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史》本紀十九卷,列傳七十三卷,誌三十九卷,表四卷,共一百三十五卷。記事始於金太祖完顏阿骨打建國稱帝(1115年),終於金哀宗天興三年蒙古滅金(1234年),共120年的曆史。在元朝編修的三史當中,《金史》是公認寫得最好的,用了一年半的時間來編寫,時間比《遼史》寬裕,所以內容簡明扼要,首尾完整,體例一致。
金朝建國在中原地區,由於上層統治者愛好文學,所以金朝的文學水平比較高,注重史料的記載,金國各朝都有實錄(所謂實錄,這裏指編年體史書的一種,專記某一皇帝統治時期的大事,也有一些私人記載自己祖先事跡的文字也為實錄,其實質是真實的記錄)。為《金史》的編纂提供了大量史實,所以《金史》記載的內容很豐富,完整地保存了金代的曆史。本紀的第一卷是《世紀》,記錄了金國祖先女真族的發展曆程,並且把每一任酋長都追封了帝號,當然這些帝號曆史上是不存在的。第十九卷是《世紀補》,記錄了那些後世子孫在金朝做皇帝但先世不是酋長的人,也被追封為皇帝。這隻是後代顯耀以後的粉飾,不能當真,“世紀補”的這種曆史記載體例則被《元史》和《明史》繼承。
《金史》列傳當中的姓名比較複雜,金人有女真族的姓名,後來又有漢名,例如完顏阿骨打的漢名是完顏旻。有些名字的翻譯不準確不統一,同一個人名的翻譯在書中就有不同,例如阿骨打一個兒子漢名宗傑,女真名有的寫“木裏也”,有的寫“沒裏野”,宋遼金處於同一時代,好多人的傳記是穿插的,而同一人名的記載在各史當中也有差異,閱讀時一定要注意。《金史》的誌有十四類,寫得比較詳細,記載全麵,《地理誌》記載了北方各個州縣的設立演變情況,為後代考察遼宋時期我國北方城市的發展演變過程提供了重要資料,沒有《藝文誌》。表中《交聘表》記錄了複雜的外交關係,清晰明了。
對於《金史》的校勘工作,清代的研究成果豐富,其中以施國祁《金史詳校》為最好,閱讀《金史》時可以互相參考。
宋遼金三朝處在同一曆史時代,要研究這一時期的曆史,要同時參考三部史書,三部史書的總體質量不是很高,有很多的錯誤和疏漏,元朝滅宋金而立國,所以避諱的事情比較多,新的朝代建立後,不為舍身保衛前朝的人立傳,有些誓死捍衛疆土的將領名人事跡在傳記中得不到體現,出於政治利益的考慮,是很好理解的,哪個朝廷都不會宣揚威脅自己統治的人。
《元史》修史總裁是明代宋濂、王禕。《元史》前後經過兩次編修,參加的人員共有三十幾人,而兩次的編修時間加起來也就是一年,是《二十四史》中完成時間最短的史書,後來宋濂將兩次編修的《元史》合在一起,成為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元史》。《元史》的材料主要依據元朝的實錄和《經世大典》以及一些采訪的資料。《經世大典》是元朝一部記載當時典章製度的書,而采訪的資料主要集中在元朝末代順帝一朝,由於國家動亂,戰事四起,關於這段曆史時期的典籍記錄很少,隻能到各地去收集資料,像這樣官方大型的資料調查行動還是很少見的。
《元史》本紀四十七卷,列傳九十七卷,誌五十八卷,表八卷,共二百一十卷。記事始於元太祖成吉思汗建國(1206年)終於元順帝被朱元璋趕下台帶著蒙古族各部北上(1368年),共一百六十多年的曆史。其中忽必烈於公元1271年改國號為元,1279年滅南宋以後的曆史比較詳盡,忽必烈一朝的紀就有十四卷,記述很詳細。
《元史》的列傳寫得紛繁複雜,而且矛盾錯誤很多,情況和《金史》差不多。誌是《元史》中寫得比較好的,分了十三類,沒有《藝文誌》,從誌中可以看到元朝統治下的各種典章製度,其中元朝將中國人分四等,一等是蒙古人,是當時的貴族和統治階級;二等是色目人,指當時西域各族人;三等是漢人,主要指女真、契丹等族以及北方的漢族人;四等是南人,是指在南宋統治下的漢人。這樣等級森嚴的社會,漢人,尤其是南方的漢人生活是很淒苦的。元朝不重視文學,科舉製也是時斷時續,在這一時期戲曲很發達,好多文人士子做官無門,為了生存隻能賣曲為生,在勾欄瓦舍中掙紮。表分六類,其中三公、宰相二表比較詳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