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
加特林機炮在馬克沁發明利用後坐力完成自動循環的連發武器之前,那些企圖加快武器射速的方法都是利用機械外力,其中比較成功的要數美國南北戰爭時期加特林博士發明的加特林機槍。
在1862年,理查德·J·加特林發明了一種利用手搖曲柄、多槍管、機械自動裝填的速射武器,被命名為“加特林機槍”(也有音譯為“格林式機槍”)。
在馬克沁發明利用火藥後坐力完成自動循環的內能源機槍之前,“加特林機槍”是比較成功的連發武器。這種機槍通常由6至10根槍管“捆”成一圈,當射手搖動曲柄時,這一圈的槍管便旋轉起來,並裝填入槍彈發射,其射速在每分鍾可超過200發——現在看起來很慢,但在單發步槍的時候這已經是了不起的成就了。而加特林博士發明的這種轉管機槍的原理也被命名為加特林原理。
但當1890年馬克沁機槍出現後,這種笨重、難操作的武器馬上就顯得落伍,當時加特林嚐試過通過電動機來提高射速和讓射手更省力,但由於槍的重量太大,而且當時的觀念認為每分鍾超過3000發的高射速完全是沒有必要的,所以隨著內能源自動武器的技術越來越成熟,加特林機槍便漸漸被人們所遺忘。
加特林機槍裝填、擊發、抽殼的示意圖在1940年代後期,由於噴氣式發動機的出現,使戰鬥機的速度越來越高,因此在空中纏鬥中飛行員射擊的機會也變得更少,瞄準射擊的機會稍縱即逝,而傳統的機槍則因為射速太慢而無法在極短的時間內產生足夠的射彈數。
為了增加飛行員在近距空中纏鬥中的勝算,美國空軍啟動了“火神計劃”,由通用電氣公司為美國空軍研製一種超級射速的自動武器。
馬克沁發明的內能源自動原理是通過自動機往複運動,依次進行裝填、射擊、拋殼的動作;而“加特林原理”是同一時間在不同的槍管上分別進行著裝填、擊發和拋殼的動作,因此讓射速提高的空間更大。
通用電氣公司利用加特林原理研製出來的這種高射速航炮被命名為M61“火神”航空機炮。由於這種高射速原理很適用於機載武器或防空用途,“火神”炮很快就形成了一個家族,並出現了發射多種不同彈藥的型號,包括有30mm、25mm、20mm、。50BMG、7.62mm和5.56mm多種口徑,武器的射速從每分鍾750發到每分鍾10,000發不等,槍管數有7根、6根、5根、4根和3根。尤其是6管7.62mm口徑的M134“迷你炮”機槍,被廣泛裝備,用於攻擊機、直升機、武裝車輛和艦艇。
設計及原理
初期的加特林機槍結構較為簡單,使用手搖轉柄,各槍管依次旋轉到“12點鍾”位置時擊發,有利於提高射速和槍管散熱。在每根槍管的回轉一周的過程中,其相應的槍機在和槍管一起旋轉的旋轉體導槽內作往複直線運動,完成輸彈入膛、閉鎖、擊發、開鎖、抽殼等動作。
後經改進後,旋轉能源來自於電動機(外力)或彈藥氣體壓力(內力)。外力方式多為西方國家軍隊使用,內力方式多為當時蘇聯陣營國家軍隊使用。
現代機炮
A-10雷霆二式攻擊機上的30毫米GAU-8多管機炮近代的加特林機槍以電子係統運作,並常見於戰鬥機及攻擊機等軍用飛機上,口徑亦比早期版本為大,而“加特林機槍”這個名詞也變成了采用加特林原理運作的多管機槍及機炮的稱呼。而近迫武器係統,則是由電腦全自動操作的加特林機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