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述
繼康曼多V-150裝甲車之後,美國卡迪拉克-蓋奇公司又投資研製了康曼多V-300(6×6)裝甲車,以適應美國陸軍和海軍陸戰隊對輕型車輛的要求,用於裝備快速部署部隊。
1979年完成兩輛樣車,1983年投產。1982年巴拿馬訂購了12輛,其中除在型車外,還包括有火力支援車、裝甲人員輸送車和搶救車,於1983年底全部交貨。1984年科威特訂購了62輛。
該車可用於多種用途,如指揮車、裝甲人員輸送車、救護車、裝甲偵察車和搶救車等。上述車輛均可用運輸機或直升機空運。
結構特點
該車采用全焊接車體,選用特種高硬度卡德洛伊防彈鋼板,可防輕武器和彈片。基型車的武器僅有1挺7.62毫米機槍。
駕駛員位於車前左側,頂部有單扇方形艙蓋,裝有3個前視潛望鏡,其中之一可換成被動式夜間潛望鏡。在駕駛員左側車體上有1個防彈觀察鏡和1個射孔,再往後是1個小門,可向後打開,門上也裝有防彈觀察鏡和射孔。
動力艙在駕駛員右側,頂部有空氣進口和出口,排氣管在車體右側,動力經過MT-643型自動傳動裝置傳遞到主傳動軸。雙速分動箱通過花鍵連接套與驅動軸相連,以斜齒輪齧合時為直接驅動,用滑動正齒輪齧合時為低速,傳動比為1.98:1.前橋的結合和分離由駕駛員控製。
車體前上甲板帶有安裝挖土鏟和駐鋤用的軸耳。車首下方裝有1個液壓絞盤,最大拉力為89千牛,鋼繩直徑為12.7毫米,長度為45米。
載員艙在車的後部,兩側車體上各有3個防彈觀察鏡和射孔,頂部有2個矩形出入口。步兵從車後的2個車門出入,門上都有1個防彈觀察鏡和射孔。
該車采用整體擺動橋和獨立螺旋彈簧懸掛,整體式前橋在縱向受定位拉臂限製,橫向受連接前橋和車體的穩定杆限製。
兩個後橋都有短的驅動軸、連接差速器和各個裝有定位拉臂的獨立懸掛車輪。6個車輪都裝有垂直螺旋彈簧和減振器,車輪總行程達300毫米,壓縮行程為175毫米,回跳行程為125毫米,越野性能較高。所有擺動式橋都是頂裝雙向衰減型。前後橋裝有剛性閉鎖(無自轉)差速器,以保證越野時車輛的附著力。中間橋裝有橋間差速器。
製動係統配有雙室主油缸,通向每個車輪的雙路液壓主製動器,該係統能使以32千米/時車速行駛的車輛在10米內停車。液壓主製動器出現故障時,可使用備用蓄能器實施製動。車上裝有手操縱的停車製動鼓和製動瓦。前輪轉向采用動力助力。各車輪均裝有可漏氣行駛的無內胎輪胎,並具有自清潔胎麵花紋,可減少行駛時揚起的灰塵。
該車不需準備即可浮渡,水中行駛和轉向靠車輪劃水,航速4.8千米/時。
任選設備有夜視儀、加溫器、空調係統、三防裝置、駕駛員刮水器和備用鋼繩等。
主要變型車
安裝雙管機槍單人炮塔的V-300車
該車炮塔上裝有雙管7.62毫米機槍或1挺12.7毫米機槍與1挺7.62毫米機槍或1個40毫米榴彈發射器組合,利用卡迪拉克電動方向機驅動炮塔旋轉,具有快速調炮和精確瞄準兩種速度。武器俯仰範圍為-10o~+55o,可電擊發或人工擊發,載有400發待發彈。
安裝20毫米機關炮雙人炮塔的V-300車
該車塔上裝有1門厄利空204GK式20毫米自動機關炮及1挺7.62毫米並列機槍。炮塔係動力驅動,回轉速度可達60o/s,跟蹤速度是1密位/s,火炮俯仰範圍為-8o~+55o。塔內有液壓裝彈機、射速控製器和兩個射擊控製器,機關炮射速可達每分鍾1000發。車上載有200發20毫米炮彈。
安裝25毫米鏈式炮雙人炮塔的V-300車
該車炮塔上裝有休斯25毫米鏈式炮和7.62毫米並列和高射機槍,稱為輕型突擊車。機關炮俯仰範圍-8o~+60o,炮塔旋轉360o需時12秒。塔內載有625發25毫米炮彈(其中225發待發彈)和500發槍彈。
