淚灑果爾利策
百萬俄軍一潰千裏
1915年,西線戰場的雙方都深溝堅壘,咫尺難進。德軍決心不讓西線的陣地戰在東線重演,精心策劃了一次出色的中間突破,德軍突破的尖刀在果爾利策地域撕開了俄軍的防線,俄軍一潰千裏,百萬大軍灰飛煙滅。
1914年的世界大戰使各參戰國都血流成河,短短5個月的殘酷戰鬥,使各國原有的老兵、士官、軍官大部分都打光了,俄國在這張傷亡名單上名列榜首,傷亡達200萬人。雖然如此,戰爭卻沒有停下來的勢頭,反而越演越烈。
1914年的戰爭進程表明,交戰各國原來希望的速決戰的計劃都遭到了破產。特別是德國,經過兩代人辛辛苦苦、費盡心血製定的施利芬計劃遭到完全的失敗,德國不得不在東西兩線同時作戰。
西線已經陷入陣地戰的泥潭。敵對雙方的陣地都越挖越深,越挖越長,越挖越多。交通壕、塹壕、掩蔽壕密如蛛網。
這麼堅固的深溝高壘的陣地戰,誰也推動不了誰,進攻的戰果以尺或米來計算。
戰爭的曠日持久和規模繼續擴大已經成了總趨勢。兩大軍事集團都在拚命爭奪同盟者,借以壯大己方陣營的力量。經過各種各樣的外交努力,日本、意大利加入了協約國,保加利亞、土耳其加入了同盟國。這些國家的介入,對整個戰局的影響並不大。
麵對1915年的戰事,各國最感到頭痛的便是武器彈藥。1914年彈藥消耗之巨大,幾乎耗盡了各國的儲備。特別是俄國,武器彈藥的缺乏已經到了無法作戰的地步。原來計劃一門炮一年要準備1000發炮彈,可到了戰時,一門炮10天便要消耗1000發炮彈,到了1914年末的戰鬥,俄國軍隊的大炮幾乎成了啞巴,隻好規定每門炮每天不得超過兩發炮彈。步槍也奇缺,新兵有三分之一沒有步槍,開赴前線的隊伍裏有相當一批是徒手的士兵,他們要從戰死或負傷的士兵手裏接過槍,才能算是一名真正的戰士。不過,接過的這支槍,往往還沒有子彈,隻能用槍刺進行肉搏。這就使俄軍的傷亡通常要比對方多出許多倍。對於擁有比對方兵源大得多的俄國沙皇政府來說,士兵的鮮血是毫不足惜的。
發動戰爭的德奧一方,深知自己的人力、物力、資源要遠遜於協約國一方,因而千方百計地想迅速取得戰爭的勝利。他們決心一定要在新的一年內勝利地結束戰爭。
但對於1915年戰爭如何進行,在德國軍事首腦中有著兩種不同的意見,彼此尖銳地對立著。
以興登堡、魯登道夫為代表的一派主張集中主力先在東線把俄軍打敗,迫使其退出戰爭,然後再傾全力在西線打敗英法。他們認為與英法相比,俄國是弱敵,它的兵力分散,戰線又長,戰鬥力也不如英法。因而,迅速地一舉擊敗俄國是有把握的。隻有這樣,才能擺脫兩線作戰、兵力分散的困境。如果把西線作為主戰場,對方防禦堅固,很難突破,即使突破了對方防線,由於鐵路、公路網發達,對方也很容易把預備隊調到被突破了的缺口,勝利的希望實在渺茫。因而,戰爭隻能首先在東線取勝。
支持興登堡這一派的力量很雄厚,有德國總理、奧軍總參謀長等實力派人物。
與之對立的是以德軍總參謀長法金漢為首的一派。這一派的觀點是:西線是整個戰爭的關鍵所在,打敗了英法,俄國自然也就偃旗息鼓了。但打敗了俄國,戰爭卻仍然要繼續下去,勝負仍難以預料。俄國地域遼闊,你隻能擊潰它,不可能徹底打敗它,而且入侵過深也很難避免拿破侖麵臨的困難。俄國戰場是個無底洞,這個洞是填不滿的。
爭論到最後,先在東線打敗俄國這一派取得勝利,德皇最終否決了西線派的意見。
