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德國人已在挪威建立基地之後,趕走他們的最好方法就是切斷其補給和增援。要達到這個目的,則必須阻塞在丹麥和挪威之間的斯卡格拉克海峽。但不久就了解由於害怕德國的空中攻擊,除了潛艇以外,英國海軍部不願意派遣任何其他的軍艦進入斯卡格拉克水域。此種過分謹慎的態度,充分顯示出英國海軍部對於空權在海權上的影響已有深刻的認識,這卻是他們在戰前所從未表現過的。但這也反映出丘吉爾想要把戰爭擴大到斯堪的納維亞境內的判斷實在並不高明——因為除非能夠有效地切斷德軍的增援路線,否則絕無其他辦法可以阻止他們在挪威南部增加兵力,這樣他們也就注定了會獲得日益有利的形勢。
假使從奧斯陸通向北麵的兩處長距離山地隘道仍能堅守,而在特隆赫姆的少量德軍又能迅速消滅,則挪威中部也就似乎尚有保存的機會。現在英國人的努力就是指向這個目標。在德軍突擊後一個星期,英軍才決定在特隆赫姆南北兩麵的翁達爾斯內斯和納姆索斯分別登陸,作為向特隆赫姆發動攻擊的準備。
但在這個決定之後就發生了一連串的怪事。霍特布拉克將軍是一個具有近代思想的優秀軍人,被指派為陸軍部隊指揮官。在對於他的任務參加了一次簡報之後,他就在午夜離開海軍部返回他的俱樂部;幾小時之後,他在“約克公爵”俱樂部的門前石階上為人所發現,已經不省人事,顯然是心髒病突然發作。次日,另有一位將領被派為他的繼任人,並立即乘坐飛機前往斯卡帕灣。但是當飛機已在機場上起飛時,卻突然失事,機毀人亡。
此時,參謀首長和海軍部又突然改變他們的意見。在17日那一天他們已經批準這個計劃,但到了次日卻又群起而反對。他們在內心裏都認為這個作戰太冒險。雖然丘吉爾本人原是主張集中兵力在納爾維克,但對於他們這種出爾反爾的態度也感到非常失望和無可奈何。
現在參謀首長們遂又建議不直接進攻,而應增強在納姆索斯和翁達爾斯內斯兩地的登陸兵力,並將其發展成為一個對特隆赫姆的鉗形攻勢。從表麵上看來成功的機會似乎很大,因為在那個地區德國部隊還不到2000人,而聯軍的登陸人數則多達13000人。但所要經過的距離很長,積雪足以妨礙運動,而在克服這些困難的能力上,聯軍又不如德軍戰勝困難的勇氣。從納姆索斯向南的前進為後方的威脅所牽製,實際上不過是有極少數的德軍分為幾個部分,在接近特隆赫姆峽灣頂部附近登陸,而在這個地區中支援他們的則僅為一艘德國驅逐艦而已。向翁達爾斯內斯前進的軍隊,根本上就不曾朝北轉向特倫漢,不久就轉變成為一種防禦性的行動,因為從奧斯陸通過古德布蘭德穀前進的德軍已經衝散了挪威的守軍,而和他們遭遇了。由於聯軍部隊已受到嚴重的空中威脅,而他們本身又缺乏空中支援,所以戰場指揮官們遂主張撤出。在5月1日到2日之間,這兩支部隊都已完全撤出——於是也就容許德國人完全控製挪威的南部和中部。
現在同盟國方麵就隻好集中全力來爭取納爾維克——這並非真正希望能夠達到瑞典的鐵礦,而不過是為了保全麵子而已。4月14日,第一批英軍即已在這個地區登陸,盡管負責指揮聯合部隊的海軍上將柯克拚命地催促,但指揮登陸部隊的麥克西將軍卻是過分的慎重,遂使英軍未能迅速地向納爾維克城進攻。甚至於當登陸部隊已經增到了2萬人時,他們的進展依然還是十分遲緩。在另一方麵,2000名原奧國籍的阿爾卑斯山地部隊,加上2000名德國水兵(來自驅逐艦上)的增援,在狄特爾將軍的卓越指揮之下。直到5月27日,他們才被逐出了納爾維克城。到了此時,德軍在西線上的攻勢已經深入法國的境內,後者已達崩潰的邊緣。所以到了6月7日,在納爾維克的聯軍也就不得不自動撤出。挪威國王和他的政府也於同日離開了該國流亡到英國去了。
就整個斯堪的納維亞戰役而言,同盟國政府所表現出來的是一種過度的進取精神,加上一種時間觀念認識不夠強,結果是冤枉地使挪威老百姓遭殃。相形之下,希特勒曾經在很長久的一個階段內對於發動攻擊感到非常吃力。但當他下了決心先發製人之後,卻不再浪費一點時間——而他的軍隊在作戰時是異常的迅猛,所以在緊急階段,也就足以抵消其數量上的劣勢而綽有餘裕。
挪威的淪陷,使德國在北歐獲得對英進行海空作戰的戰略基地和進出大西洋的自由,使德國的鐵礦石供應進一步得到保證。為即將到來的大西洋海戰創造了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