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認識自己,確定方向
一個人對自己首先要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才能確定出正確的人生方向,但每個人對自己的認識不是一次可以完成的,不僅要建立在反饋基礎上的自我動態調節,也要借助別人對自己的中肯意見。
有兩件學林軼聞值得我們深思。一是著名的史學家方國瑜。他小時除刻苦攻讀學堂課程外,還利用節假日跟從和德謙先生專攻詩詞。他欽佩李白,羨慕蘇軾,企望自己有朝一日也能成為一名詩人。但一晃六七年,卻始終未能寫出一篇像樣的詩詞。1923年,他赴京求學,臨行時和德謙先生誦玉阮亭“詩有別才非先學也,詩有別趣非先理也”之句以贈,指出他生性質樸,缺乏“才”“趣”,不能成為詩人,但如能勉力,“學理”可就,將能成為一個學人。方國瑜銘記導師深知之言,到京後,師從名家,幾載治史,就小有成就,後來著成《廣韻聲彙》和《困學齋雜著五種》兩本書。
著名史學家薑亮夫也有類似經曆。20世紀20年代,他考入清華大學研究院。當時他極想成為“詩人”,把自己在成都高等師範讀書時所寫的400多首詩詞整理出來,去請教梁啟超先生。不料梁啟超毫不客氣地指出他囿於“理性”而無才華,不適宜於文藝創作。薑亮夫回到寢室用一根火柴將“小集子”化成灰燼。詩人之夢醒了,從此他埋頭攻讀中國曆史、語言、楚辭學、民俗學等,取得一係列成果。可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往往忘記自己的存在,忘記對自己的關愛,從不去問“我從哪裏來,我到哪裏去”之類的問題,偶爾想起,也不過茫茫然一片空白。
在人生這個舞台上,正可謂:亂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反認他鄉是故鄉;甚荒唐,到頭來都是為他人做嫁衣裳。
要給自己一個準確的定位,就要探討認識自己的問題。這裏所說的認識並不是像曹雪芹在《紅樓夢》中所講的道理一樣,對於那些身外之物我們還是應該去追求的。我們不反對去追求“身外之物”,更不鼓勵人們這輩子禁欲,下輩子進天堂享福。
正好相反,我們要極力鼓勵人們去追求現實的身外之物,因為畢竟隻有這些身外之物才能反映出我們今生今世過得好不好,才能看出我們這輩子活得值不值。但同時我們也絕對不讚同將這些身外之物當成唯一。那些將身外之物當成唯一的人,當追求得到滿足後,又會很迷茫,結果是找不到“自己”,不知該往哪裏去,於是會墮落,尋求感官享受。
可見人必須清楚地認識自己,不但要建設極大豐富的物質家園,同時還需要建設自己的精神家園。做人固然要追求物質,但在追求物質的同時,一定要有精神。沒有精神,任何物質都經不起人們的推敲,沒有精神,任何物質都無法使人得到最大的滿足。
人首先應該給自己一個定位,自己到這個世界上來究竟是幹什麼的,必須有個十分清晰的描述,離開了這個描述,人就會迷茫,就會失去前進的方向,就會在一個個十字路口徘徊,這樣的人生是沒有意義的。
研究自己的目的就是更清楚地認識自己,找到與自己的素質相對應的目標,憑著自己素質上的信號找到這一目標後,才能攻其一點,攻出成果,由此及彼,不斷擴大。
“認識你自己”被公認為希臘哲人最高智慧的結晶。一個不斷經由認識自己、批判自己而改造自己的人,智慧才有可能漸趨圓熟而邁向充滿機遇之路。
第二節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很多時候,埋沒天才的不是別人,恰恰是自己。成功的路徑不止一個,不要循規蹈矩,更不要放棄成功的信心,此路不通,就該換條路試試。
有一個在金融界工作的朋友,立誌要讀中國人民銀行總行的研究生。三大部《中國金融史》幾乎被他翻爛了,可是連考數年都未考中。然而,在這期間不斷有朋友拿一些古錢向他請教,起初他還能細心解釋,不厭其煩。後來,問的人實在太多了,他索性編了一冊《中國曆代錢幣說明》,一是為了鞏固所學的知識,一是為了給朋友提供方便。是年,他依舊沒有考上研究生,但是,他的那冊《中國曆代錢幣說明》卻被一位書商看中,第一次就印了一萬冊,當年銷售一空。現在這位朋友已經是中產階級了。
日常生活中,我們總是喜歡朝著自己既定的目標奮力拚搏,但卻不是每個人的願望和理想都能實現。那些搏擊一世卻未獲成功的人,會不會是因為他生命中真正精華的部分被自以為“不是最好的”,而從未得以展示呢?
