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重農固本(1 / 3)

宋太祖在位17年,主要任務自然是忙於統一戰爭和加強中央集權。但他並沒有忽視發展社會生產,而是把發展生產當作勵精圖治的一件大事來抓。從更深遠的意義上說,隻有生產發展了,統一戰爭和中央集權才有經濟基礎。宋太祖認為農桑之業乃衣食之源,所以每當春天播種之際,他均要告誡各地地方官勤勉於政,勸課農桑,並且形成製度,根據當時的曆史條件,宋太祖把發展生產的著眼點主要放在采取種種措施招撫流民、減輕農民負擔、開墾荒田以及興修水利上,並為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創造了一些條件。

五代以來,兵亂相繼,嚴重破壞了經濟生產。當時,經濟比較發達的北方是軍閥混戰廝殺的主要戰場,受到的破壞特別嚴重。屠殺人口、焚燒房屋、踐踏莊稼是一個普遍現象。有的軍閥甚至人為製造黃河決口事件,以水代兵,肆意殘害人口,損壞耕地和莊稼,致使千裏沃壤成為荒涼貧瘠之區。從關中到齊魯,從荊襄到黃河兩岸,土地荒蕪,人煙稀少。就連洛陽城也是“城邑殘破,戶不滿百”。直到宋初,京城開封周圍二十多個州,幅員數千裏,耕種的土地至多也隻有三分之一。南方各地戰禍相對而言少一些,可是處於各割據政權的統治之下,經不起苛賦和酷刑的重壓,離井背鄉的人也不在少數,曠閑荒蕪的土地也是舉目可見。

同曆代封建帝王一樣,趙匡胤在立國之初,對於前代興亡的經驗教訓,始終留意總結並加以吸取。“弭兵”雖難以做到,“重農”卻不能不加以考慮。因為這直接關係到新興政權的長治久安,在他在位期間,除了不斷用兵征服其它割據政權以實現統一之誌外,內部施政上,通過兵製、官製和稅製三個方麵的大力整頓以加強中央集權,改變分裂割據局麵,而且采取輕賦勸農、休養生息等辦法以穩定社會經濟,充實國家財力,借以清除和防止割據勢力的複辟及農民起義的反抗,是趙匡胤始終對持的基本國策,也是他定國理財的根本方針。

同以前和以後的封建帝國一樣,賦稅是帝國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土地和人口是賦稅製度中兩個最基本的要素。

宋朝的賦稅製度,沿襲唐代後期和五代十國時期所實行的兩稅法。在中國土地製度史上,唐代以前,頒布過大量限製土地兼並的有關法令,以確保國家的賦稅收入不受影響。漢代有限田之令,晉代有占田之律,北魏大張旗鼓地實行均田之製,隋朝和唐初又進一步嚴格規定口分和永業之田。無論是占田還是均田,都以課稅對象的人丁為依據,如隋初實施均田時,土地授受以一夫一婦為單位,交納租課也是按一床計算。唐代均田製按丁授田,租調製相應按丁征課,表明土地和人口同賦稅製度存在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不過,以人丁為依據的賦稅製度到唐中葉以後逐步遭到破壞。到開元、天寶年間以後,法令廢弛,兼並之弊有逾西漢成、哀之間。特別是在安史之亂以後,各地有權勢者相率招收流亡,隱漏戶口,橫奪租賦,均田製瓦解了。以人丁為征課基礎的租庸調製也實行不下去了。歐陽修曾用“口分世業之田壞而為兼並,租庸調之法壞而為兩稅”來形象揭示兩稅法產生的社會背景。

宋初對度田也是大刀闊斧地進行。在後周大規模度田後的第三年,趙匡胤即位後的次年就按照後周度田的辦法,在全國進行度田。趙匡胤還鑒於周朝度田官“多為民所訴”,而遭貶黜,所以提出此次度田要“精擇其人”。

趙匡胤宣稱此次度田的目的是“勤恤下民”,意在通過度田,均平田租,使豪族不致偷漏,百姓不致苛重,同時達到增加國家財政收入的目的。雖趙匡胤派出度田的常參官經過仔細挑選,可因涉及到利益問題,還是不斷有人逾規越矩受到懲處。

同變化了的賦稅製度相聯係,朝廷除要盡量準確地掌握各州縣的土地數量外,還格外留意土地是否荒蕪。對於無主荒地,趙匡胤采取鼓勵開墾的政策。公元966年閏八月平定後蜀後,他曾頒布一道詔令,對那些因各種原因逃家出走而後又回來認領田宅者,如已過15年,除本戶墳塋外,法律上不再予以認可和支持。同月,他又發布了一道麵向全國的類似詔令,規定:“自今百姓有能廣植桑棗、開荒田者,並令隻納舊租,永不通檢。”這道詔令在很大程度上是針對檢田過程中由於“吏緣為奸,稅不均適”,而導致“百姓失業,田多荒蕪”采取的一種補救措施。由於百姓開墾的荒地自此不計入度田數額而增納新稅,因而新政策對於穩定和鼓勵農民發展生產的作用是明顯的。

趙匡胤關注農民,留意農事同他的艱苦經曆、現實要求和務實作風有密切的關係。即位之初的建隆元年,他就下令朝臣出外歸來之日,必須“具所見民間利病以聞”。以便從各個方麵了解和掌握下情。公元966年八月,在一次有宰相、樞密院使、開封尹和翰林學士等政要人物參加的宴會上,趙匡胤特地談到了他對農民問題的看法。他對趙普說:“下愚之民,雖不分菽麥,如藩侯不為撫養,務行苛虐,朕斷不容之!”

在農村和農民問題上,流民問題極其引人注目。翻開中國曆史,我們就會發現一個明顯的事實:曆代王朝無一例外地毀於流民之手。這些失去土地或不安分於土地的農民,這些反叛性、戰鬥性和破壞欲十分強烈的農民大軍一旦被組織起來與現政權對抗,這個政權事實上就會麵臨垮台而沒有任何挽回的餘地,從陳勝、吳廣到黃巢起義以及後來的李自成,都是這一理論成功的實踐者。幾千年來,曆朝統治者為約束農民設計了數不清方案,其根本目的就是要把他們牢牢禁錮在土地上,或者通過官方設定的通道以平息和淡化他們的反抗意識。當然,采取的方案,也依統治者的意誌和需要有寬厚和苛嚴之分。趙匡胤采取的辦法,則是兼收並蓄、標本兼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