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B股的選擇(上)(1 / 3)

隨著政策影響的逐漸消退,B股市場已結束了過去那種一漲都漲、一跌都跌的齊漲共跌局麵,進入了明顯的分化階段。我們可以看到,在反彈的行情裏,有的漲得快,有的漲得慢;在下跌的市況裏,有的跌得多,有的跌得少。分析個股的漲漲跌跌,我們便能發現其中的許多規律,這對我們選擇升值潛力大的股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在B股市場經過幾個月的暴漲暴跌後,股票逐步走向價值回歸的道路,投資者的理性投資也逐漸占市場主流,此時的投資者,要想在B股市場獲得較好的效益,成為B股市場的贏家,正確的選擇股票便是首要之舉。股市投資的所有問題,最後都要歸結在股票的選擇上。選擇了業績優良的股票,我們可以享受到分紅的利益;選擇了價格上漲的股票,我們可以獲得股價的差額。而我們選擇的如果是劣質股、問題股,我們就得承擔股價下跌的損失,甚至公司破產清盤的風險。因此,有人說,選股如選妻,一招不慎,全盤皆輸。

西方證券市場的投資者大都特別重視選股。美國一些投資專家認為,買股票是向公司投資,而不是向股市投資,因此選股票首先要選公司,要對公司經營業績作出分析,尋找公司成長性因素,如買工業股票,要選科技型工業。按洛克菲勒的說法,一要從宏觀態勢上選股;二要從價值上選股,因為績優股具有收藏價值;三要從長期發展上選股。給巴菲特帶來巨大利潤的都是耳熟能詳的股票:如可口可樂、麥當勞、吉列、華盛頓郵報、聯邦捷運公司等。

相對來說,中國投資者在選擇股票上卻馬虎、草率得多。尤其是B股投資者,過於迷信政策的刺激,誇大資金的作用,喜歡題材的炒作。確實,B股市場的許多股票價格,與上市公司本身質地與經營狀況聯係並不是很密切。大盤一漲,所有的股票價格都往上衝;大盤一跌,所有的股票價格也都無一例外地下跌。像2001年2月28日複牌後,114隻股票齊刷刷地釘在漲停板上,不管是垃圾股還是虧損股,也不管是大盤股還是藍籌股,都是一齊上漲,而且連續五六天無量漲停。6月1日後,又都是一窩蜂地往下跌。炒股票成了賭運氣,碰機會,這種現象顯然是不正常的,是非理性的,也是不可能長期維持的。隨著投機泡沫的逐漸破滅,理性投資逐漸成為市場的主流,B股市場出現明顯的分化趨勢。同樣在低迷的市況裏,業績好價位又不高的股票顯示出較強的抗跌性,而那些前期炒作過分的垃圾股、虧損股則大幅回調。由此可見,如果我們還繼續抱著一漲俱漲、一跌俱跌的投資思路,股市一漲,見股就買,撿到籃子裏的就是菜,則要上大當吃大虧。

股票投資是一門學問,而不是賭博。我們不能以僥幸的心理賭這隻股票會漲,賭那隻股票會有好的分配,而應該通過認真分析上市公司的經營情況,比較和研究股票的運行軌跡,從中挑選出有成長潛力、有投資價值的優質股票。事實上,B股市場經過劇烈震蕩,大量消化獲利解套盤之後,兩市B股已開始按業績、市盈率、累計漲幅等指標進行重新排隊。市盈率高企、累計漲幅巨大且高位換手率奇高的垃圾B股,投機泡沫逐步破滅,中線風險較大,我們應該小心回避;ST個股和PT股,不管它怎樣興風作浪,橫行股市,我們都應該堅決回避;那些流通盤大、前期漲幅又過高的小盤績差股,則應該作為重點警戒對象,不要輕易涉足。而對業績好、前期漲幅又不大的B股,由於具有較高的投資價值,經過充分震蕩後,完全有可能繼續走強,並再創新高,我們可以考慮中長線持有。總而言之,投資者在介入B股時不應盲目,不能草率,要對包括市盈率、淨資產值、增發重組、與A股的價格差、股本結構和規模、行業背景等多方麵的因素,進行綜合分析,正確決策。B股市場的境外投資者的選股特點是流通性好、有壟斷性或涉及國計民生、資源的稀缺性、境外的知名度、有較穩定的投資回報(即分紅派現)、較充裕的現金流量與良好的財務狀況等。借鑒他們的經驗對我們也不無啟示意義。

