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從“仁宣之治”到孝宗中興(1)(1 / 3)

(一)明仁宗

明仁宗朱高熾是明朝第四位皇帝,是明成祖的長子。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八月登基,次年改元洪熙,在位僅十個月。

朱高熾於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立為燕王世子。他為人穩重,愛好讀書,深得祖父明太祖的喜愛。

朱高熾長得過於肥胖,行動不便,總要由兩個內侍攙扶著才能行動,走起路來跌跌撞撞。為此,一生嗜武的明成祖不喜歡這個兒子。明成祖起兵爭奪帝位時,讓朱高熾留守北京。朱高熾團結部下,以萬人之眾成功地阻擋了明惠帝大將李景隆的五十萬大軍,保住了北京城,這才使明成祖另眼相看。在此期間,明惠帝曾寫信給朱高熾,許以封王,爭取他歸順朝廷。朱高熾接信之後連看都沒看,就原封不動地派人送到明成祖麵前,使明惠帝的反間計徹底失敗了。

由於朱高熾身體肥胖,不便隨軍作戰,二弟朱高煦就走上了前台。朱高煦作戰勇猛,在武將中威信很高,在戰鬥中曾多次救過明成祖,明成祖曾許願說:“你大哥多病,將來帝位必將是你的了。”聽了這話,朱高煦熱血沸騰,衝鋒陷陣,英勇殺敵,在整個“靖難之役”中立下了赫赫戰功。

明成祖登上帝位後,在立皇太子的問題上又出現了猶豫。朱高熾仁厚儒雅,深得文臣擁戴,而且他是明太祖親自為明成祖選擇的繼承人。更重要的一點是朱高熾的長子朱瞻基聰明過人,深得明成祖的喜愛,人稱“好聖孫”。於是,明成祖終於下了決心,於永樂二年(1404年)立朱高熾為太子。

朱高煦落選後並未屈服,遲遲不肯到封地去,留在京城準備伺機而動,私養了許多武士圖謀不軌。後來,大臣楊士奇和徐皇後出麵說服明成祖,削奪了朱高煦的部分護衛,強令他到樂安(山東省惠民縣)就藩。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十八日,明成祖在北征返京途中病逝於榆木川,隨從宦官不知所措,與大臣楊榮密商如何處置。楊榮指揮若定,認為離京尚遠,為防止軍心渙散,為了避免二皇子朱高煦、三皇子朱高燧趁機作亂,應暫秘不發喪。於是,他們用錫鑄棺將明成祖屍體收殮起來放在車中,每到一地和平時一樣進膳,隻是皇帝的車簾再也沒有掀開,軍中渾然不覺。楊榮先回北京向太子報告情況,決定了處理方法。結果,朱高熾順利地即位了。由於大臣們的精心安排,國家政局未發生絲毫騷動,也未爆發什麼叛亂,政權得以平穩過渡。

明仁宗繼位後,開始了一係列的改革。

明仁宗赦免了明惠帝舊臣和永樂年間因連坐流放到邊疆的官員家屬,允許他們返回原籍。

明仁宗平反冤獄,如建文朝忠臣方孝孺一案,永樂朝解縉一案都在這一時期得到平反。

這樣,便緩和了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為經濟發展提供了安定的環境。

明仁宗選用賢臣,任命楊士奇、楊榮、楊溥三人輔政,發展生產,與民休息,百姓得到了實惠。

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二十九日,明仁宗因肥胖症猝死於欽安殿。

明仁宗在位雖不到一年,但實際在位時間並不短。明成祖在位期間,有大部分時間都在北征,朝中一切政務均由他掌管,由他監國,等同皇帝。因此說,他為明朝作的貢獻是不小的。

(二)明宣宗

朱瞻基是明朝第五位皇帝,是明仁宗的長子,29歲繼位,史稱明宣宗,年號宣德。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二月初九日,朱瞻基出生在北京。朱棣奪得天下後在南京登基,朱瞻基隨祖母離開北京也來到南京。祖父明成祖和祖母徐氏非常鍾愛他,對他寄予很大希望。

朱瞻基自幼聰明,喜好讀書,過目不忘。永樂五年(1407年)四月,他出閣讀書,明成祖特命姚廣孝做他的老師。朱瞻基學習刻苦,留意古今興衰和曆朝治亂,從中領會治國的道理。

明成祖用言傳身教來影響這個招人喜愛的孫子,為他以後君臨天下做準備。

永樂七年(1409年),明成祖巡幸北京,令朱瞻基同行。途中,明成祖特意帶朱瞻基到田間觀察農作物、農具和耕種的過程,到農民家裏看他們的衣食住行,讓朱瞻基知道農業是國家的根本,治理國家必須體恤農民。

永樂八年(1410年),明成祖親征蒙古,讓尚書夏原吉輔佐朱瞻基留守北京,學習處理日常政務。當時,北京是國家的陪都,地位十分重要。夏原吉每天早上輔佐朱瞻基處理政事,從容不迫,井井有條,讓朱瞻基積累了許多處理政務的經驗。夏原吉還陪朱瞻基深入鄉村,體察百姓疾苦。此後,朱瞻基多次在夏原吉的侍從下往返於兩京之間,經常談論治國方略,獲益匪淺。

永樂十二年(1414年),為了讓朱瞻基接受戰場的曆練,明成祖命他隨軍親征蒙古。朱瞻基經常隨明成祖檢閱軍隊,學習戰法。

在祖父的精心培育下,朱瞻基上馬管軍,下馬管民,為將來治理國家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漢王朱高煦和趙王朱高燧一直沒有放棄爭奪帝位的念頭,時刻威脅著國家的安定。朱高煦在被父親安排到樂安之後,並沒有改過自新,而是準備隨時發難。當明仁宗突然病逝時,朱瞻基正在南京,得知消息後日夜兼程趕往北京。朱高煦在他必經之路上埋伏人馬準備截殺他,而他行動極為神速,趕到北京登基為帝,陰謀才沒有得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