成功的確就在離失敗不遠的地方。
電話機的發明者貝爾,據說他成功的經驗隻是在發明家萊斯原有的裝置上改進了一些措施,同時將萊斯裝置裏的那顆鏍絲釘往裏擰了1/2圈。
半圈鏍絲隻有5絲米,也就是半毫米。萊斯在離成功隻有5絲米的地方灰心了,而貝爾卻跨越這5絲米,抵達了成功。
其實,成功或許就在你現在所處的位置的旁邊,隻需再向前跨上一步。
撰文/魯富彪
極品人生/Best Life
成功與失敗之間的距離有時很遠,有時又很近,重要的是你有沒有再堅持一步的信心和勇氣。沒有恒心堅持的人,即使成功就在眼前,他也無力握住。成功總是青睞那些不拋棄、不放棄的人。
從設定目標開始
人生路上需要關注的,
不是我們在何處,而是我們朝什麼方向走。
比塞爾是西撒哈拉沙漠中的一顆明珠,每年有數以萬計的旅遊者來到這兒。可是在肯·萊文發現它之前,這裏還是一個封閉而落後的地方。據說這兒的人沒有一個走出過大漠。 肯·萊文當然不相信這種說法。他用手語向這兒的人問原因,結果每個人的回答都一樣:從這兒無論向哪個方向走,最後都還是轉回出發的地方。為了證實這種說法,他做了一次試驗,從比塞爾村向北走,結果三天半就走了出來。
比塞爾人為什麼走不出去呢?肯·萊文非常納悶,最後他隻得雇一個比塞爾人,讓他帶路,看看到底是為什麼。他們帶了半個月的水,牽了兩峰駱駝。肯·萊文收起指南針等現代設備,隻拄一根木棍跟在後麵。 十天過去了,他們走了大約八百英裏的路程,第十一天的早晨,他們果然又回到了比塞爾。這一次肯·萊文終於明白了,比塞爾人之所以走不出大漠,是因為他們根本就不認識北鬥星。
在一望無際的沙漠裏,一個人如果憑著感覺往前走,他會走出許多大小不一的圓圈,最後的足跡十有八九是一把卷尺的形狀。比塞爾村處在浩瀚的沙漠中間,沒有一點參照物,若不認識北鬥星又沒有指南針,想走出沙漠,確實是不可能的。
肯·萊文在離開比塞爾時,帶了一位叫阿古特爾的青年,就是上次和他合作的人。他告訴這位漢子,隻要你白天休息,夜晚朝著北麵那顆星走,就能走出沙漠。阿古特爾照著去做,三天之後果然來到了大漠的邊緣。阿古特爾因此成為比塞爾的開拓者,他的銅像被豎在小城的中央。銅像的底座上刻著一行字:新生活是從選定方向開始的。
撰文/劉燕敏
極品人生/Best Life
困境就像沙漠,看似無邊無際,但隻要找準前行的目標和方向,很快便能走出。比塞爾人之所以走不出沙漠,就在於沒有正確的參照物。生活中給自己設立合理的參照物,才不會在困境的沙漠中迷失方向。
第一次乘船的波斯奴隸
克服坐船的恐懼,
最好的辦法是先嚐嚐溺水的滋味。
有一位國王和一個波斯奴隸同坐一船。那個奴隸從來沒有見過海洋,也不知道坐船的苦處。所以,他一路哭哭啼啼,戰栗不已。大家百般安慰他,他仍舊哭鬧不止。
國王被他擾得心煩意亂,大家卻想不出任何讓奴隸安靜下來的辦法。後來,船上有一位哲學家說道:“您若許我一試,我可以使他不再大呼小叫的。” 國王立即答應了哲學家的請求。
哲學家叫人把那奴隸拋到海裏去,讓他沉浮了幾次後,才讓他們把奴隸拖到了船邊。奴隸上船後,坐在一個角落裏,不再做聲。
國王問哲學家:“你這方法,奧妙何在?” 哲學家說:“原先他不知道滅頂的痛苦,便體會不到穩坐船上的可貴。”
極品人生/Best Life
不經曆失去就不會明白擁有的幸福,就像第一次乘船的奴隸一樣。困難帶給我們煩惱的同時,也告誡我們:學會珍惜擁有的,你就是幸福的。
得到的不僅僅是音樂
他無法用耳朵聆聽音樂,
卻一直在用心譜寫音樂。
貝多芬是世界偉大的作曲家之一,給世人留下了無數經典的樂曲,可是他卻無法聆聽自己音樂的動人旋律。
貝多芬1770年生於萊茵河畔的小城波恩,祖父是波恩宮廷樂團的樂長,父親是一個宮廷男高音歌手,嗜酒如命。艱辛的生活剝奪了貝多芬上學的權利,但他自幼就表現出的音樂天賦,使他的父親產生了要他成為音樂神童的願望。
貝多芬從4歲起就被父親逼著練習鋼琴和小提琴。8歲時貝多芬首次登台,獲得巨大的成功,被人們稱為莫紮特第二;11歲時發表第一首作品《鋼琴變奏曲》。17歲時貝多芬便擔起了全家生活的重擔,但貝多芬並未向艱難困苦的生活屈服,他設法在波恩大學旁聽哲學課,研究古代神話和希臘文、拉丁文的古典文學。
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進步思想給了貝多芬很多啟發,從而奠定了他追求正義和個性自由的人文主義精神。他不但反對封建專製,而且用他的音樂號召人們為自由和幸福而鬥爭。他曾說:“我一生熱愛自由,超過愛其他一切。”這正是貝多芬日後能夠寫出《英雄交響曲》,並且能確立自己的創作風格和時代特征的力量源泉。
在貝多芬的事業漸漸上升的時候,一件可怕的事情發生了!
