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磺島戰役
戰役簡述
硫磺島戰役(1945年2月16日到3月26日)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軍和美軍為爭奪硫磺島進行的一次激戰,雙方傷亡慘重,其中23,000名固守硫磺島的日軍裏,隻有1083人生還。美軍則有6812人死亡,19,189人負傷。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太平洋戰場上最激烈的一場戰鬥。美軍士兵在該島折缽山上插入國旗的照片在美國廣為印行,成為繪畫、雕塑和郵票的圖案。
戰前形勢
在日本偷襲珍珠港時,日軍在關島有一個將近3800人的軍事基地和一個1200人的海軍基地。駐有水上飛機、電台、氣象站、和獵潛艦、布雷艦等艦艇。在硫磺島有一個飛機場,有20架戰鬥機和1500海軍駐紮在這裏。
1944年2月,當美軍占領馬紹爾群島後,日軍加強了硫磺島的軍事力量,在硫磺島上的軍事力量同關島一樣達到了5000人,13門火炮,200挺輕重機槍,4552枝步槍,12架高射炮,30挺25毫米口徑2聯高射機槍,此外防禦工事還有120毫米口徑的火炮。硫磺島和小笠原群島成為防止美軍空襲日本本土的最後一道防線。因為當時日軍已經基本喪失了製海和製空權。
在1944年6月的時候,駐紮在硫磺島上的戰鬥機還有80架之多,但到了7月僅剩下4架,之後美國海軍進入硫磺島目視範圍內,進行了一次全麵的轟炸,炸毀了硫磺島上所有的建築物和僅存的4架飛機。但美軍尚沒有對喪失了海空支持的硫磺島展開攻擊。而日本則隻餘下地麵部隊能夠使用。
自從美軍1944年7月攻占馬裏亞納群島後,就開始建立航空基地,並出動B—29重型轟炸機空襲日本本土。但馬裏亞納群島距日本本土將近1500海裏,B—29進行如此長距離的空襲,隻能攜帶3噸炸彈,這僅僅是B—29最大載彈量的30%。而且因為航程太長,戰鬥機無法進行全程護航,因此B—29隻能在8000至9000米高度實施小麵積轟炸,效果很不理想。所以,美國需要距離日本本土更近的空軍基地來對日本實施規模更大的打擊。
硫磺島北距東京650海裏,南距馬裏亞納群島的塞班島630海裏,幾乎正處在兩地的中間,駐紮在島上的日軍不僅可以向東京及時提供早期預警,而且可以直接出動戰鬥機進行攔截,甚至還不斷出動飛機攻擊美軍在塞班島等地的機場,這無疑大大降低了美軍對日本本土戰略轟炸的作用。此時對於美軍而言,硫磺島猶如眼中之釘,必須拔掉以消除隱患。如果美軍占領硫磺島,那所有的不利都將轉化為有利,從硫磺島起飛B—29航程減少一半,載彈量則可增加一倍;戰鬥機如從硫磺島起飛,可以為B—29提供全程伴隨護航;甚至連B—24這樣的中型轟炸機也能從硫磺島起飛空襲日本本土;更重要的是硫磺島還可作為B—29的備降機場,供受傷的B—29緊急降落或加油。基於以上原因,美軍對硫磺島勢在必得。美陸軍航空兵(即美國空軍的前身)司令阿諾德上將於1944年4月17日向美參謀長聯席會議提出攻占硫磺島的請求,美參謀長聯席會議隨即同意這一請求,責成太平洋戰區擔負此項作戰任務,太平洋戰區總司令兼太平洋艦隊總司令,曾指揮過中途島等著名戰役的尼米茲上將為就近指揮,將其指揮部從珍珠港移至關島。
1944年10月初,太平洋艦隊司令部的參謀人員就將進攻硫磺島的計劃製定出來,但是由於參戰部隊中相當部分正在支援對呂宋島的登陸作戰,硫磺島戰役隻得等呂宋島戰役結束後的1945年1月才能開始,又因為呂宋島戰役進展緩慢,結束的日期從計劃的1944年12月20日推遲到了1945年1月9日,尼米茲再將硫磺島的作戰推遲到1945年2月中旬。
相關鏈接
硫 磺 島
硫磺島,位於小笠原群島南部,是該群島的第二大島,北距東京1200餘公裏(650海裏),南距塞班島1100餘公裏(630海裏),東南距馬裏亞納群島500餘公裏(290海裏)。島長約8000米,寬約4000米,形狀酷似火腿,麵積約20平方公裏,島的南部有一座尚未完全冷卻的死火山,叫折缽山,海拔160米,終年噴發著霧氣,硫磺味彌漫全島,故此得名。折缽山以北有一片比較寬闊平整的高地,稱為中部高地,再往北,地形逐漸起伏,並有數座山峰,被稱為元山地區,島上大部分地區都覆蓋著厚厚的火山灰。雖然硫磺島島小人少,但正處在東京與塞班島之間,戰略地位非常重要。
日軍在硫磺島的中部高地和元山地區各建有一個機場,分別叫做千島機場和元山機場,又名一號機場和二號機場,並且很快在二號機場以北建造了三號機場。由於美軍迅速攻占了馬裏亞納群島,原計劃運往馬裏亞納群島的人員、裝備和物資都被就近轉用於硫磺島,盡管美軍組織飛機、潛艇全力出擊,企圖切斷硫磺島的增援和補給,但日軍以父島為中轉站,采取小艇分散駁運的方式,因此美軍的封鎖效果並不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