安裝76毫米火炮雙人炮塔的V-300車
武器為英國皇家兵工公司的L23A1式76毫米火炮和2挺7.62毫米機槍,其中1挺為並列機槍,另1挺頂置在指揮塔上。火炮從+30o~-10o俯仰一次不到2秒,旋轉360o需時8秒。炮塔驅動方工芬為動力和手動兩種,炮長或車長/裝填手都能操縱炮塔和擊發火炮,裝有10發76毫米碎甲彈和800發7.62毫米槍彈。
安裝90毫米火炮雙人炮塔的V-300車
該車裝有卡迪拉克-蓋奇公司生產的雙人炮塔,武器為柯克裏爾MK3式90毫米火炮、7.62毫米並列機槍和車長機槍。旋轉360o約需12秒。炮塔驅動方式有動力和手動兩種,載有8發90毫米空心裝藥破甲彈或碎甲彈以及600發7.62毫米槍彈。炮塔都可加裝穩定係統,賦予車輛行進中射擊的能力。
陶式導彈發射車
共有兩種車型,一種的導彈發射架與M901改進型陶式導彈發射車上的相同,有兩枚導彈處於發射位置。另一種則采用車外頂置搖擺式導彈發射架,可360o旋轉,俯仰範圍為-10o~+30o。車上載有10枚陶式導彈,樞軸式安裝的7.62毫米機槍配有2000發子彈。
81毫米自行迫擊炮
該自行炮在車頂開門,車內安裝的81毫米迫擊炮可360o旋轉、射擊仰角為+42o~+85o,射程在150~4400米之間。車上載有炮彈62發和7.62毫米機槍彈2000發。
救護車
無武器,車頂增高,車後安裝2個跳板式大門,便於傷員擔架上下車輛。其他如在V-300車上裝105毫米火炮的變型車,現稱V-600裝甲偵察車。
康曼多V-300乘員3~9(最多)人,驅動型式6×6,戰鬥全重14515千克,單位功率13.7千瓦/噸,車長6.400米,車寬2.540米,車高至車體頂1.981米。
最大公路速度95千米/時,水上5千米/時;最大行程700千米;浮渡能力有,爬坡度60%,側傾坡度30%,攀垂直牆高0.609米;最小轉向半徑10米。
傳動裝置為自動傳動,分動箱2速,以花鍵連接套與驅動軸相連,轉向裝置類型動力助力,懸掛裝置類型整體式前橋、中橋和後橋,用螺旋彈簧獨立懸掛,各輪均裝有筒式減振器。
製動裝置類型為液壓助力製動,停車製動器為手操縱製動鼓和製動瓦,電氣係統電壓24V,蓄電池數量2個。
戰車的問世與發展
戰車除運輸車輛外,坦克就是最重要的成員了。坦克不僅具有比碉堡更堅硬的殼體,並且還具有強大的機動能力,在衝鋒時能夠高速進攻,能在極短的時間裏原地作360°轉彎,還能在高速行進中準確地射擊並摧毀目標,因而成為一座活動的鋼鐵堡壘,具有強大的攻防能力。
現代坦克的主要結構部件有:裝甲車體和炮塔、武器係統、動力裝置、傳動及操縱裝置、觀察及瞄準儀器、電氣和通信設備、滅火和防護裝置等。
國外現在裝備的主戰坦克,炮塔前裝甲厚達200多毫米,車體前裝甲一般達100~110毫米,車體兩側裝甲為70~80毫米,底部和頂部裝甲厚為20~30毫米。20世紀70年代後,許多國家采用了複合裝甲、爆炸式裝甲、屏蔽裝甲,抗彈能力進一步提高,可以抗阻威力很大的炮火襲擊。
坦克還裝有火力強大的武器。一般有一門口徑為105~125毫米的火炮,配有40~60發炮彈。還裝有兩挺機槍和一挺高射機槍,用來射擊步兵及空中飛機。
有的坦克裝有戰術導彈,可以擊毀遠距離的裝甲目標和武裝直升機。20世紀70年代以來裝備的主戰坦克有以電子計算機為中心的火控係統,包括計算機及傳感器、激光測距儀、紅外或微光夜視夜瞄儀、火炮雙向穩定器等設備,坦克手能夠迅速實施瞄準並且摧毀目標。
此外,坦克一般都裝有功率強勁的柴油發動機。20世紀70年代以後各國的主戰坦克發動機功率達515~1103千瓦。一般在公路上每小時能跑40~80千米,最高時速可達70多千米。強大的動力使坦克成為戰場上機動性最好的主戰重型武器。
