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這事吧,要從我曾太姥爺那兒說起。
曾太姥爺他老人家姓高,出生於雲南大理祥雲縣一個普通的小山村,是周圍十裏八鄉出了名的老好人。老人家這一輩子靠種地為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勤勤懇懇,本本分分。
人到了中年,好不容易攢下了那麼幾間房、兩畝地,在鄉鄰的介紹下,取了鄰村的趙氏,也就是我的曾太姥姥,生了我太姥爺。後來慢慢的,我太姥爺也長大了,從他老人家手中接過鋤頭,幹起農活,又娶了我太姥姥,後來還懷了我外公,一家人也還算得上是父慈子孝,其樂融融。
曾太姥爺他老人家本來尋思著這輩子就這麼安安穩穩過下去了,一代傳一代,就待在這平靜的小山村裏,等著安享晚年,畢竟,眼瞅著兒孫滿堂,正是享福的好日子,可誰曾想到,那場舉世震驚的浩劫就這麼突如其來,讓人防不勝防。
1931年底,日本關東軍鐵道“守備隊“炸毀沈陽柳條湖附近日本修築的南滿鐵路路軌,並栽贓嫁禍於中國軍隊,以此為借口,悍然發動“九一八事變”,炮轟我沈陽北大營,進而發兵侵占東北三省。此後,日軍扶植末代皇帝溥儀上位,建立偽滿洲國傀儡政府,從此伊始,長達十四年的浩劫降臨,中華大地無人幸免。
1942年初,日軍繞道泰國,南下發兵東南亞一帶,迅速侵占馬來西亞後,又出兵緬甸,妄圖切斷當時唯一一條國際援華生命補給線——滇緬公路,將我中華抗日力量扼殺於繈褓之中。
是年5月,中緬戰事不利,由遠征軍與盟國組成的第5軍、第6軍被迫後撤,退出緬甸,一路與日軍交火,損失慘重。
戰事傳至國內,一大批熱血青年紛紛要求投軍報國,我太姥爺那時候剛二十出頭,正是年輕氣盛,滿懷抱負,夥同著從小一起長大的幾個鄉鄰,瞞著我曾太姥爺,也瞞過了懷著我外公的太姥姥,偷了村裏的兩條漁船,頂著細雨,劃過金沙江,南下投軍。
這十五六號年輕人憑著一腔熱血,繞保山、過騰衝,從猴橋口岸轉上甘拜迪,一路步行,在原始森林中轉悠了兩個月,硬是找到了當時在野人山區迷路的新22師,憑著一副鐵腳板,和從小上山拾菌捉蛇的本事,他們帶著部隊走出了山區,準備歸國。但可惜的是,由於回國所經的中緬邊境駐守著大量裝備精良的日軍,遠征軍不得不改道向北,遠赴印度。
部隊在印度呆了兩個月無戰事,一幫閑不住的年輕人又起了心思,偷了部隊的五支槍和二十幾發子彈,自封為遊擊隊,悄悄繞出印度,沿路繼續南下打鬼子。
1943年6月,國民政府積極訓練軍隊,準備反攻緬甸。在委員長“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的號召下,新387師114團第一批開進野人山區,修築中印公路,保障對華輸送補給線,支援前線戰士。我太姥爺他們那群自封的遊擊隊,在德乃附近被114團某偵察連抓了個正著。一番溝通之下,太姥爺他們靠著一身力氣,又算是當地人,熟悉環境氣候,沒有所謂的高原反應,便被正式編入114團,參與修築大名鼎鼎的史迪威公路。
太姥爺所在的工兵連的副連長,是杜聿明將軍的同鄉,陝西杜家灣人,姓楊,昆侖關大捷時候參的軍,跟著杜軍長南下抗戰。第一次遠征軍撤退的時候楊連長腰上受了槍傷,由於緬甸一帶氣候多變,晴雨不定,傷口惡化的程度遠超想象,膿瘡膿包,臭不可聞,又是發炎又是高燒,幾乎要了這陝西大漢的老命。幸虧我太姥爺認得一些土方,采了些草藥為他包紮,又想盡辦法為他退燒,算是救了他一命,這一來二去兩人就成了生死之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