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軍滅蜀隻用了六十六天。此戰采用兩路夾擊的戰略戰術,取得了驚人的戰果。“天府之國”並入中原後,使北宋的財力物力大大充實,為此後統一戰爭的持續進行奠定了物質基礎。
宋太祖對北漢久有攻伐之意,隻是因為北漢有契丹作後盾,取勝難度較大,朝臣也多不讚同,所以,遲遲難定大舉攻伐北漢的決心。及至“先南後北”國策製定之後,宋太祖對北漢基本上采取以攻為守的策略,不時發起小規模軍事行動,進行襲擾和牽製。乾德元年(公元963年)七月,宋既平定荊湖正謀伐蜀之際,派安國節度使王全斌與洛州防禦使郭進、趙州刺史陳萬邁、客省使曹彬等率兵攻打北漢邊地,俘獲而還。北漢因乞援於契丹,打算進行反擊,王全斌等又攻打北漢樂平縣,並攻克之。同年十二月,又遣曹彬等攻入北漢境內,攻取了遼石二州。
乾德二年(公元964年)正月,昭義節度使李繼勳、兵馬鈐轄康延沼、馬步軍都軍頭尹勳等又率步騎萬餘人再攻遼州,與北漢馬軍都指揮使郝貴超大戰於遼州城下,郝貴超大敗,北漢向契丹告急,引契丹步騎六萬來攻,李繼勳和羅彥環、曹彬等領兵六萬迎戰,大敗契丹和北漢兵。
宋太祖數次進襲北漢,並不完全在於攻取幾座城池,而是以攻為守阻止北漢乘宋南伐之機舉兵進犯,也可認為是保障“先南後北”戰略實施的輔助行動。
由於宋軍的頻頻襲擾,加之國力衰弱,北漢也無力深入北宋境內,這一段時間裏,基本上采取守勢。這正是宋太祖所希望看到的。為了使北漢不敢妄動,宋太祖還曾通過邊界上的間諜對北漢主劉鈞說:“君家與周氏為世仇,理應不屈。今我與爾無所間,何為困此一方之民也?若有誌中國,宜下太行一決勝負!”
從表麵上看來,宋太祖這番話像是在叫戰,但實際上則是休兵罷戰之約。其潛台詞是:宋與北漢並無仇怨,還是相安無事為好。劉鈞的回答也很溫和而謙恭:“河東土地甲兵不足當中國之十一,區區守此,羞懼漢氏之不血食也。”劉鈞既無意與宋決戰,正中宋太祖下懷,於是,他笑著對前來傳話的間諜說:“為我語劉鈞,開爾一路以為生!”所以,終劉鈞之世,宋太祖沒有以大軍北伐。
但是,當宋滅後蜀之後,這種態勢卻發生了變化。
開寶元年(公元963年)七月,北漢主劉鈞病逝,養子繼恩嗣位,政局不穩,此時,契丹主也因喜好畋獵,飲宴無休,濫施刑罰,大失人心,宋太祖感到機不可失,於是便改變了北守南攻之策,積極準備進攻北漢。他命令客省使盧懷忠等二十二人領兵屯駐潞州,命昭義節度使李繼勳為河東行營前軍都部署,打算分潞、晉兩路進攻太原。
宋太祖在積極準備用兵北漢的同時大力進行間諜活動,企圖潰敵腹心,亂而取之。
