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風雪莫斯科——可望而不可即的克裏姆林宮塔尖(1)(1 / 3)

風雪莫斯科

可望而不可即的克裏姆林宮塔尖

“裝甲天才”古德裏安揮兵直取莫斯科,朱可夫臨危受命,紅軍將士從紅場的檢閱台前一批批奔赴前線,和德軍展開了浴血拚殺。激戰正酣,風雪驟至,克裏姆林宮的塔尖已遙遙在望了,冰雪中的德國軍隊卻再也無力前進一步,古德裏安仰天長歎:“天亡第三帝國!”

1923年11月8日,在德國名城慕尼黑的一個啤酒館裏,發生了一場鬧劇式的政變。政變的策劃者就是當時在德國還不起眼的小人物——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的陸軍下士阿道夫?希特勒。政變失敗之後,希特勒被關進了監獄。

在獄中,希特勒為自己的失敗感到懊喪和痛苦,但他並沒有消沉,而是進一步思索和勾畫他那狂妄的理想。在同獄難友赫斯的幫助下,他閉門謝客,整天伏案疾書,苦思冥想,檢討過去,展望未來,精心描繪著他蓄謀已久的征服歐洲、征服世界的“宏偉藍圖”,幻想著德國在他的改造下能走上“振興”與“輝煌”。

寫完之後,希特勒為自己的這部嘔心瀝血之作起了一個冗長的書名——《四年半來對謊言、愚蠢和膽怯的鬥爭》。由於出版商不喜歡這個累贅而沒有賣點的書名,所以把它簡化成一個引人注目的名字——《我的奮鬥》。

在書中,希特勒赤裸裸地勾畫出了他的宏偉藍圖和擴張步驟:

——占領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波蘭、丹麥、挪威、荷蘭、比利時、盧森堡,並摧毀法國。

——從肉體上滅絕其他民族,首先是斯拉夫人。要向東擴張,用德國的劍為德國的犁開辟疆土。要向東前進,必須把俄國從歐洲國家的名單中劃掉……

按照自己的設想,希特勒逐步開始了“振興”德國、武裝德國的努力。至1939年,希特勒已成功地吞並了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並把進攻的矛頭指向了東部的波蘭。但是,當時錯綜複雜的國際形勢使希特勒認識到:英、法、蘇等大國可能不會對他在波蘭的冒險無動於衷。為了避免可能出現的兩線作戰,希特勒想起了東方古國中國的一個有趣的規則:遠交近攻。於是,他假裝笑臉,向強大的蘇聯搖起了象征和平的橄欖枝。

在兵不血刃地吞並奧地利並占領捷克斯洛伐克之後,希特勒認識到了英法兩國的軟弱。他把英國首相張伯倫和法國總理達拉第“泡”得目瞪口呆,而他們除了幾句空洞的恫嚇之外,作不出任何實質性的反應。“現在可以讓英法兩國滾得遠些,幹我自己的事了!”他舉目四顧,竟發現他的周圍有那麼多的目標可供選擇。於是,希特勒逐一翻閱著自己定的“菜單”:波蘭、蘇聯、法國、英國……

1939年4月3日,希特勒正式給德國武裝部隊下達了一道絕密命令,代號叫做“白色方案”。這道命令的核心就是德國武裝部隊必須在4周內消滅波蘭。按照這個計劃,德軍將在9月1日發動進攻。為了進一步武裝業已十分強大的德軍,從5月份開始,整個德國的軍火工業都開足了馬力,加緊生產坦克、飛機和大炮,陸、海、空三軍的參謀人員也著手擬製各自軍種的作戰計劃。隨著整個德國的軍事機器的全麵開動,對波之戰已箭在弦上。

眼見整個德國在自己的指揮下,正在一步步地洗雪第一次世界大戰戰敗的恥辱,周邊那些曾經對德國的不幸抱有幸災樂禍態度的國家也在日益強大的德國麵前瑟瑟發抖,希特勒好不開心。麵對即將到手的波蘭,一向躊躇滿誌的希特勒心中忽然掠過一絲惶惑和慌亂。他知道,要想在歐洲的中心崛起一個強大的德意誌巨人,這是英法及其他歐洲國家無論如何都難以忍受的。在進攻波蘭的時候,希特勒對英法等國的態度和他們所采取的行動有充分的估計,相信不至於出現一個堅定的、團結的反德聯盟。但是,進攻波蘭會不可避免地觸犯到俄國人的利益。那個意誌堅強的格魯吉亞老頭(指斯大林)遠比風度優雅、口才出眾的張伯倫和達拉第難對付。他的將軍們提醒他,避免兩線作戰是任何一個德國軍事行動的策劃者都必須遵循的基本法則。如此說來,在未來的波蘭之戰有可能激怒英法兩國人的情況下,對強大的俄國就隻能先委曲求全了。出於對共產黨的仇恨,摧毀蘇維埃,消滅布爾什維克一直是希特勒的既定方針。但在1939年的夏天,希特勒還不想和斯大林的蘇維埃國家翻臉,他至少要讓俄國人在他進攻波蘭時按兵不動。為此,必須設法讓俄國人在未來的德波之戰中保持中立。

