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4月9日天還未亮的時候,德國部隊的先遣支隊,大多數都是乘坐軍艦,到達了挪威的各主要港口,從奧斯陸起到納爾維克止——並且很輕鬆地就把它們都攻占了。德軍指揮官向各地方當局宣布他們是來保護挪威,以免其受到聯軍即將發動的攻擊——同盟國發言人對於這一點立即予以駁斥。
4月14日,英法聯軍在挪威登陸,但為時已晚。但是德國人的最後衝刺式的行動卻比較迅捷,也比較有力。所以他們才終於以極短的差距領先,而贏得了這一場競賽。
把侵略挪威行動的計劃和執行列為德國人大罪之一,在紐倫堡戰犯審判的許多疑問之中,這也許要算是最明顯的一個。我們真的很難了解英法兩國政府居然有顏麵批準將這樣的指控列入,而官方的檢察官又居然以此為理由來提起公訴。
在突擊開始時,用來攻占挪威首都和主要港口的部隊實在是非常的渺小。它一共隻有2艘巡洋戰艦、1艘袖珍戰艦、7艘巡洋艦、14艘驅逐艦、28艘潛艇、若幹艘輔助艦和大約1萬名部隊——即預定用於侵入作戰中的3個師的先頭部分。在任何地方最初登陸的兵力都沒有超過2000人。同時也使用了1個傘兵營——以奪占在奧斯陸和斯塔萬格的飛機場。這是傘兵部隊在戰爭中的第一次使用,結果證明這種戰術非常成功。但在德軍的成功中最具有決定性的因素卻還是空軍;在這次戰役中所實際使用的兵力是作戰飛機約800架、運輸機約250架。他們在第一階段就把挪威人嚇倒了,以後又遏製了聯軍的對抗行動。
載運侵入兵力的德國海軍若與英國海軍相比較,實力是遠較微弱,為什麼英國海軍沒有將他們攔住並加以擊沉呢?海洋空間的廣闊,挪威海岸的特殊性質和氣候的惡劣都是重要的障礙。但也還有其他更主要的因素在作怪。甘末林曾記錄著,在4月2日,他曾催促英國的陸軍參謀總長艾侖賽,趕快派出遠征軍,後者的答複是說:“和我們在一起時,海軍部是擁有全權;它喜歡對於一切事情都組織得井井有條。它更深信能夠阻止德軍在挪威西岸上的任何登陸行動。”
4月7日下午1點25分,英國飛機實際上已經發現強大的德國海軍艦隊迅速向北越過斯卡格拉克的出海口,向挪威海岸前進。丘吉爾說:“我們在海軍部中的人很難相信這支艦隊是準備前往納爾維克的”——反而言之,“從哥本哈根傳來的情報卻指出希特勒是想奪占那個港口”。英國本土艦隊於下午7點30分從斯咋帕灣駛出,但英國海軍部以及其在海上的將領似乎都是一心隻想捕捉德國的巡洋戰艦。在他們一心想把德國巡洋戰艦引入戰鬥的努力中,似乎已經忽視了敵人正在試圖登陸作戰爭,於是也就喪失了攔截德國運輸部隊小型軍艦的機會。
5.“奇怪的戰爭”
在希特勒出現困頓之機,挪威人本應有集中全力再來反撲的機會,但因為他們缺乏戰鬥經驗,而且軍事組織又已經落伍,所以這種機會實際上也就幾乎等於零。
他們根本就不夠資格應付一個現代化的閃電戰,即使如此小規模的也都已經使他們吃不消。侵入者沿著那些深穀快速挺進,向全國各地進攻。他們的速度就可以充分顯示出抵抗的微弱。假使抵抗若能稍為頑強一點,則穀邊的融雪——足以阻止迂回行動——對於德軍的成功將可構成一種更大的威脅。