一、尋找B股的黑馬

B股家族良莠不齊

選擇B股,首先就要了解B股。目前深滬B股市場共有114家上市公司,它們的質地如何,成長性怎樣,盈利能力是什麼狀況呢?對此我們先作一番認真的分析,從中尋找理想的投資對象。

1、行業分布

滬深兩地B股市場行業分布具有很大的趨同性,具體的分布是:房地產企業共8家,傳統製造業共62家,能源交通及基礎設施16家,釀酒飲料4家,旅遊商貿7家,高科技產業7家,其他類10家。可以看出B股公司絕大部分屬於傳統行業,如房地產、傳統製造業(家電、汽車及汽車零配件、機械製造、紡織和造紙業以及商貿旅遊、釀酒飲料、能源交通)和基礎設施(電力、港口、公路運輸)、綜合類等。其總數達到107家,占兩市全部B股公司的91%。即使2000年新發行上市的淩雲B、粵華包B、中魯B、山航B、帝賢B和雷伊B等6家公司,也都分屬建材、遠洋漁業、航空和紡織服裝等傳統行業。所處的行業不同,其成長性和盈利能力也不同,為此我們可以根據國家的行業支持政策與行業發展潛力來選擇成長性好的股票。

與A股市場形成鮮明對比的是,B股中屬於高技術產業的公司很少。從行業屬性看,兩市僅有7家分屬於製藥(麗珠集團)、電子元器件(深賽格、京東方、真空電子)、通信設備(寧通信、上海郵通、東方通信等)等高技術產業。這些公司中,上市最早的是真空電子(1992年)。而1997年以後上市的公司中,基本上看不到高技術產業企業的身影。這是B股公司整體素質與整體盈利能力都非常欠缺的關鍵,也是B股市場長期處於低迷狀態的原因之一。

當然,同A股市場一樣,B股市場上市公司的產業結構也處於不斷變化調整中,現有的行業劃分已不足以準確地反映公司實際從事的產品和項目層次,有些高科技企業其產品和項目已跟不上經濟發展及產業結構的演變,不能算是嚴格意義上的高科技產品和項目了。相反,一些衰退性傳統行業企業,通過資產重組已部分或全麵介入盈利性、成長性較高的新興產業,這類企業如ST鋼管B、東電B等。對此,投資者尤其要認真關注,因為許多黑馬股就是從中產生的。

2、股權結構

在114家公司中,同時發行A、B股的公司有88家(如果剔除已經停牌的PT水仙B和PT中浩B為86家),其中滬市42家,深市44家;單純發行B股的有26家。從總股本看,10億以上者有東電B股、陸家嘴B股、深深房、長安汽車、本鋼板材和氯堿化工等公司,從流通B股絕對數量看,最大的是1997年上市的東電B股(69000萬股)、陸家嘴B股(50960萬股),最小的是1994年上市、從事電子產品開發的超小盤股深本實B,總股本僅6050萬股,流通B股1573萬股。從B股在總股本中比重看,最大的為1994年上市的華新水泥,占49.94%;國旅B股,占49.79%;最小的為大江股份,占8.88%;深康佳,占10.60%。發行B股的公司中,盡管總體上國有股、法人股比重達60%左右,但作為主要麵向境外投資者的投資品種,這些公司的股本結構方麵仍同A股市場有一定的差異:一方麵表現在36家公司無國有股,占全部上市公司總數的31.58%;另一方麵,23家公司擁有外資發起人股,這些公司一部分為1995年前進入股市,此後因公司發行B股而成為B股上市公司,這些發起人股一度被鎖定,不能通過二級市場正常退出。

這裏我們重點分析同時擁有A、B股的86家公司(不含PT水仙B和PT中浩B),可以發現一個明顯的特征,那就是滬市A、B股流通股本相差較大,A股多為小盤股,B股以中大盤個股為主;深市A、B股流通股本基本相當,均以中盤個股為主。

從流通股本來看,上海42家上市公司中,流通A股5000萬以下的高達24家,5000萬至1個億的8家,1個億至1.5億的6家,1.5億以上的有4家,分別是海航B股、真空B股、陸家B股、輕騎B股;流通B股5000萬以下的隻有4家,分別是永生B股、膠帶B股、聯華B股、三毛B股,5000萬至1個億的10家,1個億至1.5億的11家,1.5億以上的高達17家。流通A股的平均股本為6739.5萬股,流通B股的平均股本為14801.38萬股,B股流通股本為A股流通股本的2.19倍,說明A股大多集中在5000萬以下的小盤個股上,B股則流通股本較大,多為中大盤個股。

