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瞻正率領著兵馬向前追殺,忽聽得前方傳來一陣呐喊聲。熟讀兵書的諸葛瞻,雖然少經戰陣,可此時也已從那呐喊聲中聽出了些名堂。意識到了事情有些不妙。他趕緊勒住了戰馬,翹首遠望。
就在諸葛瞻猶豫難斷之際,領兵衝殺在前的諸葛尚縱馬飛奔而來,驚慌失措地說:“張將軍殺敵心切,中了鄧艾埋伏,已經喪身於亂箭之下!”
“啊!”抱病出戰的諸葛瞻聞聽此言,慘叫了一聲,氣血猛然上湧,隻覺得天旋地轉,在馬上搖晃了幾下。
諸葛尚趕忙扶住了諸葛瞻,急切地說:“鄧忠、師纂見張遵已陣亡,又率軍殺回來!我軍該如何是好,請父親速作決斷!”
諸葛瞻挺直身子,穩住心神,定睛一看,隻見鄧忠和師纂已帶領著兵馬衝殺過來。大概是他們見勇猛的張遵已死,便有恃無恐,來勢洶洶,大有誓報前仇的架勢。
諸葛瞻見此情形,緊皺著雙眉說:“尚兒,汝帶領著兵馬前去抵住鄧忠、師纂,掩護大軍往鹿頭山撤退,待聽到我鳴金,就立即回兵!”
“孩兒明白!”諸葛尚高聲應答,帶領著兩千兵馬,迎著鄧忠、師纂衝了上去,與返身殺回來的魏軍混戰在了一起。
諸葛瞻率領著大軍往後退了有一裏左右,迎麵碰上了李球。還沒有容他說話,李球就氣喘籲籲地說:“衛將軍,大事不好,魏軍兵馬已從兩翼包抄過來,卡斷了我軍歸路。”
“啊!”諸葛瞻大為驚愕,愣怔了一下,懊悔地說:“我中了鄧艾誘兵之計!”
“事已至此,悔之已晚。”李球迫切地說,“當今之計,隻有拚死殺開一條血路,衝出魏軍包圍,撤回綿竹城死守!”
“也隻好如此。”諸葛瞻強打起精神,緊握長槍,高聲說,“汝與我兵分兩路,分別往外衝殺,到綿竹城下會合!”
“衛將軍多多保重,末將去矣!”李球說罷,高舉起大刀,帶領著兩千兵馬朝西北方向衝殺過去。
諸葛瞻朝著剩下的兩千兵馬大喊一聲:“隨我來!”躍馬挺槍,往西南方向衝殺過去。
李球帶領著兵馬衝出約有一裏路,正遇上魏將牽弘。李球想衝破魏軍的堵截,殺回綿竹城;牽弘欲圍住這支蜀軍,聚而殲之。值此魚死網破之際,二人誰肯相讓,各自掄起手中的大刀,鼓起勇氣,憋足勁頭,你砍我劈,殺到了一塊。雙方兵馬,也各持刀槍,混戰在一起。
牽弘與李球,年紀相仿,武藝相當,所領兵馬也不相上下。按說應該是旗鼓相當,一時難分出勝負。然而,牽弘所率領的兵馬,是久經磨煉的精兵銳卒,軍紀嚴明,能征慣戰;而李球所率領的兵馬,大部分是剛從市井中招募來的平民百姓,不諳陣法,形同散沙,根本就沒有見過這種陣勢。所以,兩軍剛一交戰,蜀軍中的新兵便自行潰散,降的降,逃的逃,隻留下了少數的老兵還在拚命死戰,但終因寡不敵眾,死的死,傷的傷……
李球正與牽弘戰到緊要關頭,發現自己身邊的兵馬越來越少,周圍逐漸布滿了魏兵,並在步步向他逼近。他心中有些納悶,不由一愣。就在他這一愣神的瞬間,牽弘的大刀已經斜劈了下來。他覺得耳邊一陣風響,剛要舉刀招架,可為時已晚。隻聽喀嚓一聲,李球的腦袋已讓牽弘的大刀削了下來,滿腔的熱血從脖頸中噴出了好高,身子咕咚一聲栽落於馬下!
牽弘見李球已死,大笑幾聲,用大刀把李球的首級挑起,係於馬頸之上。他長舒了一口氣,舉目四望,見眼前的這支蜀軍已被斬盡殺絕,隻有西南方向塵土飛揚,遮天蔽日。看來,楊欣還在與蜀軍進行激戰。他遲疑了一下,留下一員偏將和一千兵馬繼續封堵住通往鹿頭山的道路,自己則帶領著其餘的兵馬前去增援楊欣。
諸葛瞻與李球分兵以後,率領著兵馬剛走出二裏,使遇上了楊欣率領的兵馬,擋住了他的去路。他自知一場血戰不可避免,奮力衝殺尚還有一些生機,後退就隻能是自投羅網,必死無疑!於是,他咬緊了牙關,瞪圓了雙眼,挺槍催馬,帶領著兵馬向魏軍衝殺過去。
楊欣雖然並沒有見過諸葛瞻,但已從馬邈的口中得知了諸葛瞻的相貌特征,老遠就判斷出來者是何人,心中不由得又驚又喜,急忙縱馬迎上前去,高聲斷喝:“諸葛瞻哪裏走?楊欣已在此等候多時矣!快快下馬投降,可免汝一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