俄國統帥部對於新的一年的軍事計劃也很難定奪。同樣是兩種意見相持不下,一種意見認為必須先集中兵力打擊德國,隻有與英法一道將德國打垮了,奧匈帝國自然跟著垮了。倘若先打奧匈帝國,則即使奧匈帝國被打垮,也無法結束戰爭。
另外一派主張先打垮奧匈帝國,因為奧匈帝國牽涉到俄國的切身利益。
俄國統帥部軟弱無力,在這兩種意見之間舉棋不定、猶豫不決。最後還是采取折中的辦法,兩邊同時發動進攻。當時,俄國無論是人力還是物力都不具備兩個方麵同時展開進攻戰的能力。這就注定了1915年將是俄軍命運悲慘的一年。
俄軍統帥部將俄軍分為西北方麵軍和西南方麵軍。兩個方麵軍各自獨立,各自為戰,連作戰計劃也相互保密,西南方麵軍的作戰計劃對俄軍統帥部也保密。
兩個方麵軍的兵力共計103.5個步兵師,其中對奧匈的西南方麵軍46.5個步兵師,對德的西北方麵軍52.5個步兵師。俄軍統帥部手裏隻留有4.5個步兵師作預備隊。
進攻德軍的西北方麵軍擬以兩個集團軍從戰線的右翼投入進攻。這個集團軍是西維爾斯將軍指揮的第10集團軍和新編的第12集團軍。另三個集團軍則在戰線左翼,堅守維斯瓦河西岸陣地。因為兵員和武器彈藥缺額過大,他們隻能就地等待補充,再伺機采取行動。
可以看出,這個貌似陣容強大的西北方麵軍其實是個空殼子,它真正能用於進攻的力量不過是兩個集團軍,僅占總兵力的三分之二。
俄軍向東普魯士的進攻定於1915年2月23日。
德軍根據統帥部1915年戰役計劃的指導原則,加強了東線的力量。當時西線的戰事沉寂,也允許它從西線抽調兵力轉用到東線。
在東普魯士一線的德軍得到了4個軍的增援部隊,使得德軍在俄軍進攻正麵的力量上占了極大的優勢。
興登堡統率的東線德軍還有一個最有力的法寶,那就是他們能接收到俄軍的明碼電報,這使興登堡打起仗來底氣格外足。按德軍總參謀長法金漢的說法是:我們在東線的戰鬥特別省事。因為他們的電報被我們偵悉,我們便知道他們每個月,每一周,甚至每天在幹什麼,想幹什麼,對付起來就特別容易。
興登堡對俄軍的進攻計劃了如指掌,他決定先發製人,采取主動。他的基本打法仍然是正麵牽製,兩翼迂回。德軍在整個東線戰爭中基本上都采取這種戰法,因為這樣做,可以最低限度地減少己方人員的傷亡,卻能最大限度地全殲敵軍,主要是俘獲敵軍。
具體部署是:以德國第10集團軍對俄軍第10集團軍,右翼實施大縱深的迂回,第8集團軍以一部分兵力在正麵牽製俄軍,第8集團軍的主力則迂回至俄第10集團軍的左翼,兩翼迂回部隊預定在奧古斯托夫會師,完成合圍。
德軍在實施戰役計劃時,采取了許多隱蔽戰役企圖的手法。魯登道夫派出許多小部隊在維斯瓦河左岸擺出強攻的架勢,俄軍指揮官對德第10集團軍和東普魯士德軍的異常活躍,毫無覺察,也根本沒有采取任何防範措施。
1915年2月2日,德軍圍殲俄第10集團軍的戰鬥打響了。直到這時,指揮俄第10集團軍的西維爾斯尚沒有判斷出德軍的真實意圖,還以為這不過是“佯動”。德軍迅速地插入俄第10集團軍的後方,切斷了它的退路。幸賴俄左翼西伯利亞第3軍拚死阻擊德第8集團軍於裏克一線,才使德軍沒能完成合圍。俄第10集團軍大部得以逃脫,但俄第20軍因道路阻塞無法逃走,遂被德軍合圍,全軍投降。此役,德軍俘獲了20軍軍長在內的10萬俄軍。
俄軍繼而以12集團軍側擊德軍過於前伸的兩側翼,但興登堡很快回師,帶著10萬戰俘退回到東普魯士的堅固陣地。
雖然遭此打擊,俄西北方麵軍原定的進攻東普魯士的計劃仍然不變,隻不過擔任進攻的兵力比原定計劃增加了一倍。