深圳44家上市公司中,流通A股5000萬以下的12家,5000萬至1個億的15家,1個億至1.5億的10家,1.5億以上的7家;流通B股5000萬以下的7家,5000萬至1個億的15家,1個億至1.5億的13家,1.5億以上的9家。流通A股的平均股本為9922.2萬股,流通B股的平均股本為12740.38萬股,A、B股流通股本相差不多,基本相當,大多為中盤個股。

另外,這86家公司大多集中在機械製造、商業、電力、化工、運輸、房地產等傳統行業,且多為1992~1996年間上市的老股,效益普遍較差,不僅低於滬深兩市A股市場同期的平均水平,也低於滬深兩市B股的總體業績。這也是純B股公司更能受到投資者青睞的一個原因。3.業績表現在理性投資的市場環境下,B股公司的質量問題無疑影響著市場的發展與股價的走勢。從總體上看,發行B股的公司中,有一部分業績較好,主要集中在基礎設施、能源、通訊、造紙和機械製造等行業,其中從事集裝箱製造的中集B連續3年居每股收益榜首,說明市場定位準確,擁有競爭優勢的傳統行業仍有廣闊的市場前景。但相當一部分B股公司業績一直不佳,並存在結構性差異,尤其是A、B股並存的公司業績,不僅落後於純B股公司,而且也不如A股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

從2000年中報數據統計分析,B股上市公司2000年中期的平均每股收益僅0.082元,低於市場總體平均值0.1073元。2000年年報情況略有改善,但還是相當不理想。53家滬市B股,就有6家虧損;每股0.10元以下的微利企業有18家,兩項占近一半。

2001年在各方麵著力提高上市公司質量的努力下,B股上市公司業績有所提高,尤其是通過大量的資產重組以及B股增發A股和增發B股,使許多老B股企業業績出現大幅度提升,整體盈利水平則有所提高。

從2001年中報看,除PT水仙B、PT中浩B和粵照明B外,111家B股公司淨利潤較去年增加的有71家,占總數的64%,下降的有40家,所占比例為36%。有些公司的淨利潤增幅還相當高,如物貿B股以實現淨利潤增幅7734.46%而榮登榜首;金泰B股、膠帶B股的增幅達到1000%以上;郵通B股、武鍋B、新錦B股、江鈴B、一致B、麗珠B、寧通信B也實現淨利潤增幅350%以上。當然,跌幅較大的也不少,如滬市的五菱B股和深市的深建摩B,淨利潤分別比去年下降13749%和2468.19%。每股收益是投資者衡量其投資收益最直接、最重要的指標,反映了上市公司的資產質量和業績水平。2001年深滬兩市共有68家上市公司每股收益較去年有不同程度的增長,每股收益增幅在100%以上的公司為20家,而去年隻有16家;每股收益比去年降低的有44家,占總數的39.29%。隨著B股公司基本麵轉好,2001年中期上市公司的虧損麵比去年有所減小,扭虧情況比去年略好。深滬兩市共有虧損股12家(未包括PT水仙B和PT中浩B),虧損家數占總數的10.71%,低於去年1.57百分點,但仍然高於今年中期A股市場8%的水平。其中連續兩年或兩年以上虧損的上市公司有6家,即滬市的輪胎B股,深市的PT金田B和PT東海B以及ST英達B、ST中華B、ST特力B;新增虧損公司6家。

由上我們可以看出,B股公司良莠不齊,魚龍混雜,有的所處夕陽行業,發展前景暗淡;有的股本結構不合理,製約公司發展;有的盈利能力差,業績不理想。對此,我們在選擇投資的股票時,一定要先作一番了解和比較,切不可撿到籃裏都是菜,不作分析不加選擇地買進股票,而應該認真挑選成長性好、盈利能力強的股票作為投資對象。

選股的思路

怎樣才能選擇到有投資價值的優質股票呢?這顯然不是一句兩句能說清的。一些成功的投資大師歸納了10條建議,以供我們在選擇B股時參考:考察公司管理層的素質;考察公司產品的市場需求;考察公司的勞動成本;考察公司原材料供應是否穩定可靠;考察公司產品價格是否富有彈性;考察公司發展的軟環境如何;考察公司技術開發和產品更新能力;考察公司無形資產;考察公司擴張潛力;考察公司的投資政策。

具體在B股的選擇上,我們該怎樣選擇有投資價值的股票呢?B股市場對內開放後經過一輪暴漲暴跌的大幅度震蕩,現在已基本上趨於穩定,兩市個股都已擺脫齊漲共跌的怪圈,開始出現明顯分化,並有逐步走向價值回歸的趨勢。為此,我們應該多角度考察,多方麵分析,從中挑選具有較好成長性與盈利能力的個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