坦克是一位名叫E·D斯文頓的英國隨軍記者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發明的。在戰爭中,他看到一批批英軍由於沒有防護設施而在進攻中死去,突然想到可給拖拉機穿上厚厚的鋼甲外衣,使它既不怕機槍和炮火的射擊,又能進攻敵人陣地。他建議將一種“霍爾特”型履帶式拖拉機改裝成戰車,投入戰場。
英國政府於1915年采納了E·D斯文頓的建議,這種攻防兩用的武器很快就在英國的工廠裏生產出來,這就是世界上第一種坦克。為了保密,英國的研製人員稱這種武器為“水櫃”(Tank),“水櫃”的中文音譯就是“坦克”。製造出的第一輛樣車稱為“小遊民”。
由於該車機動能力不能滿足要求,1916年初又製造了第二輛稱為“大遊民”的坦克樣車。該車定型投產後稱為I型坦克,分“雌”、“雄”兩種。
“雌性”坦克裝有5挺機槍,而“雄性”坦克火力強得多,裝有2門口徑為57毫米的火炮和4挺機槍。這種坦克裝甲厚度為6~12毫米,最大時速約為5千米,最大行程為24千米,越壕寬度約為4米。
I型坦克是由霍爾特履帶式拖拉機改裝的世界上第一批坦克。它采用履帶行走,就像給坦克鋪了一道無限延長的軌道一樣,使之可以在滿是溝壑彈坑、泥濘起伏的原野上機動作戰。
履帶的接地長度達4~6米,擴大了坦克的接地麵積,因此對地麵的壓強比輪子小一半多,增大了坦克在鬆軟、泥濘路麵上的通過能力。坦克發動機工作時,驅動裝在車尾部兩側的主動輪旋轉,從而帶動履帶板移動,在誘導輪的支撐下呈四邊形形狀進行轉動,坦克自身重量經負重輪傳給履帶。
履帶運動時與地麵產生摩擦力,由於履帶板上有花紋並有履刺,所以在雨、雪、冰等路麵上或上坡能牢牢地抓住地麵,不會滑轉。又因為誘導輪中心位置高,所以通過壕溝、垂壁的能力較強,一般坦克的越壕寬度可達2~3米,可通過1米高的垂直牆。履帶還可以使坦克過河時在河底軟泥中行走,若是浮渡,履帶可以像螺旋槳一樣產生推進力,驅使車輛前進。
坦克
舊稱“戰車”。是一種具有強大直射火力、高度越野機動能力和堅強裝甲防護力的履帶武裝甲戰鬥車輛。它不僅可在複雜地形和惡劣氣候條件下執行多種作戰任務,而且大多數還可在使用核、化學、生物武器的情況下作戰。
是地麵作戰的主要突擊兵器,主要用於打擊敵坦克及其他裝甲戰鬥車輛、摧毀敵反坦克武器與野戰工事、殲滅敵有生力量等。
坦克主要由武器係統、推進係統、防護係統、通信設備、電氣設備以及其他特種設備和裝置組成。乘員3~4人,分別擔負指揮、射擊、駕駛、通信等任務。
武器係統多裝有口徑105~125毫米的火炮和以電子計算機為中心的火力控製係統及大口徑機槍等,炮彈使用長杆式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有的還裝備有反坦克導彈。
推進係統多采用功率為551~1103千瓦的多種燃料發動機、動液傳動裝置和扭杆式懸掛裝置。有的安裝燃氣輪機,采用可調的液氣懸掛裝置。坦克的越野時速達30~50公裏,最大行程300~500公裏。
防護係統中的車體和炮塔的主要部位多采用金屬與非金屬複合裝甲,並配有性能良好的三防(防核、化學、生物武器)、滅火、偽裝等特種防護裝置和器材。坦克按戰鬥全重和火炮口徑分為輕型、中型、重型坦克。
輕型坦克重10~20噸,火炮口徑不大於85毫米;中型坦克重20~40噸,火炮口徑不大於105毫米;重型坦克重40~60噸,火炮口徑最大為122毫米。按用途分有主戰坦克。偵察坦克、空降坦克、水陸坦克,掃雷坦克等等。
主戰坦克
