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新婚大別(1 / 2)

石敬塘在中國曆史上是一個卑賤無恥的角色。他被耶律德光冊立為晉帝以後,對契丹畢恭畢敬,將燕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每年輸帛三十萬匹。石敬塘還向耶律德光獻媚說:“若使晉得天下,將竭中國之財以奉大國。”石敬塘對契丹的奴顏婢膝為世人所不齒,但因他擁兵在手,又有契丹作靠山,也奈何不得。石敬塘建晉後,很快舉兵南下,直指洛陽。後唐的兵力遠不是石敬塘的對手,不戰而降。後唐廢帝李從珂見大勢已去,攜傳國寶璽登宣武樓自焚而死,洛陽城落入石敬塘手中。

洛陽城在一夜之間更換新主,使少年趙匡胤受到極大的震撼,他又一次看到了強權和武力的神威,更加堅定了自己的選擇。

後晉天福三年(公元938年)七月,石敬塘向契丹上表稱臣,謂契丹主為“父皇帝”,契丹主令其稱“兒皇帝”,厚顏無恥的石敬塘竟然接受了這一屈辱的稱謂。這年十月,後晉遷都汴州,以汴州為開封府,稱東京;以東都洛陽為西京,以西都長安為晉昌軍節度,隨著後晉遷都,趙匡胤全家也遷至開封龍巷。

在告別洛陽的時候,趙匡胤很是戀戀不舍。他舍不得這塊生於斯、長於斯的土地,舍不得和他一起讀書習武的夥伴。洛陽的山川名勝、風土人情留給他的記憶太深了,他甚至覺得這是他生命中極可寶貴的滋養。那天,他懷著依依惜別的深情,去看了看那尊石馬,腦海中又浮現起那威武雄壯的英雄故事。他依戀地撫摸著那尊石馬,喃喃地說:“日後我若得了天下,一定要建都於此,讓洛陽成為天下人向往的都城!”

趙匡胤隨家來到開封時年方12歲。他看到,這個新王朝毫無生氣,目之所及,衰敗殘破。他從父親那裏得知,這個新王朝轄境已比前朝大大減少,僅有一百零九州。他還時常看到許多滿載金帛寶物的車子絡繹不絕地運送出城,長輩人告訴他,這是獻給契丹的。皇帝為了報答契丹主的扶植,除了依約定每年貢奉金帛三十萬外,逢時過節、吉凶慶吊還要額外貢奉,並以此為國策,全然不顧國計民生。聽到這些情況,趙匡胤心中深感不平。他覺得皇帝太屈辱、太低下了。不遺餘力地搜刮民財,奉事異邦,怎可長久?與此同時,他也對為害中原的契丹貴族懷有深深的怨恨。

在趙匡胤一家初到開封的那幾年,天下很不太平,天災人禍嚴重,百業凋敝,民不聊生。天福六年(941年)九月,黃河在滑州決口,東瀉千裏,百姓死傷無數。次年五月的一個月裏,就有五個州郡發生大水,十八個州郡遭旱、蝗災害,一時間餓殍盈野,流民遍地。也就是在這一年,一向憤恨契丹的成德軍節度使安重榮大集境內饑民,舉兵造反,後因兵敗被殺,首級被塗抹上油漆,獻給了契丹。石敬塘這樣做本想得到契丹主的寬恕,但耶律德光仍然派人前來譴責,石敬塘憂慮成疾,於天福七年(公元942年)六月死去。

石敬塘的繼承人少帝石重貴也是個無能之主。他隻知宴樂,不問國事,大權被少數幾個有實力的大臣操縱。少帝石重貴承襲了他父親的做法,盡力討好契丹,卑稱“孫皇帝”。但因晉與契丹早有嫌隙,朝臣對向契丹稱臣事怨憤已久,少帝在大臣的勸說下也有意準備對契丹的戰爭。天福八年晉國形勢十分惡劣,春夏旱,秋冬水,百姓流離失所,饑餒而死者數十萬人,縣令們往往因為征不到糧食,掛印逃去。契丹得知後晉國內的情況,遂於次年初南下攻晉,後晉於是又處於戰爭之中。

這一年,趙匡胤19歲。

按照漢末以來的早婚習俗,趙匡胤已過了成親的年齡,這主要是因為戰亂的影響。年複一年的兵荒馬亂打亂了人們的正常生活秩序,早成家室、早生貴子的傳統習俗已漸被淡忘,人們關心的是生計,擔憂的是全家老小的顛沛流離,婚齡大都因此而推遲。

因為社會上已不把晚婚當回事,趙弘殷夫婦在決定給兒子成親時並不覺得為時太晚。趙弘殷夫婦選定的兒媳是右千牛衛率府率賀景思的長女。右千牛衛率府是東宮六率府之一,千牛,佩刀名,據說銳利可屠千牛。賀景思因係禁衛軍校,和禁軍將領趙弘殷同居護聖營,兩家關係甚密。趙弘殷看好了賀家長女“性溫柔恭順,動以禮法”,因此“為太祖聘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