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0.成功是用血汗澆灌出來的(1 / 1)

如果我們不能成為高山上挺拔的蒼鬆,那麼就做山穀中最美好的百合花。成就不在於事業大小,而在於盡心盡力地去做。

如果我們是智者,要記住一句話:“成功是一分天才,九十九分的血汗。”如果我們是愚者,更要記住:“勤能補拙,更要付出更多的血汗。”

高爾基說:“天才就是勞動。”歌德說:“天才所要求的最先和最後的東西,都是對真理的熱愛。”海涅說:“人們在那兒高談闊論天才和靈感之類的東西,而我卻像首飾匠打鏈那樣地精心地勞動著,把一個個小環非常合適地聯結起來。”

不難看出,“精心勞動”,“耐心”,熱愛真理,勤奮,對工作的堅持性,都在實踐中促進了一個人的智力發展。可見,在研究成功者的智能結構的時候,不能忽略其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又叫人格因素。俗話說:“勤能補拙”。勤奮學習,堅持不懈,愚笨的人也可以變得聰明起來。有學者曾查閱過世界上53名學者(包括科學家、發明家、理論家)和47名藝術家(包括詩人、文學家、畫家)的傳記,發現他們除了本人聰慧以外,還有以下共同的人格品質:勤奮好學,不知疲倦地工作;為實現理想,勇於克服各種困難;堅信自己的事業一定成功;爭強好勝,有進取心;對工作有高度的責任感。可見,在文藝和科學上卓有成就的人,並非都是智力優越者。這與其本人主觀上的艱苦奮鬥,克服困難是分不開的。

安徒生是丹麥童話作家,他從小家道貧寒,曾想當演員,劇團經理嫌他太瘦;他又去拜訪一位舞蹈家,結果被奚落一番轟了出來。他流浪街頭,以頑強的毅力刻苦學習,終於成為世界著名的童話作家。

高爾基的童年,也並沒有表現出某種天才的特質。他最初的理想是當演員,報考時,沒有被看中;後來,他偷偷地學習寫詩,把寫下的一大本詩稿送給柯洛連科審閱,這位作家看了他的詩稿說:“我覺得你的詩很難懂。”高爾基非常傷心,憤怒地把稿子燒了。在以後漫長的浪跡生活中,他發憤讀書,不斷積累社會閱曆和人生經驗,終於成為蜚聲文壇的大文豪。

安徒生和高爾基的成長道路都說明,藝術才能有極大的可塑性。人才成長的非智力因素方麵很多,有的表現為社會責任感,理想和誌向,順應時代潮流;有的表現為個人心理和人格特征,如,有誌氣、有恒心、有毅力、不自卑,在成績麵前永不止步;還有的表現為人生道上的機遇。

研究名人的成長道路,可以說幾乎沒有一個是一帆風順的。

出生於英國牛津的史蒂芬·霍金,年輕時就身患絕症,然而他堅持不懈,戰勝了病痛的折磨,成為了舉世矚目的科學家。

牛津大學畢業後,霍金即到劍橋大學讀研究生,這時,他被診斷患了“盧伽雷病”,沒過多久,他就完全癱瘓了。1985年,霍金又因肺炎進行了穿氣管手術,此後,他完全不能說話,依靠安裝在輪椅上的一個小對講機和語言合成器與人進行交談;他看書必須依賴一種翻書頁的機器,讀文獻時需要請人將每一頁都攤在大桌子上,然後,他驅動輪椅如蠶吃桑葉般地逐頁閱讀……

麵對病痛的折磨,霍金並沒有放棄對學習的渴望,他正是在這種一般人難以置信的艱難中,成為世界公認的引力物理科學巨人。霍金在劍橋大學任牛頓曾擔任過的“盧卡遜數學講座教授”之職,他的黑洞蒸發理論和量子宇宙論不僅轟動了自然科學界,並且對哲學和宗教也有深遠影響。霍金還在1988年4月出版了《時間簡史》,此書已用33種文字發行了550萬冊,如今在西方,自稱受過教育的人若沒有讀過這本書,會被人看不起。

每個人生下來都是一樣的,天才之所以是天才,是靠堅持不懈的努力,靠勤奮換來的,大思想家孔子為了取悅母親,挑燈夜讀,經過一遍又一遍的練習才學會了母親交給他的生字。他的繼承人孟子也不是一個天生就有學問的人。孟子幼年的時候非常貪玩,不喜歡讀書,後來,孟母為了教育兒子,三次搬家,還剪斷布匹開導他,才使孟子明白了要想成才,必須努力勤奮的道理。

如果後天不努力,即使有一定的天分,到頭來也會變成一個碌碌無為之人。我們還記得王安石的《傷仲永》吧,天分極高的仲永因為後天不努力,最終才華白白浪費,落得個和一般人沒有什麼區別的下場。

所以,要想成才,必須努力!在成才道路中,重要的是對自己的學識、才能、特點,有清醒的自我意識,努力爭取主客觀默然契合。實踐告訴我們,成功永遠光顧那些為理想付出了心血的實幹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