主戰坦克是在戰場上擔負主要作戰任務的戰鬥坦克。是在20世紀60年代由重型坦克和中型坦克發展演變成的一種具有現代先進技術特征的坦克。
它的火力和裝甲防護力,達到或超過以往重型坦克的水平,同時又具有中型坦克機動性好的特點,是現代裝甲兵的基本裝備和地麵作戰的主要突擊兵器。
目前世界上裝備的主戰坦克有美國的M1A2、M1,俄國的T-80、T-72,德國的“豹”2,英國的“挑戰者”等坦克。
其共同特點是:坦克炮口徑大、射程遠、射速高、威力大;采用複合裝甲、反作用裝甲或其他特種裝甲,防護能力比其他任何坦克都強。
裝有先進的火控係統和完善的夜視夜瞄設備,可全天候作戰;可在核、化學、生物戰爭條件下使用;發動機功率大,機動能力強,行駛速度快等。
主戰坦克的主要性能是:越野時速達30~55公裏,最大行程300~650公裏,最大爬坡度約30度,越壕寬2.7~3.15米,過垂直牆高0.9~1.2米,涉水深1~1.4米,潛水深4~5.5米。
水陸兩用坦克
簡稱“水陸坦克”,是可在水上和陸上行駛的兩棲坦克。
主要用於在水網稻田地帶、強渡江河和登陸作戰。一般體積較大,車體密閉後可浮在水麵。乘員24人,戰鬥全重從幾噸到十幾噸不等,有的達30噸。裝甲較薄,通常由高強度合金鋼或鋁合金製成,可防槍彈和炮彈破片。
坦克上裝有水上推進裝置,利用它可使坦克在水上前進、後退和轉向。水上推進裝置通常有履帶式、螺旋槳式和噴水式。履帶劃水最大時速3~7公裏,螺旋槳式和噴水式推進時,最大時速7~13公裏。
掃雷坦克
掃雷坦克是裝有掃雷器的坦克。主要用於在地雷場中為坦克開辟通路。掃雷坦克通常在坦克戰鬥隊形內邊掃雷邊戰鬥。掃雷坦克上安裝的掃雷器有機械掃雷器和爆破掃雷器兩類。機械掃雷器又分為滾壓式、挖掘式和打擊式3種。
滾壓式掃雷器利用鋼質輥輪的重量壓爆地雷;挖掘式掃雷器利用帶齒的犁刀將地雷挖出並排到車轍以外;打擊式掃雷器利用運動機件拍打地麵使地雷爆炸。
爆破掃雷器利用爆炸裝藥的爆轟波誘爆或炸毀地雷。現代一些國家在坦克上安裝了挖掘與滾壓相結合、爆破與挖掘相結合的混合掃雷器。由於磁感應地雷引信的出現,一些國家已開始研製磁感應掃雷器。
中國東風係列
東風係列第一款產品型號為EQ240,首次服役是在1975年。最初,EQ240使用EQ6100汽油發動機。上世紀80年代,經曆了多次的升級和更新後,使用EQ6100-1B汽油發動機,型號為EQ2081E。
到20世紀90年代,由於采用了新的機動車輛標示係統,於是改稱為EQ2081.當前,在EQ2081的基礎上產生了東風EQ2082、東風EQ2100和東風EQ2061等主要車型。
東風EQ2082E6D采用康明斯6BT5.95.88升柴油發動機。
東風EQ2100663.5噸係列卡車與其前身EQ2081係列非常相似,體積稍大。其最新型號EQ2100E6D采用康明斯6BT5.95.88升增壓柴油發動機。
早期的EQ2100E采用EQ6105-1汽油發動機。
東風EQ2061E44源自EQ2081,是一種人貨兩用卡車,載重量為1.5噸。
東風EQ2102663.5噸卡車是一種第二代高機動性車輛,於20世紀90年代開始服役,用於替代1980年前進行服役的車輛。不同於以上提及的型號,EQ2102是一種COE設計結構。
另外,東風公司還生產EQ1093F6D445噸卡車,該型車輛也被大量使用,其外形酷似東風其他民用42卡車。
中國東風係列導彈發射井古代的戰車
提起坦克,人們的腦海中一定會浮現出它馳騁黃沙黑土的鋼鐵英姿,但是,人們或許並不知曉,早在4000年前,現代坦克的鼻祖就出現了。
現代坦克的鼻祖是古戰車。據史料記載,我們華夏的始祖黃帝最先使用了車。到了夏代,一個名叫奚仲的車輛管理官(當時叫“車正”)對原始車輛進行了改造,使車的行駛性能大為改進,所以,民間將他奉為“車神”,認為他是車的發明人。