為了誘使俄國人就範,希特勒采取了一係列卓有成效的舉措。他的外交部長裏賓特洛甫屢屢表明“元首想在德國和蘇聯之間建立比較過得去的關係”,並明確表示“從波羅的海到黑海沒有任何問題不能按兩國完全滿意的方式解決”,德國對蘇聯周圍的東歐小國“不感興趣”,波蘭將由德國和蘇聯共同瓜分等等。

希特勒開出的這個價錢不可謂不大,至少這是英法等國所不能給予蘇聯的。希特勒深諳“欲先取之,必先予之”的道理。為此他不惜忍痛割愛,以滿足蘇聯這個東部強鄰那貪得無厭的領土要求。

希特勒希望蘇聯能在他征服波蘭時隔岸觀火,而對於當時的蘇聯來說,他們更擔心的是如何避免引火燒身。隨著世界形勢的驟變,德、意、日法西斯瘋狂地進行侵略和擴軍,全世界人民都在麵臨著嚴重的戰爭威脅。三個法西斯國家在柏林簽訂《反共產國際協定》,更是直接對蘇聯發出了戰爭恫嚇。對於1939年的蘇聯來說,可謂是內外交困,矛盾重重。由於那場震驚世界的大清洗,使蘇聯紅軍失去了35000名優秀的指揮員。紅軍的戰鬥力一落千丈,變得不堪一擊。國內的民眾對黨和政府的變革不理解和抵製,甚至黨內有相當一部分人對斯大林倡導的工業化和集體化都持懷疑態度。這使得斯大林和蘇共中央認識到:現在無論如何也要避免卷入戰爭。當前的國家太脆弱了,黨太脆弱了,軍隊太脆弱了。蘇維埃政權眼下最需要的是喘息,哪怕是短暫的喘息。

以何種方式為自己贏得喘息的時間,從而在錯綜複雜的國際事務中謀求最大的利益,成了蘇聯當時外交政策的指導思想。

就在希特勒頻頻向莫斯科拋媚眼時,蘇聯正在同英法進行著一場以“集體防衛、集體安全”為宗旨的談判,希望能通過三大國的合力來製止希特勒的戰爭冒險。然而,英法兩國懷著對布爾什維克的一貫仇視和不滿,根本無意和蘇聯進行實質性的合作。他們內心真正的目的是希望希特勒能把進攻的矛頭指向東方,這樣既可以使他們的西方文明免遭塗炭,又可以讓可怕的德國軍隊與蘇聯紅軍拚個你死我活,兩敗俱傷。

英法等國這種“禍水東引”的陰暗心理昭然若揭,引起了蘇聯領導人斯大林等人的強烈不滿。他們認識到同西方結成靠得住的聯盟已變得不可能,他們轉而選擇與希特勒打交道是“合情合理”的,而且希特勒正在手捧鮮花,含情脈脈地等著蘇聯人的回話呢。

一方要投懷送抱,一方想順水推舟,英法等西方國家拙劣的外交政策,終於把兩個不共戴天的對手推到了一起。雖然蘇德之間各懷鬼胎的蜜月之旅更像一對各取所需的“杯水夫妻”,但毫無疑問,這種短暫的勾當葬送了西方極力謀求的和平。

在蘇聯人的建議下,蘇德兩國簽署了對世界局勢有重大影響的《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從而使雙方都達到了各自的目的:德國人在進攻波蘭時,蘇聯人將保持中立;而希特勒一旦與英法開戰,《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無疑可以給他一個安全的後方。而對於蘇聯來說,它可以贏得一段寶貴的喘息時間,以便能有充分的力量來對付將來的不可避免的戰爭。而且,它還可以在德波衝突中撈點“外快”,與德國一起對波蘭分而治之。

戰後,人們對蘇聯與希特勒簽訂互不侵犯條約進行了無情的指責和深刻的反思。事實上,這紙空文並沒能束縛住希特勒東進的手腳,但就當時的曆史條件來看,斯大林似乎沒有更好的選擇,正如丘吉爾所言:“斯大林與希特勒做交易之舉固然令人齒冷,然而在當時卻是高度現實主義的。”

成功地使蘇聯人對自己的擴張行為作壁上觀,這是納粹德國外交史上的巨大成功。1939年9月1日,毫無後顧之憂的德軍兵分三路侵入波蘭,在粉碎了波蘭騎兵勇敢但卻十分可笑的堂?吉訶德式的反擊之後,德國人於9月27日便進入了華沙。德國軍隊在聲稱“要為波蘭承擔義務”的英法聯軍的注視下,完成了一次進軍式的入侵。他們迅速有效的軍事行動使人們看到了一種全新的戰法——“閃擊戰”。

中國有句成語,叫做“得隴望蜀”。波蘭既得,隨之挪威、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等國家也猶如多米諾骨牌一般,一塊接一塊地倒在了納粹德國的鐵蹄之下。

英法兩國養虎遺患,對瘋狂地進行侵略擴張的納粹德國宣而不戰,使得希特勒不費吹灰之力便橫掃了德國周邊的幾個西歐小國。接下來,該輪到法國了!

1940年5月10日,德國的裝甲鐵騎奇兵突然從山巒起伏的阿登山區斜刺裏殺出,出現在了馬其諾防線的後方。僅僅5天,號稱“歐洲第一陸軍”的法軍便在德國人的進攻麵前潰不成軍,喪失了抵抗能力。5月15日清晨,法國總理雷諾打電話給英吉利海峽對岸的丘吉爾:“我們被打敗了,我們這一仗打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