1796年26歲時,貝多芬發現自己的聽力在下降,對於一位音樂家來說,這就如同畫家失去了眼睛,舞蹈家失去了雙腿。
他隻能通過寫字來和他人交談。耳聾使他無法進行演奏,他不得不放棄演出。
1803年,貝多芬從灰暗中走出來,寫出了明朗樂觀的《第二交響曲》,之後更以堅強的毅力創作了《第三交響曲》(英雄)、《第五交響曲》(命運)、《第六交響曲》(田園),還有優美動聽、洋溢著歡樂的小提琴協奏曲,以及絢麗多彩的鋼琴協奏曲和奏鳴曲。
實際上貝多芬在失聰的歲月裏,譜寫出的樂章遠遠超出了他早期作品的水準。一般認為他在那些歲月裏創作的作品是他一生中最偉大的傑作。
從1818年起,在貝多芬一生的最後十年當中,他在耳朵全聾、健康情況惡化和生活貧困、精神上受到折磨的情況下,仍以巨人般的毅力創作了《第九交響曲》,總結了他光輝的、史詩般的一生,並反映了那個時代偉大的人民運動和最進步的思想。
貝多芬於1827年3月26日在維也納辭世,死時沒有一個親人在他身旁。
貝多芬的葬禮非常隆重,有兩萬多人自動跟隨靈柩出殯,所有的學校全部停課表示哀悼。
他的墓碑上銘刻著奧地利詩人格利爾巴采的題詞:當你站在他的靈柩跟前的時候,籠罩著你的並不是誌頹氣喪,而是一種崇高的感情;我們隻有對他這樣一個人才可以說:他完成了偉大的事業……
極品人生/Best Life
在人生遇到苦難的時候,不妨聽聽貝多芬的音樂,你能從動聽的旋律中感受到戰勝困難的決心和力量。真正的成功者並非不怕苦難,隻是他們沒有消極地逃避困難,而是拿出勇氣和力量去戰勝困難,所以他們成功了。
放下包袱
過了河,就把船丟掉吧,
背著它,你將寸步難行。
一個青年背著個大包裹跑來見無際大師。
他說:“大師,我孤獨、痛苦、寂寞,長期的跋涉使我疲倦到了極點;我的鞋子破了,荊棘割破了雙腳;手也受傷了,流血不止……為什麼我不能找到心中的陽光?”
大師問:“你的大包裹裏裝的是什麼?”
青年說:“裏麵裝的是我每一次跌倒時的痛苦,每一次受傷後的哭泣,每一次孤寂時的煩惱……靠著它,我才走到了你這兒來。”
無際大師帶青年來到河邊,他們坐船過了河。
上岸後,大師說:“你扛著船趕路吧!”
“什麼,扛著船趕路?它那麼沉,我扛得動嗎?”青年很驚訝。
大師微微一笑,說:“是的,你扛不動它。過河時,船是有用的,但過河後,我們就要丟下船趕路,否則它會變成我們的包袱。痛苦、孤獨、寂寞、災難、眼淚,這些對人生都是有用的,但背著不放,就成了人生的包袱。生命不能太負重啊。”
青年放下包袱,發覺自己的步子輕鬆而愉悅,他走得比以前快多了。
佛經雲:“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
詩人泰戈爾說過:“當鳥翼係上了黃金時,就飛不遠了。”
智者曰:“兩弊相衡取其輕,兩利相權取其重。”
學會放棄,是生活必須要時時麵對的清醒選擇,學會放棄才能卸下人生的種種包袱,輕裝上陣,安然地等待生活的轉機。懂得放棄,才擁有一份成熟,才會活得更加充實;懂得放棄,才能收獲更多。
極品人生/Best Life
苦難,是人生道路上沉重的負擔,同時也是一筆財富。把它當做包袱,它就會阻礙你;把它當做財富,它就會激勵你。學會放下,才能輕裝上陣,重新開始,取得新的成績,不然,就會像青年一樣被苦難所累。
傑克和水手
如果在大海上死去,就害怕出海捕魚,
那麼在床上死去,是不是就不敢上床睡覺了呢?
傑克住在英格蘭的一個小鎮上。他從未見過海,所以非常想看一看海。有一天他得到一個機會,當他來到海邊,那兒正籠罩著霧,天氣陰冷。“啊,”他想,“我不喜歡海。幸好我不是水手,當一個水手太危險了。”
在海岸上,他遇到一個水手,就與他交談起來。“你怎麼會愛海呢?”傑克問,“那兒彌漫著霧,還冷極了。”
“海不是經常都冷和有霧。有時,海是明亮而美麗的。但在任何天氣,我都愛海。”水手說,“當一個人熱愛他的工作時,他不會想到什麼危險。我們家庭的每一個人都愛海。”
“你的父親現在何處?”傑克問。“他死在海裏。”
“你的祖父呢?”“死在大西洋裏。”
“你的哥哥……”“他在印度一條河裏遊泳時,被一條鯊魚吞食了。”
“既然如此,”傑克說,“如果我是你,我就永遠也不到海裏去。”
“你願意告訴我你父親死在哪兒嗎?”
“啊,他在床上斷的氣。”傑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