宋平後蜀後不久,宋太祖即先後派出了侯霸榮、惠磷兩名間諜,打進了北漢內部。這侯霸榮是邢州人,身材魁梧,力大驚人,行走如飛,據說能夠追得上奔馬。他還精於射術,百步之內,箭無虛發。此人曾在並州和汾州一帶為盜,北漢世祖劉崇得知,召為散指揮使,在樂平戍守。建隆三年(公元962年)八月,王全斌進樂平的時候,侯霸榮率部投降宋朝,補為內殿直。侯霸榮熟知北漢情況,宋太祖派其重返北漢,可謂任用得人。惠磷是宋廷一小吏,此人聰敏多謀,善於機變。他受宋太祖的指使,假稱是殿前散指揮使,負罪逃奔北漢,被北漢任命為供奉官。這樣,在宋太祖未舉大兵之時,後漢宮廷便出現了宋朝間諜的蹤影,隱蔽戰場的鬥爭隨即悄悄展開。
混入北漢朝廷內部當供奉官的侯霸榮因是降宋後複歸北漢,所以在其供職過程中時常表現出一種贖罪的姿態。他抓住一切機會向北漢主懺悔自己前事的不忠,同時又巧妙而不生澀地進行解釋和開脫:樂平一戰,宋軍兵多勢眾,實難與敵,降宋本出無奈。他還通過自己降宋後的短暫經曆,講述寄人籬下的卑賤和恥辱,百般詆毀北宋朝政,盛讚北漢主的聖明,不遺餘力地表現自己對北漢的忠誠,這樣,終於又獲得了北漢主劉鈞的好感,重新建立起他在北漢朝廷中的威信。
劉鈞本名劉承鈞,是世祖劉崇的次子,乾祐七年(公元954年)嗣位後改名劉鈞,其在位時北漢更加衰落,因而不再像乃父劉崇那樣幻想入主中原。當宋李筠作亂後,他曾應李筠之約與其配合共擊宋軍,因李筠很快被擊敗而引兵北還。其後,又得罪了他的“父皇帝”契丹主,“助李筠有所覬覦”竟成了他的三大罪狀之一,受到契丹主的嚴辭責備。於是,“終以勢力窘弱,憂憤成疾”,於天會十二年(公元968年)死去,時年43歲。
繼承帝位的是劉鈞的養子劉繼恩,本姓薛,其母為世祖劉崇之女,生父是後晉護聖營士卒薛釗。後漢高祖主管禁軍,因劉崇之故解除了薛釗的軍籍,讓他閑居在家,“衣食之而無所用”。其妻常居父母家,薛釗難得一見,故心中大不悅,乘醉拔劍刺之,妻傷而未死,薛釗隨即自殺。其妻又改嫁何氏,生繼元。世祖劉崇因孝和皇帝劉鈞無子,就將繼恩和繼元收為劉鈞養子,改姓劉。
劉繼恩腹大而多須,身材上長下短,“乘馬即魁梧,徒步即侏儒”。他對其養父劉鈞很孝順,“晨昏定省,禮無違者”。但是,劉鈞卻覺得他才能隻及中人,難繼大業。他曾對宰相郭無為說:“繼恩純孝,然非濟世才,恐不能了我家事,將奈何?”郭無為以為然。不多日,劉鈞病危,臨終召郭無為囑以後事,劉繼恩開始監國。劉繼恩殺死了劉鈞的另一養子劉繼忠,派使者向契丹“父皇帝”報告了劉鈞的死訊並請求嗣位,契丹應允,劉繼恩繼任為北漢皇帝。
新登帝位的劉繼恩“怨郭無為初與父言不助己”,且惡其專政,想將他逐出朝廷,並想殺死他,但因怯懦畏懼沒有成功。從此,劉繼恩對郭無為“外示優禮,內實疏遠之也”。這種情況引起了北宋間諜侯霸榮的注意,便極力向郭無為靠攏。郭無為因受劉繼恩猜忌並隨時都有被逐、被殺的危險,很希望找到一個幫手,侯霸榮也是處心積慮地“謀持繼恩首獻太祖”,於是二人一拍即合,暗中策劃了一場宮廷政變。
當時,劉繼恩獨居一室守喪,左右親信都不跟在身邊,有人便建議將郭無為召入宮中殺死他。劉繼恩猶豫未決。有人又獻計說,可在宮中設宴,召請大臣參加,趁機將郭無為殺死,劉繼恩思忖多時,默然應允。
九月初十,劉繼恩依計擺起“鴻門宴”,召諸大臣及親子宴飲,並伏刀斧手於其側,準備見機行動。但是,郭無為暗中得知了消息,沒有赴宴,劉繼恩的陰謀落了空。