大家都知道,早在遠古時代,人類為了爭奪食物和領地,就相互進行攻擊。最初使用的武器是天然的石塊和樹棍。後來,人們發現火,並能用石頭“造”火,於是出現了青銅器,進而出現了刀、矛和弓箭。
刀、矛和弓箭都是進攻性的武器,可是人們發現,在戰場上不光要巧妙進攻,更要靈敏防守,於是出現了盾。盾是一種防禦性武器,那時的參戰將士都是一手拿刀、一手拿盾牌,用刀去進攻敵人,用盾防衛敵人的進攻。
然而,人們發現這種“一手拿刀、一手拿盾”的戰法很不方便,迫切希望發明一種既能向敵人發起進攻,又能有效地保護自己的武器。
這種武器在夏朝誕生了,人們將狩獵用的田車改成了馬拉戰車,並很快成為主要武器。據資料記載,夏朝的第二代君主夏啟討伐有扈氏的戰鬥就是戰車之間的戰鬥。
戰前,夏啟向待命而發的將士發出莊嚴的戰鬥誓言,誓言中規定了每輛車上的車左、車右和禦者的職責。在商湯滅夏的戰鬥中,商王成湯率戰車70輛和敢死士6000人參加剿殺,大敗夏桀(jie)於鳴條(今河南封丘東)。
商代戰車已經比較先進,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1972年在河南安陽就曾發掘出一處商代車馬坑,戰馬的遺骨和戰車的輪廓清晰可見。
這種戰車是木質結構,隻在重要部位裝有青銅件,車廂為方形,獨轅,兩個車輪,車輪的直徑較大,每車有“車左”、“車右”、“禦者”三人,“車左”是一車的首領,手拿弓箭;主管射擊;“車右”手拿長矛,主管擊刺,並有為車輛排除障礙的任務;“禦者”主要負責駕駛車輛,隻配供自衛用的隨身短兵器。
公元前1066年,中國古代戰爭史上著名的牧野之戰打響了。當時正值商朝末年,商紂王暴行劣政,殺害老臣比幹,寵愛妃子妲已,引起了人們的不滿。
周武王在薑子牙的幫助下,親自率領300輛戰車和3000名武士、45000名甲士進攻商朝的首都,兩方軍隊在牧野發生了激戰,周武王借助戰車的威力推翻了商朝,建立了周朝。在周朝,幾乎所有的作戰均使用戰車,戰車成為當時軍隊的主要突擊力量。
部分曆史學家甚至將夏、商、西周直至春秋綿延達千年之久的時間稱為戰車時代,也正因為如此,我們從祖先創造的象形字“軍”、“陣”等字中均能找到“車”的痕跡。
《說文·車部》對“軍”字的解釋是這樣的:“軍,兵車也。”《玉篇》和《廣韻》又將“陣”解釋為:“陣,旅也”,“陣,列也”。把戰車按一定作戰意圖排列起來,叫做軍陣。由此更可看出戰車在軍隊中的地位。
春秋時期,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和諸侯間兼並戰爭的日益加劇,戰車的發展達到鼎盛。“千乘之國”(擁有一千輛戰車的國家)、“萬乘之君”(擁有一萬輛戰車的國君)等都是表示了這些國家的國勢強大。春秋末期的晉和楚;擁有戰車的數量已達4000輛以上。
公元前505年的柏舉戰鬥中,秦、楚軍與吳軍交戰雙方出動的戰車約2000輛以上,可見當時車戰規模之大!春秋末期的著名軍事家孫武在《孫子兵法》中就曾多次提到戰車及其車戰。
例如,在《作戰篇》中,孫武就曾這樣寫道:“凡用兵之法,馳車千駟,革車千乘,帶甲十萬;千裏而饋糧,則內外之費,賓客之用,膠漆之材,車甲之奉,日費千金,然後十萬之師舉矣。”
在這裏,孫武為我們描繪了一場無比壯闊的古代車戰,你看,“馳車千駟”中的駟指的是四馬戰車;“革車千乘”的革車指的是用於後勤保障的車輛;“帶甲十萬”指的是兵卒十萬。
然而,當時的戰車太龐大、太笨重,——輛戰車寬約3米,架上4匹馬後,全長超過3米,這樣,一輛戰車占地麵積就達9平方米,因而,必須在廣闊平坦的地麵上才能進行車戰。