興登堡和魯登道夫采取了先發製人的措施,派加爾維茲集團軍不等俄軍集結完畢,便發起進攻,一舉占領了華沙以北的重鎮普夏斯尼希。
1915年3月2日,俄西北方麵軍終於發起了早已策劃中的進攻,出動了第1、第12集團軍及曾受到重創的第10集團軍。俄軍的進攻矛頭首先指向占領了普夏斯尼希的加爾維茲集團軍。激戰多日,德軍為了避免重大傷亡,退回到東普魯士邊境內的預設陣地。俄各集團軍先後發起大規模進攻,均無建樹。俄統帥部遂令停止進攻,全線轉入防禦。此役,俄西北方麵軍折損20多萬人,卻寸功未立,西北方麵軍司令魯茲斯基被迫稱病辭職,其職務由參謀長阿列克塞耶夫接任。
與此同時,俄西南方麵軍對奧匈軍也發起了大規模的攻勢。早在俄國統帥部製定1915年東線總的計劃之前,西南方麵軍就背著統帥部製定了自己雄心勃勃的進攻計劃。這一計劃主要由西南方麵軍的第8集團軍實施。該集團軍有一個能幹的指揮官布魯西洛夫。
俄西南方麵軍進攻計劃的核心是:迅速擊潰駐守在喀爾巴阡山一側的奧匈軍,奪占通往匈牙利平原的道路。
奧匈軍與德軍在這一戰場也采用了先發製人的戰術。這個戰場與北麵的東普魯士戰場緊密配合,以期對整個俄軍東線部隊實施戰略大包圍。為此,麵對俄西南方麵軍的奧匈軍從塞爾維亞前線和維斯瓦河左岸抽調的部隊得到加強。德軍也派來了5萬人的增援部隊,後增到9萬人。
1月23日,德、奧匈軍對俄軍發起了全線進攻。雙方在冰天雪地的喀爾巴阡山地域浴血苦戰。在德奧匈軍的強大壓力下,俄第8集團軍左翼部隊被迫緩緩退卻。西南戰線局勢惡化,西南方麵軍緊急抽調戰線右翼部隊組成新編第9集團軍,增援第8集團軍,但仍然未能扭轉頹勢。
但德奧軍也未能達到他們想解普熱米什爾之圍的目的。
3月22日,奧匈帝國著名要塞普熱米什爾在俄軍第11集團軍的長期圍困下陷落,奧匈守軍12萬人投降,俄軍繳獲大炮900門。俄第11集團軍的兵力又轉而用來增援左翼的第8集團軍。形勢到此才對俄西南方麵軍有利。
此時,俄軍三個集團軍經過激戰,損耗很大,彈藥也嚴重不足,戰鬥力銳減,無論怎麼奮勇衝擊,也難以擊潰德奧軍的頑抗。整整兩周,才把敵人推回20公裏,而部隊的傷亡卻直線上升。西南方麵軍司令部遂命停止進攻,轉入防禦。
俄西南方麵軍在喀爾巴阡山的戰役行動,從表麵來看,俄軍略勝一籌,德奧軍迂回、圍殲俄軍的計劃沒有實現。俄軍深入匈牙利平原的目標雖然沒達到,可占領了戰略要塞普熱米什爾,控製了喀爾巴阡山的隘口,這對他們前出匈牙利平原有了一個良好的出擊基地。可俄軍為了這點優勢付出的人員傷亡代價卻是驚人的,三個集團軍都已折損過半。
1915年初,西線戰局仍呈現膠著狀態,雙方都無大的軍事行動。德軍統帥部把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東線戰局的發展。
此時,東線的戰局對奧匈帝國及土耳其都不利。奧匈軍隊的士氣更是低落,組成這支部隊的捷克人、南斯拉夫人的部隊甚至有嘩變的危險。奧匈帝國最高統帥部連連敦促德軍統帥部加強東線,避免奧匈帝國的崩潰。德軍也感到有必要給俄軍一次重大的打擊。
具體到這一戰役的計劃,興登堡和魯登道夫與總參謀長法金漢有完全不同的打法。興登堡和魯登道夫仍主張正麵牽製,兩翼迂回包抄,最終合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