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裏德裏希·威廉·尼采(1844~1900年),德國著名哲學家,西方現代哲學的開創者,同時也是卓越的詩人和散文家。他最早開始批判西方現代社會,然而他的學說在他的時代卻沒有引起人們重視,直到20 世紀才激起深遠的調門各異的回聲。後來的生命哲學、存在主義、弗洛伊德主義、後現代主義,都以各自的形式回應了尼采的哲學思想。
尼采曾入波恩大學攻讀神學和古典語言學,但其興趣卻並不在此。1865年,尼采隨老師李謝爾思來到了萊比錫,後在地攤上發現了叔本華的《作為意誌和表象的世界》一書,遂沉浸哲學中。1872年,他發表了第一部專著《悲劇的誕生》。這是一部傑出的藝術著作,充滿浪漫色彩和美妙的想象力。這是一部幼稚的哲學作品,充滿了反潮流的氣息。但是,在這部哲學著作中已經形成他一生的主要哲學思想。
尼采哲學的主題是生命的意義問題,而他對這個問題的解答是:靠藝術來拯救人生,賦予生命以一種審美的意義。尼采哲學在當時曾經被當作一種“行動哲學”,一種聲稱要使個人的要求和欲望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的哲學。作為對理性提出的挑戰,他提出了強力意誌說。用強力意誌取代上帝的地位,取代傳統形而上學的地位。
尼采對現代人和現代生活感到很失望,他夢想改善人,造就新的人,即超人。所以,尼采還提出他的超人哲學,這是關於建構理想人生的哲學。超人是人生理想的象征,是尼采追求的理想目標和人生境界。
尼采的唯意誌論哲學價值具有兩重性:一方麵,尼采繼承了啟蒙運動的精髓,反映了現代意識的覺醒;另一方麵,對理性的批判、對傳統的否定也存在著片麵性,這正是後現代主義欣賞的一麵。他的哲學具有傲視一切、批判一切的氣勢。這也正是他的哲學被後現代主義欣賞的重要原因。尼采哲學中的消解傾向成為後現代主義的精神支柱,尼采也成了後現代主義的理論先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