劉繼恩很失望。他在宴會上疑慮重重,鬱鬱不樂多飲了幾杯酒,昏昏沉沉地被人攙至閣中,不多時便進入夢鄉。
這天夜晚,天特別黑,秋風陣陣,秋雨瀟瀟。當劉繼恩正在熟睡之時,侯霸榮突然率十餘人挺刃入閣,並隨手將門反扣。劉繼恩聞聲驚起,趕忙到屏風後躲避,侯霸榮向前緊逼,劉繼恩繞屏風而走,終被侯霸榮刺死。劉繼恩從繼位到被殺才僅六十餘天,此間多是守喪,甚至還未來得及建號改元。
北宋間諜侯霸榮得手了,他心中充滿了喜悅。然而,正當他準備割下劉繼恩的首級回宋朝報功的時候,忽聽“嘭”的一聲合上的窗子被打開了,隨即有人手持利刃跳窗而入,大呼一聲,衝上前來,侯霸榮猝不及防,還未看清來人的麵目即被一刀刺死。
暫短的廝殺歸於平靜。窗外,風還在刮著,雨還在下著……
侯霸榮不會想到,把他置於死地的正是和他共同策劃這場政變的郭無為。
這郭無為是安樂人,少博學,善辭辯,後為道士,隱居武當山。漢乾祐年間,周主郭威在河中征討李守貞時,郭無為杖策謁於軍門,郭威見他生得方額尖嘴,識多見廣,談吐不凡,又問以當世之務,回答頗有見地,郭威以為奇才,將其留於門下,欲引為謀士,為他出謀劃策,但郭威身邊的人卻極力反對,說:“無為縱橫家流,今公握重兵,不宜親之。”郭無為得知,拂衣而去,隱歸抱腹山。
郭無為重新出山是在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以後,先是,北漢主劉鈞率兵援助李筠,將發太原,大臣趙華進諫說:“筠舉動輕易,今起兵應之,未見其可。”劉鈞怒而不顧,遂行。及李筠敗亡,劉鈞也狼狽而歸,他記取了這次貿然發兵的教訓,開始重用文學之士。他又擔心宋朝的軍隊隨時都可能來攻,“頗求有智謀者與之計事”。樞密使段恒認識郭無為,因向劉鈞推薦,劉鈞以諫議大夫召郭無為入宮,“與語大悅”,又任命郭無為為吏部侍郎,參議中書省事,和趙文度同執政事。但二人各持才高,互相瞧不起,劉鈞乃將趙文度調任外官,以郭無為為左仆射、平章事兼樞密使,“機務一以委之”。從此,這位抱腹山人告別了深山寺廟,進入政界,成為北漢宮廷中的“道士宰相”。
在劉鈞當政的時候,郭無為是頗受重用的。劉鈞常將他引入臥內,與他商討國事,臨終時又“執其手,以後事付之”,足見信任之深。
但是,繼立的劉繼恩卻和他的關係很緊張,其原因已如前述。加之,侯霸榮從中挑唆賄賂,終於使郭無為下決心除掉劉繼恩,以保護自己的安全。
北漢宮廷中的這場政變是郭無為與侯霸榮共同策劃的。還有—種說法是:“無為指使霸榮作亂”,讓侯霸榮在前台充當刺客,郭無為在幕後組織指揮。
刺殺劉繼恩的計劃與殺機四伏的“鴻門宴”同時開始。事先,他們已將刺殺步驟安排得周密妥帖,對行動部署、人員調動力爭做到萬無一失,以致於當侯霸榮入閣刺殺劉繼恩時竟無一名侍衛在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