在開始的一連串突擊中,最令人感到驚奇的就是在納爾維克的突擊中——這個最北端的挪威港口距離德國海軍基地約為1200英裏。兩艘挪威的海岸防禦船英勇地迎擊德國的驅逐艦,但都迅速地被擊沉。岸上的防衛部隊沒有作任何抵抗的企圖——其原因與其歸於軍人的失職,則毋寧說是無能。次日,一支英國驅逐艦分隊開進了峽灣,和德國海軍交戰,互有損傷。至13日,大批英國增援部隊趕到,才把德國的艦艇完全擊滅,但到了此時,德國部隊卻已在納爾維克港內和附近建立了穩固的據點。
在南麵,德國艦隻衝過了海防炮兵在峽灣中所控製的地段之後,特隆赫姆港也就很輕易地被攻占了——當同盟國專家在考慮這個問題時,對於他們的冒險精神都不免深表駭異。在確保了特隆赫姆之後,德國人也就掌握了挪威中部的戰略鎖鑰。不過他們這少許的兵力能否從南麵獲得增援,卻還是一個問題。
在卑爾根,挪威的軍艦和海防炮兵曾經使德國人受到一些損失,但一旦當他們登陸之後就不再碰到有效的抵抗。
但在奧斯陸港外,侵入軍的主力卻遭遇挫折。因為載運著許多司令部人員的德國重巡洋艦“布呂歇爾”號為奧斯卡堡要塞所發射的魚雷所擊沉,強行進入水道的企圖隻好暫時擱置。直到下午,經過了猛烈的空中攻擊,這個要塞才投降。於是攻占挪威首都的任務隻好改由已在福內布飛機場著陸的傘兵部隊來接替;在那天下午,這一點象征性的兵力對奧斯陸城擺出勝利遊行的姿態,他們的虛聲恫嚇居然獲得成功。但這一點耽擱卻至少讓挪威國王和政府有向北逃走和繼續抵抗的機會。
攻占哥本哈根的時間本是與奧斯陸方麵的行動相配合。這個丹麥的首都從海上是很容易攻入的。在4月9日上午5時之前,由飛機掩護著,3艘小型運輸船溜進了港口。德軍的登陸完全沒有遭受抵抗,有一個營立即前往丹麥駐軍的營區,在奇襲之下將其占領。同時,德軍已侵入丹麥在日德蘭的陸上國境線,在些許交互射擊之後,守軍就放棄抵抗。丹麥的占領可以使德國人控製一條有掩蔽的海上走廊,從他們自己的港口直達挪威的南部;同時也給予他們前進機場,可用來支援在挪威的部隊。固然丹麥人的抵抗時間也可以稍為延長一點,不過這個國家本身力量也太小了,根本上無力對抗現代武器的強大攻擊。
若能立即采取較堅決的行動,則英軍也許能夠收複兩三個德國人在上午攻占的挪威據點。因為當他們登陸時,由福布斯將軍所指揮的英國主力艦隊是正位置在卑爾根的海外。他想應派一支部隊去攻擊在那裏的德國艦隻。海軍部對此表示同意,並建議對於特隆赫姆也應作類似的攻擊。不過不久以後,海軍部又決定要在捕獲了德國巡洋戰艦之後,再發動對特隆赫姆的攻擊。此時,正當由4艘巡洋艦和7艘驅逐艦所組成的英國艦隊向卑爾根進發之際,飛機又報告在那裏有2艘德國巡洋艦,而不是以前所報告的隻有1艘,於是英國海軍部又表現出過度的謹慎,而取消這次攻擊。
英法聯軍缺乏統一指揮,各行其是,最終無法挽回挪威的敗局。當德國人已在挪威建立基地之後,趕走他們的最好方法就是切斷其補給和增援。要達到這個目的,則必須阻塞在丹麥和挪威之間的斯卡格拉克海峽。但不久就了解由於害怕德國的空中攻擊,除了潛艇以外,英國海軍部不願意派遣任何其他的軍艦進入斯卡格拉克水域。此種過分謹慎的態度,充分顯示出英國海軍部對於空權在海權上的影響已有深刻的認識,這卻是他們在戰前所從未表現過的。但這也反映出丘吉爾想要把戰爭擴大到斯堪的納維亞境內的判斷實在並不高明——因為除非能夠有效地切斷德軍的增援路線,否則絕無其他辦法可以阻止他們在挪威南部增加兵力,這樣他們也就注定了會獲得日益有利的形勢。
假使從奧斯陸通向北麵的兩處長距離山地隘道仍能堅守,而在特隆赫姆的少量德軍又能迅速消滅,則挪威中部也就似乎尚有保存的機會。現在英國人的努力就是指向這個目標。在德軍突擊後一個星期,英軍才決定在特隆赫姆南北兩麵的翁達爾斯內斯和納姆索斯分別登陸,作為向特隆赫姆發動攻擊的準備。