李宇明是華中師大的年輕教授,剛結婚不久,妻子就因為患類風濕性關節炎成了臥床不起的病人。生下女兒後,妻子的病情又加重了。麵對常年臥床的妻子、剛剛降生的女兒、還沒開頭的事業,李宇明矛盾重重,一天,他突然想到,能不能把自己的研究方向定在兒童語言的研究上呢?從此,妻子成了最佳合作夥伴,剛出生的女兒則成了最好的研究對象。家裏處處都是小紙片和鉛筆頭,女兒一發音,他們立刻作最原始的記載,同時每周一次用錄音帶錄下文字難以描摹的聲音。就這樣堅持了6年,到女兒上學時,他和妻子開創一項世界紀錄:掌握了從出生到6歲半之間兒童語言發展的原始資料,而國外此項紀錄最長的隻到3歲。1991年,李宇明的《漢族兒童問句係統控微》的出版,在國內外語言界引起了震動。
有的時候,我們失去這一樣東西卻可以得到另一樣東西,失之東隅,收之桑榆,要知道人生通往成功的路有很多條。
第三節找到長處,找到出路
春秋戰國時期,魯國有一個人,他特別擅長打草鞋,他的妻子紡的白綢特別漂亮。他們在魯國生活得並不開心,於是想搬到越國去。
有個從越國來的人告訴他說:“你們到了越國,一定會變得很窮的。”
魯國人很奇怪地問是什麼原因。
這個人解釋說,打草鞋是為了給人穿的,而越國人並不喜歡穿鞋,他們通常都赤腳走路;織的白綢是為了用來做帽子的,但是越國人也不喜歡戴帽子,而特別喜歡披著長發。如果你們搬到不能施展自己才能的國家去,必然會受窮。
人們要學會發揮自己的長處,要在自己能夠發揮長處的地方活動,否則很容易把自己的長處變成短處。其實人們如何選擇和自己的知識背景有很大的關係。因為有些對於某人來說不是資源的東西,對於別人來說可能就是大資源。因此,人們應該開闊自己的視野,看得多、經曆得比較多,才有出路。
從前有個宋國人特別擅長配製防治凍手的藥,他家祖祖輩輩都是靠這種藥塗抹在手上,然後給別人漂洗棉絮來過日子的。
有一個外鄉人聽說了這件事情,便找到這個人,表示願意以一百兩黃金買他的藥方。宋國人很快把全家人招在一起商量該怎麼辦。最後的結果是自己家祖祖輩輩都幹漂洗棉絮的活兒,一年到頭也不過賺幾兩黃金。現在隻要出售這個藥方就可以一下子得到一百兩黃金,那就把藥方賣給他吧!
那個外鄉人得到藥方後,立即去拜見吳王。向吳王誇讚這種藥如何如何有用。這個時候正好越國出現內亂,吳王就派這個外鄉人跟隨他的部隊去討伐越國。當時正是寒冬季節,由於他的藥很管用,盡管天氣很冷,但是吳軍絲毫沒有受到影響,他們和越國軍隊進行水戰,最後將越國軍隊打得落花流水。吳王得勝後特別高興,立即就割出一塊土地封賞給了這個獻藥方的人。
這種藥能夠讓手不皸裂,功用始終是一樣的。但是,有的人可以利用它得到封賞,而有的人雖然擁有它卻依然避免不了繼續做漂洗棉絮的苦活,這就是因個人眼界不同造成的。因此人們要學會開闊眼界,眼界越開闊,選擇的機會越多,成功的可能性就會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