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即在1919年1月18日,戰勝國在巴黎召開和平會議,討論與戰敗國簽訂和平條約,建立國際聯盟,並策劃武裝幹涉蘇俄和匈牙利革命。這是人類曆史上第一次召開的具有世界規模的締約會議。
在整個和會的進程中,始終貫穿著強權政治,主要由美、英、法、日、意五國控製和決定一切。實際上,主要是由英國首相勞合·喬治、法國總理克利孟梭和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三人操縱。
參加巴黎和會的共有32個國家和地區代表團,但其名額和權利都是不平等的。德奧等戰敗國不允許出席和會。蘇維埃俄國被排斥在外。
各個戰勝國對和會各有打算,都想最大限度地實現自己的掠奪野心,而又抑製對手。法國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主要戰場,又曾遭受1870年普法戰爭戰敗的屈辱,它處心積慮設法削弱和肢解德國,防止其東山再起,並確立它自身在歐洲大陸的霸權地位。
英國仍持傳統的“大陸均勢”策略,既要大大削弱德國的競爭能力,以利維護自身在世界範圍的霸權地位;又不願德國被肢解或過分削弱,以利於抗衡法國,製約蘇俄。
美國謀求進一步擴大在國際事務中的影響,實現稱霸世界的野心,企圖以威爾遜的“十四點”原則為基石,左右和會議程和決定。它指望控製國際聯盟,使之成為它的爭霸工具;還要保存德國的一定實力,以抑製英法,對抗蘇俄;並要削弱日本在遠東的影響。
“十四點”原則是美國總統威爾遜1918年1月18日在國會演說中提出,並在以後的聲明中予以闡述的“世界和平綱領”。這是威爾遜總統對解決戰後問題提出的建議。
“十四點”原則的主要內容:
(1)以公開方式締結和平條約;
(2)公海絕對航行自由;
(3)拆除一切經濟壁壘;
(4)縮減軍備;
(5)公平調整一切殖民地所有權要求;
(6)從俄國領土撤軍,允許俄國自願選擇自己的政治製度;
(7)從比利時撤軍,對其所應享有的主權不能給予任何限製;
(8)解放全部法國領土,把阿爾薩斯—洛林歸還給法國;
(9)按民族的分布重新調整意大利的邊界;
(10)充分給予奧匈帝國各民族發展自治的機會;
(11)撤離羅馬尼亞、塞爾維亞及黑山,並給予塞爾維亞出海口;
(12)奧斯曼帝國的土耳其部分仍享有主權,但屬於土耳其統治的其他民族應享有發展自治的機會,達達尼爾海峽向一切國家的船隻開放;
(13)建立獨立的波蘭使其擁有安全自由的出海口;
(14)成立國際組織,以保證所有國家的政治獨立和領土完整。
“十四點”原則是美國企圖憑借在戰爭中增長的實力,削弱主要競爭對手英法的地位,保證美國充當世界盟主的綱領。它不僅是結束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條件,也反映了它敵視蘇維埃俄國,限製被壓迫民族獨立要求的立場。
日本和意大利也各有自己的如意算盤。
由此可見,巴黎和會是帝國主義戰勝國列強分配戰爭贓物的會議,是它們繼續爭奪世界霸權的會議,也是損害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權益、鎮壓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會議。整個會議的進程,充分反映了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
其實,早在德國戰敗前夕,於1918年10月4日向美國表示願在“十四點”基礎上進行停戰談判及和平談判。同年10月底,協約國就停戰條款舉行預備性會談。英法意首腦都不願承擔“十四點”內的義務。最後,美國威脅說將拋棄它的盟友單獨與同盟國締結條約。在此之後,英法才有條件地同意和談。
和會的會議分為最高會議、專門委員會會議和全體會議三種。帝國主義五大國首腦及其外長組成“十人會議”,即最高會議,決定和會進程與重大問題。
為了便於列強首腦討價還價,迅速作出決定,在1919年3月下旬成立由美、英、法、意首腦組成的“四巨頭會議”,並在它之下設立五國外長組成的“五人會議”,以取代十人會議。至於全體會議,整個和會期間隻開過7次,不過是走走過場而已。
和會一開始就為議程順序展開激烈爭吵。威爾遜主張首先討論國際聯盟問題,堅持國際聯盟應與和約共同構成統一的整體,盟約是和約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對所有國家都具有約束力。
英法主張盟約與和約分開,先討論瓜分殖民地和領土問題。“十人會議”就此爭論了4天,最後決定國聯問題與其他問題同時進行討論。
關於國聯盟約及對德和約的討論,幾乎每一條款都引起激烈的爭執,威爾遜、勞合·喬治和克利孟梭甚至先後威脅要退出和會。
無論是國聯盟約,還是對德條件,幾乎每一款都引起爭執。對國聯盟約的主要爭執是:英國反對盟約中列入海上自由條款,以維護它的海洋優勢和貿易地位;美國則力圖在海上自由的名義下向世界海洋擴張。美國堅持將德國殖民地和奧斯曼帝國領地交由國際聯盟處理,實行委任統治製;英法等國反對委任統治原則,紛紛提出各自瓜分殖民地的方案。英國認為,各自戰時所占領土應劃歸各自治領的版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