但在這個決定之後就發生了一連串的怪事。霍特布拉克將軍是一個具有近代思想的優秀軍人,被指派為陸軍部隊指揮官。在對於他的任務參加了一次簡報之後,他就在午夜離開海軍部返回他的俱樂部;幾小時之後,他在“約克公爵”俱樂部的門前石階上為人所發現,已經不省人事,顯然是心髒病突然發作。次日,另有一位將領被派為他的繼任人,並立即乘坐飛機前往斯卡帕灣。但是當飛機已在機場上起飛時,卻突然失事,機毀人亡。
此時,參謀首長和海軍部又突然改變他們的意見。在17日那一天他們已經批準這個計劃,但到了次日卻又群起而反對。他們在內心裏都認為這個作戰太冒險。雖然丘吉爾本人原是主張集中兵力在納爾維克,但對於他們這種出爾反爾的態度也感到非常失望和無可奈何。
現在參謀首長們遂又建議不直接進攻,而應增強在納姆索斯和翁達爾斯內斯兩地的登陸兵力,並將其發展成為一個對特隆赫姆的鉗形攻勢。從表麵上看來成功的機會似乎很大,因為在那個地區德國部隊還不到2000人,而聯軍的登陸人數則多達13000人。但所要經過的距離很長,積雪足以妨礙運動,而在克服這些困難的能力上,聯軍又不如德軍戰勝困難的勇氣。從納姆索斯向南的前進為後方的威脅所牽製,實際上不過是有極少數的德軍分為幾個部分,在接近特隆赫姆峽灣頂部附近登陸,而在這個地區中支援他們的則僅為一艘德國驅逐艦而已。向翁達爾斯內斯前進的軍隊,根本上就不曾朝北轉向特倫漢,不久就轉變成為一種防禦性的行動,因為從奧斯陸通過古德布蘭德穀前進的德軍已經衝散了挪威的守軍,而和他們遭遇了。由於聯軍部隊已受到嚴重的空中威脅,而他們本身又缺乏空中支援,所以戰場指揮官們遂主張撤出。在5月1日到2日之間,這兩支部隊都已完全撤出——於是也就容許德國人完全控製挪威的南部和中部。
現在同盟國方麵就隻好集中全力來爭取納爾維克——這並非真正希望能夠達到瑞典的鐵礦,而不過是為了保全麵子而已。4月14日,第一批英軍即已在這個地區登陸,盡管負責指揮聯合部隊的海軍上將柯克拚命地催促,但指揮登陸部隊的麥克西將軍卻是過分的慎重,遂使英軍未能迅速地向納爾維克城進攻。甚至於當登陸部隊已經增到了2萬人時,他們的進展依然還是十分遲緩。在另一方麵,2000名原奧國籍的阿爾卑斯山地部隊,加上2000名德國水兵(來自驅逐艦上)的增援,在狄特爾將軍的卓越指揮之下。直到5月27日,他們才被逐出了納爾維克城。到了此時,德軍在西線上的攻勢已經深入法國的境內,後者已達崩潰的邊緣。所以到了6月7日,在納爾維克的聯軍也就不得不自動撤出。挪威國王和他的政府也於同日離開了該國流亡到英國去了。
就整個斯堪的納維亞戰役而言,同盟國政府所表現出來的是一種過度的進取精神,加上一種時間觀念認識不夠強,結果是冤枉地使挪威老百姓遭殃。相形之下,希特勒曾經在很長久的一個階段內對於發動攻擊感到非常吃力。但當他下了決心先發製人之後,卻不再浪費一點時間——而他的軍隊在作戰時是異常的迅猛,所以在緊急階段,也就足以抵消其數量上的劣勢而綽有餘裕。
挪威的淪陷,使德國在北歐獲得對英進行海空作戰的戰略基地和進出大西洋的自由,使德國的鐵礦石供應進一步得到保證。為即將到來的大西洋海戰創造了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