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後記(1 / 2)

《飄逝的雲——古稀回眸》終於完成。與以往所出學術著作不同,這是我的一本帶有人生小結性質的散文隨筆和學術論文的自選集。

自傳《生命印記》當然是本書的“重頭戲”,我為它耗費心血最多。以往我從未動過寫自己的念頭,一個普普通通的知識分子有什麼好寫的!寫出來給誰看!誰願看!不料,在古稀之年卻突然萌生把自己人生的酸甜苦辣寫出來的衝動,我是誰?我從哪兒來?我為什麼會是這樣的一個我?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探究一下我的“生”,對我而言,至少能做到明明白白地來,清清楚楚地去,對子孫後代也算有個交代。我一生事事追求完美,活得很累很累;而實際上,樣樣距離完美都很遙遠,遺憾多多,有些經驗教訓希望子孫能夠吸取。我的人生那麼坎坷痛苦,也許以此能促使子孫更加珍惜自己所擁有的一切,從而增添一份認真做人、努力工作的自覺。

然而,寫自己,顧忌甚多。寫,還是不寫,正在猶豫之際,我收到不少古稀人贈送的自傳或回憶錄,這真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古稀人不約而同。拜讀了他們的大作後,我更加躍躍欲試了。於是,我征求友人和學生的意見,得到他們的熱情鼓勵和大力支持。他們或為我作“序”,或為我撰文,而且很快寄來。有的學生表示,願為我設計封麵;有的友人表示,可為我聯係出版。在這種情勢下,我提起了筆。

打開塵封的記憶之門,檢視自己的曆年足跡,挖掘既往的生活碎片,沒想到這過程有那麼痛苦,有些回憶過於沉重,許多往事不堪回首。當我寫到父母弟妹之死時,那些苦難歲月如泥石流般向我壓來,我幾乎喘不過氣來。我心如刀絞,淚如雨下。我完全控製不了自己的感情,心情久久不能平靜,比賈島“一吟雙淚流”有過之而無不及。此外,寫到某些人或事時,我感到說真話寫真實太難,不寫吧,我的經曆不完整;寫吧,又擔心對他人造成某種傷害,往往執筆沉吟,欲語還休。這些時刻,我非常後悔有寫自傳之舉,抱怨自己昏了頭,自找苦吃,不自量力,幾度想打退堂鼓。加上時間不夠精力有限,並且因為回憶而常常失眠,我真的想放棄。然而,我已是騎虎難下,欲罷不能。假若半途而廢,怎麼對得起為我寫“序”的卓如教授和為我撰文的學生們?!隻好硬著頭皮寫下去。誰知思想鬥爭與寫作進程如影隨形,我時而認可自己這樣做不無意義,時而懷疑自己拋灑心血和眼淚值不值:自己那些陳穀子爛芝麻,誰願意咀嚼?!自己那些灰飛煙滅的前塵往事,誰會感興趣?!我的信心終於瓦解,計劃寫五章,隻寫完前兩章便擱筆了。一擱便是一年多。

2007年仲夏,我相交相知多年的學生、同事,如今在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任高級教師的伍雲姬因事歸國,我請她看看前兩章,她是個十分坦誠的人,我想聽聽她的意見。不料,她的感覺和評語是“特別好”!她說看了我的自傳後,對我才有了更全麵更深入的了解,對我們那一代知識分子的人生道路和心靈曆程才有了感性認識,她認為這種“了解”和“認識”不是可有可無而是“必須”的。她覺得我們那一代人的經曆不要說與今天的青少年截然不同,就是與他們這一代(中年)也相去甚遠。她熱切希望我將後麵三章寫完,並盡可能詳寫,讓這份“自傳”把後代與前代連接起來,讓後代了解前代。她強調曆史是不能割斷的。她提到這樣一種高度來期待我的“自傳”,我頗感意外。她還作詩一首,表示願意放在這本書的“附錄”中以為紀念。有了伍雲姬的精神支撐,我再次提起了筆。起連接曆史鏈的作用,我力不勝任;我不是風雲人物,也不可能。我曾在報紙上看到某些報道,感慨良多。有年輕人驚問:“什麼盧溝橋,那裏發生過什麼事情?”某著名影視明星竟身披太陽旗作秀……由是觀之,追述既往,折射曆史,以幫助後代了解過去,憶苦從而思甜,也許有其積極意義。我的“自傳”如果能起些微這種作用,那將是我的意外收獲。我不敢奢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