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方主將
霍蘭·史密斯:
霍蘭·史密斯(1882-1967),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的美國陸戰隊上將。在兩次世界大戰中,史密斯將軍對於包括陸軍、海軍和陸戰隊的兩棲作戰的指導與訓練,實際上是美國能成功的在大西洋與太平洋進行多次登陸作戰的主要因素,因此他往往也被尊稱為“美國現代兩棲作戰之父”。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由於貝露森林戰役的戰績,史密斯由法國政府授予英勇十字勳章加棕櫚葉。此外,他也獲得功績服務獎章與第一枚紫心勳章。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史密斯將軍被授予了服務優異勳章,與三個金星勳章以代替第二個(為他的吉爾勃特群島和馬紹爾群島行動的計劃和施行),第三個(為馬裏亞納群島行動)和第四個(為硫磺島行動)服務優異勳章獎。
栗林忠道:
栗林忠道(1891—1945)日本109師團長,日本陸軍大將。因作為硫黃島戰役的日本指揮官而知名,從四位勳一等旭日大綬章。
1891年7月7日出生於日本長野縣,小時候誌向是記者,1914年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26期,成為一名騎兵軍官,隨後進入陸軍騎兵學校進修,1923年晉升大尉,並從陸軍大學第35期畢業,成績名列同期學員的第二名,獲頒天皇禦賜軍刀,出任騎兵第15聯隊中隊長。1927年至1931年,栗林忠道先後兩次出使美洲,任駐美國及加拿大武官,曾在著名的哈佛大學學習,研究美國軍事,是日本陸軍中少有的熟悉美軍特點的高級將領。回國後曆任騎兵第7聯隊長,陸軍省軍務局馬政課課長,任期內選定《愛馬進軍歌》作為軍歌,侵華戰爭時期任騎兵第2旅團長、騎兵第一旅團長等職,駐紮在內蒙古前線,1941年9月日本騎兵部隊解散改編成機械化部隊,他調任廣州的23軍參謀長,12月輔佐酒井隆司令官指揮香港戰役。迫降了英國、加拿大軍隊。1943年晉升中將,出任留守近衛第2師團長,1944年5月27日-1945年3月26日任小笠原兵團長兼第109師團師團長,1945年3月26日在硫磺島戰役戰敗自殺。
戰爭中的故事
美軍情報機構失誤評估致損失慘重
1945年2月至3月,日軍和美軍為爭奪硫磺島進行了一場激戰,這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太平洋戰場上最激烈的一場戰鬥——硫磺島戰役。在這個僅8公裏長、4公裏寬的小島上,美軍苦戰一個多月,雖然取得了最後的勝利,但也付出了巨大代價:一共傷亡28686人,其中死亡6821人,這是太平洋戰爭中美軍死亡人數最多的戰役。在這場戰役中美軍之所以傷亡慘重,除了日軍具有堅固的防禦工事和狂熱的死拚到底的軍國主義精神,美軍情報機構對硫磺島日軍作戰能力的錯誤評估也是重要原因。由於美軍情報部門低估了日軍的人數、武器裝備以及防守能力,造成了美軍在絕對優勢兵力情況下付出了極其慘重的代價
美軍自從1944年7月攻占馬裏亞納群島後,就開始建立航空基地,出動B–29重型轟炸機空襲日本本土。但馬裏亞納群島距日本本土近1500海裏,B–29轟炸機隻能攜帶3噸炸彈,在戰鬥機無法護航的情況下長途奔襲,在8000至9000米高度實施麵積轟炸,效果很不理想。而硫磺島北距日本東京650海裏,南距馬裏亞納群島的塞班島630海裏,幾乎正處在兩地的中間,島上的日軍不僅可以向東京提供早期預警,而且可以起飛戰鬥機進行攔截,甚至還不斷出動飛機攻擊美軍在塞班島等地的機場,更是大大降低了美軍對日本本土戰略轟炸的作用。硫磺島對美軍而言,簡直是如鯁在喉。如果美軍占領硫磺島,那所有的不利都轉化為有利,B–29轟炸機從硫磺島起飛航程可以減少一半,載彈量則可增加一倍;戰鬥機如從硫磺島起飛,可以為B–29轟炸機提供全程伴隨護航;甚至連B–24這樣的中型轟炸機也能從硫磺島起飛空襲日本本土;更重要的是硫磺島還可作為B–29轟炸機的備降機場,供受傷的B–29轟炸機緊急降落或加油。因此美軍對硫磺島是勢在必奪。
1944年10月初,太平洋艦隊司令部的參謀人員製定出進攻硫磺島的計劃,參加作戰的地麵部隊為第5兩棲軍,下轄海軍陸戰隊第3、4、5師,共約6萬人;所有參戰登陸艦艇約500艘,軍艦約400艘,飛機約2000架。
美軍太平洋地區聯合情報中心(簡稱JICPOA)是硫磺島戰役的主要情報提供機構,該機構於1943年9月成立於珍珠港,擁有來自陸軍、海軍以及海軍陸戰隊的各類情報專家1767人,負責處理所有來源的情報資料。其任務是向美軍太平洋戰區總司令尼米茲上將提供有關日軍軍事實力及動向的情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