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節創造性思維與烹調工藝的改革創新(1 / 3)

一、創造性思維的過程與特點

創造性思維是一種求新、無序、立體的思維,它是人類思維的一種高級形式,這種思維不囿於已有的程序和見解,而是尋求多角度、多方位開拓新的領域、新的思路,以便找到新理論、新方法、新技術,等等。創造性思維在烹調工藝的改革創新中處於中心和關鍵的地位。

(一)創造性思維的過程

由於創造性思維的複雜性,對於創造性思維的活動過程與活動階段,很難做出精確的分析與研究。目前,不同的人對於其階段的劃分及認識也極不一致,下麵所述為一般的過程。

1.提出問題

思維都是從問題開始的,烹調工藝的改革創新也不例外。愛因斯坦認為,發現問題可能要比解答更為重要,而提出新問題,從新的可能性、新的角度去考慮問題,則要發揮創造性的想象能力。

2.分析問題

分析問題是在掌握專業知識和專業信息的基礎上,通過全麵深入的分析研究,找出關鍵所在,抓住問題的關鍵,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來解決所麵對的烹調工藝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3.提出假設

提出假設就是提出烹調工藝改革創新的可能途徑、方法和策略。沒有假設,問題就無法解決,提出假設是烹調工藝改革創新的必由之路。

4.檢驗假設

檢驗假設就是通過一定的方法來確定烹調工藝的改革創新是否合乎實際,是否符合烹飪原理。假設的驗證要持客觀的態度,專人負責,實事求是,克服主觀主義。要正確對待失敗的假設,準確分析假設失敗的原因,有助於找出新的解決問題的方案。

(二)創造性思維的特點

1.新穎性

創造性思維具有新穎性,它貴在創新,或者在思路的選擇上,或者在思考的技巧上,或者在思維的結論上,具有前無古人的獨到之處,在前人、常人的基礎上有新的見解、新的發現、新的突破,從而具有一定範圍內的首創性、開拓性。

2.抽象與概括性

抽象和概括常常是聯係著的。如果沒有概括,也就是說,如果沒有區分出菜品的某些共同屬性,那麼也就不能抽出本質屬性,排除非本質屬性,就實現不了抽象。反之,如果不能從所概括的東西的差異中進行抽象,那就不能概括。

3.發散性

發散性是根據已有信息,從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從多方麵尋求多樣性答案的一種展開性思維方式,與聚合思維相對應。設想多種路子去探尋創新菜肴的思維活動,可以通過縱橫發散,使知識串聯、綜合溝通,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4.靈活性

思維的靈活性是指創造性思維不受方向上的限製,能夠靈活變換思路,善於將思維的角度回轉、跳躍,不斷把思路從一個方向移到另一個方向。靈活在於思維角度不

知識鏈接

“迷宗菜”與創造性思維

“迷宗菜”最早出現於20世紀80年代,它巧妙地汲取眾菜係之精華,既不從屬於某個菜係,又不離開整個菜係。“無宗無派”為其標,“有宗有派”為其本,做到迷宗而不離宗,故得名“迷宗菜”。

從屬性上看,“迷宗菜”是依照當代人的營養健身願望、飲食審美觀念以及餐飲市場上商品(即菜品)必須不斷更新換代的需求,根據民族性、時尚性、群眾性的三大要素,打破正宗傳統和門戶幫派的壁壘,運用創造性思維,通過借鑒、移植、嫁接、雜交、提純、定性等方法,廣集古今中外肴饌之長,選取新食料、新炊具、新工藝、新盛器研製而成的特異菜種。

從創作構思看,“迷宗菜”頗得小說創作手法的神髓,諸多素材信手拈來,不拘一格地變換“組合”,是創造性思維綜合性特征中思維統攝能力、辯證分析能力和智慧雜交能力的展現。迷宗菜構思中強調天人合一、因勢利導,既要時髦、又要實用。它不是非驢非馬、不倫不類的“亂炒菜”,而是一種複雜而有規律的物質運動形式,完全符合養助益充、五味調和、奇正互變和暢神悅情的中華飲食文化的特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