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寶九年(公元976年),是宋太祖趙匡胤當皇帝的第十七個年頭。這年正月,曹彬以江南國主李煜及其子弟、官屬等四十五人來獻,南唐滅亡。二月,吳越王錢俶及其子弟惟浚等人入宋朝見。此時,吳越已同郡縣,錢俶已同宋臣,吳越入宋隻是個時間問題了。
回顧起十七年的不尋常經曆,宋太祖禁不住百感交集。在他剛登帝位的時候,那是怎樣一幅殘破凋敝的圖景啊:國中人心未附,叛亂此起彼伏,賦斂嚴苛繁重,百姓生計維艱。環顧四周,則是各割據政權環繞,與宋分庭抗禮,北方契丹則虎視眈眈,不斷侵擾掠奪,可謂內外交困,矛盾重重。但在很短時間內,宋太祖即順應曆史的發展和人民的願望,迅速平定了內亂。接著又加強皇權,整頓吏治,務農興學,慎刑薄斂,使動蕩已久的社會粗致太平。與此同時,又指揮千軍萬馬,展開了“先南後北”的統一戰爭,先平荊湖,後滅西蜀,繼而是南漢、南唐盡入宋朝版圖。這中間,宋太祖或坐鎮運籌,或禦駕親征,殫思竭力,甘苦備嚐,真是一言難盡!
令宋太祖大感欣慰的是,這一切已成過去,此時的宋王朝已是大業初定,國泰民安,往昔的動蕩與貧困,兵燹與危機已成昨日的記憶,宋王朝的國力、軍力已得到空前的增強。
麵對這來之不易的成功,國人為之振奮,朝臣為之歡騰,紛紛上表請求加尊號以誌奇功。似雪片般飄來的奏表都是辭章華美,熱情洋溢,極盡歌功頌德之能事,連篇累牘地引經據典,不厭其煩地羅列出一條又一條的理由和根據。
關於何種尊號最為適宜,大臣們眾說紛紜,比較一致的意見是,應加尊號曰“一統太平”,其含義是:宋太祖掃平群雄,中原和南方實現了“天下一家”,戰亂已不複存在,天下已經太平。群臣們說,這既是對以往的總結,又是對未來的祝福,天下萬民都希望大宋的一統江山固若金湯,永遠太平。
宋太祖看過了這些奏表以後,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動。他覺得,朝臣們這些頌揚之詞雖不無溢美之處,但所言也基本屬實。這十七年,他沒有辜負上天授予他的皇權,他的一切努力無不與“一統太平”這一神聖目標有關,他可以無愧地說,現在已經基本上實現或接近了這一目標,就功業而論,他是無愧於與曆代明君聖主比肩的。但是,宋太祖在興奮和激動之餘,卻也不能不給自己提出這樣的問題:天下真的一統太平了嗎?
自尊心甚重的宋太祖在冷靜地鎮定了自己的情緒之後,深覺現在還遠不能作出肯定的回答。這是因為,南方雖平,但北方未複,“先南後北”的統一大計隻能說完成了一半。在北漢和契丹仍然傲然於宋王朝北方的時候,豈可輕言一統太平?
出於這樣的考慮,宋太祖沒有接受這個尊號。他堅持說,為人君者不可好大喜功,傾慕虛榮,若妄加尊號,名不符實,隻能貽笑天下,於心難安。群臣見宋太祖執意不許,又請求改稱“立極居尊”。宋太祖想了想,勉強答應下來。
宋太祖拒受“一統太平”尊號大可視為嚴於責己之舉,同時也反映出他決心真正實現“一統太平”的雄心壯誌。宋太祖並不欣賞徒有虛名的尊號,他希望看到的是一統太平的現實。
依實而論,宋太祖即位以來始終沒有忘記收複幽薊,統一北方,或者可以說,這是宋王朝久已製定的國策。這是因為,自從石敬塘將燕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以後,中原王朝的北方國防失去屏障,契丹鐵騎隨意南犯,河北終無安枕之日。當初,周世宗柴榮曾積極籌劃收複失地,不幸中道崩殂。宋太祖決心繼承周世宗的遺誌,徹底解除北方威脅。
還是在建隆二年(公元961年)的時候,宋太祖即下詔免除登州沙門島居民的租賦,令其專造舟船,用來運送女真人的貢馬。宋太祖的考慮是:契丹善騎射,與其作戰急需馬匹。這一舉動可視為最早的軍事準備。
宋太祖還曾打算用經濟贖買的辦法達到收複失地的目的。他平日力行節儉,對家人也要求甚嚴,便是為了積攢錢財,以備大用。當臣下勸他不要太苛求自己時,宋太祖這樣表白:“石晉割幽燕以賂契丹,使一方之人獨限外境,吾甚憫之。欲俟各庫所蓄滿三五十萬,即遣使與契丹約,苟能歸我土地民庶,則當盡此金帛充其贖值。如日不可,朕將散滯財,募勇士,俾圖攻取耳。”宋太祖精打細算,積攢錢財,以備大用,可謂用心良苦!
早在建隆初年,國家貢賦即全部收入左藏庫。及至取荊湖、下西蜀,儲積漸充足,宋太祖便對臣下說:“軍旅饑饉,當豫為之備,不可臨事厚斂於民。”宋太祖數年來一直在為收複幽薊作準備,使後來繼任大位的宋太宗趙光義也大受感動。他見府庫儲積甚豐,曾對宰相說:“此金帛如山,用何能盡!先帝每焦心勞慮,以經費為念,何其過也!”
宋太祖除了積極備戰之外,對契丹還采取了攻心戰略。他注重與契丹的友好交往,每當契丹遣使來訪,宋太祖都要親自接見,並贈送大量禮物,還派使者回訪,以致於在一段時間內,雙方友好使者絡繹於途。他還熱誠歡迎契丹吏民的歸附,有理有據地對契丹采取防禦政策,力爭以和平方式解決問題,萬不得已時再訴諸武力。這些策略在當時尚無足夠力量進行軍事鬥爭的情況下還是有一定積極意義的,它保證了邊境的安寧,為宋王朝統一南方,增強國力,創造了有利的條件,爭取了寶貴的時間。
對於契丹卵翼下的北漢,宋太祖在第二次親征以後也采取了攻心戰術。不過,宋太祖對於北漢卻不滿足於分化瓦解,他在第二次北征無功而返之後,又於開寶九年(公元976年)八月發動了對北漢的第三次進攻。宋太祖命黨進為河東道行營馬步軍都部署,以潘美為都監,以楊光美為都虞候,與牛思進、米文義等率兵分五路進攻北漢。八月二十二日,諸軍進至太原,宋太祖又命郭進等分攻忻、代、汾、沁、遼、石等州。九月,黨進大敗北漢兵於太原城下,宋軍士氣大振。北漢主劉繼元為挽救敗局,又向契丹求援。數日後,契丹派出的以南府宰相耶律沙、冀王塔爾為首的援軍氣勢洶洶地向太原開來。
此次攻伐北漢,宋太祖沒有禦駕親征。但是,他對此戰的勝利卻充滿了信心。他寄厚望於黨進、潘美等精兵強將,他相信經過了開寶二年(公元969年)那次打擊之後,北漢已不堪一擊,即便契丹來援也無濟於事。他還雄心勃勃地想,一旦劉繼元被擒,便乘勢向北,收複幽薊,實現多年的夙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