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我專科畢了業,因為沒找到稱心的工作。打小我又是喜歡一些老玩意兒,索性就下海跟了人滿世界的敲小鼓,跟了無數個師傅,也跑了無數個地方,幾年下來雖然沒掙到什麼錢,倒是學了一肚子雜七雜八的知識。

敲小鼓,就是在民間收古董的小販。不知道從哪朝哪代傳下來的這個行業,康熙時柴桑《燕京雜記》記雲:有荷筐擊小鼓以收物者,謂之“打鼓”,交錯於道,鼓音不絕。貴家奴婢,每盜出器物以鬻之,打鼓旋得旋賣;路旁識者,輒以賤價值得宋元字畫,秦漢器皿。

大體意思就是,一些富貴人家的奴才丫鬟從主家偷出來的一些字畫古董之類的寶貝,因為不識貨,就會用很便宜的價格賣給那些敲著鼓收舊貨的人,然後這些敲鼓收舊貨的再轉手賣給識貨的喜歡這類玩意兒的藏家。也就是說,敲小鼓的就是最底層的古董販子。

古董這行也分幾個層次,除了故宮博物院,還有各地的一些省立的博物館,就得說是像榮寶齋這類的大坐商,嘉德這類的拍賣行了,他們就算是我們這行的頂端了,這類的大古董商是基本不需要四處淘換東西的,因為他們都有自己各自隱秘的渠道。有些好東西不用他們自己找,自然就會有人送上門。至於買家也大都是喜歡收藏的富豪之輩。

再低一級就是各地文化市場舊貨市場的古玩店那個層次。這類的玩家也各自都有一些渠道,眼力閱曆知識也都有了一定的層次,雖然財力沒有榮寶齋那般雄厚,但也不乏身價千萬的人物,大都是不顯山不露水的人,在古玩市場有時候遇到一些其貌不揚邋裏邋遢的人四處的亂尋摸,千萬別小看,保不齊就是個有真本事的,當然更有可能是撿破爛的。

再就是擺地攤敲小鼓的了,這兩個說起來差不多,但也不是太一樣,幹這個的基本都是這行最底層的人物。擺地攤兒的大多數是賣些舊書,舊家具,再就是些從全國各地批發來的一些假文物,有時候偶爾有真東西,卻因為不識貨就便宜被人買走了,就謂之撿漏了。擺地攤兒的基本都沒有什麼真本事,全憑一張嘴蒙人吃飯。而敲小鼓的卻不一樣,先前的我不知道,反正現在敲小鼓的人可一個個都是飽學之士,是有真本事的人。對各個時期的文物,曆史都有所涉獵。眼力也要好,並且要聰明,有城府。見到好東西能夠波瀾不驚,必要時為了便宜收到好東西還要耍一些手段。我以前認識的敲小鼓的現在基本都發家了,當然也不乏有倒黴蛋因為收了假貨而賠了身家性命。

現在我們的民間不斷的被我們這些人一代一代的搜刮著,時至今日,也剩不下什麼好玩意兒了。所以,這行已經不好幹了,即便是撿個漏也多是一些上不得台麵的東西。因為電視與網絡的普及,這行再也沒有像之前的前輩們那麼好混了。那些花幾塊錢便收了什麼價值連城的青銅器青花汝窯什麼的事兒,現在這會兒是再也不可能發生了。

甚至現在的人也學得越發聰明,河南或者別的一些地方,已經有專門搞假古董來蒙人的行業了,前店後廠。無數假貨,從他們手中流到市場上。有些高仿的東西,即便是行家也難免打了眼。

即便是真有好東西,人家也不會像90年代前那樣輕易地出手。,盛世古董,亂世金條。現在都知道古董值錢。

前些年我曾經在河南某地遇到過一個農民,他拿了一個清末的民窯碗給我看,一張嘴就是一百萬,我扭頭就走。這類東西在市場上頂多值個百八十的,我一下子就被他嚇到了,倒不是因為他的無知,而是這讓我開始害怕這個光怪陸離的世界,讓每個人都做著這樣那樣的暴富夢。

後來我是覺得民間實在是無漏可撿了,也到底是有些累了,我便在我家鄉的小城的文化市場,開了一間買賣,得過且過的混日子。

敲了幾年小鼓的收獲就是讓我走遍了這個國度的大好河山。經曆了無數各種各樣的稀奇古怪的事,聽了無數各種各樣的傳奇的故事,也交了無數熱愛古玩,熱愛探險的朋友。

起點中文網www.歡迎廣大書友光臨閱讀,最新、最快、最火的連載作品盡在起點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