戰國時期,弓箭的射程日漸增大,機動作戰能力日益提高,目標高大的古代戰車門漸失去優勢。
當然,戰車退出戰爭舞台的過程是相當漫長和持久的,到戰國時期,仍不時發生大規模的車戰,如《史記·張儀列傳》中就曾記載秦軍“帶甲百餘萬,車千乘,騎萬匹”。當然,這時戰車的主要地位已開始讓位,盡管如此,一直到秦漢時期,戰車在戰爭中仍發揮一定作用。
到漢代,漢王朝為了與匈奴軍隊作戰,大量發展了騎兵。敏捷、機動的騎兵很快就嶄露頭角,日漸取代了戰車的主導地位。
昔日馳騁疆場、如排山倒海之勢的凜凜戰車終於被各種地形上均能機動作戰的步兵和騎兵所取代。
中國人最早發明了車,但不是戰車的最先使用者。約在公元前26世紀古代兩河流域的蘇美爾人最先使用了戰車。蘇美爾人的戰車為木質,4輛,由2頭驢牽引,車輪是很重的實心小輪,行駛速度很慢。
公元前2000年前後,輻條式車輪和馬拉戰車出現了,戰車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輻條式車較輕便,馬又比驢要敏捷得多,故戰車的機動性大增。公元前1674年,希克索人運用機動的戰車和投槍、弓箭入侵埃及,以至於埃及人自認為“未經戰爭”就被希克索人征服了;
之後,希克索人統治埃及長達一個世紀;最後,埃及人仿效希克索人,秘密製造出自己的戰車,終於把侵略者趕出了國土,並稱雄於中東之區。
古埃及的馬拉戰車有2或4個車輪,由1匹~3匹馬牽引,車上有2名士兵,其中,一名是馭手,一名是兵器手。兵器手的主要武器是弓箭或投槍,士兵身著鎧甲,作戰時,車馬飛奔,直向敵陣衝殺。
埃及戰車使古埃及國威、軍威大振。公元前14世紀末,埃及19王朝法老拉美西斯二世調集20000餘人,戰車2000輛,為爭奪敘利亞地區的統治權與小亞細亞的赫梯國王在卡迭石地區展開了會戰,赫梯人也調集了20000餘人,戰車2500輛。
起初,拉美西斯二世中計進入赫梯人的埋伏圈,險些全軍覆沒。後來,埃及的援軍以嚴整的隊形三線配置(一線為戰車並有輕騎兵掩護,二線為步兵,三線步兵和戰車各半),每25輛戰車編成一個中隊,猛攻對方側翼。由於赫梯人的戰車也較為先進,雙方征戰多日未分勝負,在之後的16年中,雙方不斷征戰,但都未取得決定性的勝利。
由此足以可見赫梯戰車的性能也極其優良。赫梯戰車比埃及戰車稍重一些,每輛戰車上有3名乘員,第3名乘員是盾牌手。
公元前10世紀後,亞述帝國取代了赫梯人的地位,成為西南亞的霸主。公元前8世紀到公元前7世紀末,亞述帝國對外發動了一係列的侵略戰爭,並取得一係列的勝利。亞述帝國之所以勝利是由於其軍隊兵種較為齊全,包括有輕裝步兵、重裝步兵、騎兵、戰車兵、工兵等,其中,戰車兵配備的重型撞城車是攻堅破城的有效武器。
撞城車的車頭有巨大的金屬撞角,車體外有金屬或棉被保護層,頂部很像現代的坦克,裏麵的弓箭手可以向敵人射箭。亞述戰車較重,由牛牽引,有一名馭手,一名~兩名弓箭手\兩名盾牌手。在100多年的征戰中,亞述戰車與騎兵、步兵配合,出色地完成了使命。
公元前6世紀,波斯人取代了亞述人,成了橫行西南亞的霸主,波斯人進一步加強了騎兵的力量,使戰車兵開始退出戰場,盡管馬拉戰車開始在波斯銷聲匿跡,然而,波斯攻城車卻獨具特色。後麵的章節,我們將專門介紹幾種獨具特色的攻城車。
到公元前3世紀,戰車已被騎兵和步兵取代,然而,各大會戰(如公元前333年馬其頓王亞曆山大與波斯王大流世三世的伊蘇斯會戰)仍投入了相當數量的戰車。
到公元前1世紀,盡管在歐洲還有少數國家使用戰車,然而,從總體上講,騎兵已成為當時戰場的主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