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地質時代濱湖相(1 / 2)

六盤遠古水茫茫

六盤山平均海拔2200餘米,它的最高峰——涇源境內的米缸山高達2942米。但是,據地質和曆史學家考證,現在看起來雄偉高聳的六盤山,在遠古地質時代其實是一片汪洋大海。

有一則流傳在六盤山地區的遠古神話傳說可以作為其曆史的佐證。傳說很久以前,六盤山地區是片汪洋大海,六盤山還沒有形成。大風暴雨襲來時,海水上漲,海浪滔天,生活在海邊的生靈就會遭受一次大災難。犀牛、野馬、大象等動物沒地方躲藏,一個個被海水吞噬了生命。一天,玉皇大帝駕一朵祥雲巡視天界,突然祥雲翻抖起來,他定神向下一看,原來是狂風卷起巨大的海浪,衝打他的祥雲翻抖個不停。玉皇大帝十分生氣,他知道是北風作孽。他順手一指南方,刹那間一座大山橫亙海岸,山上白雲繚繞,如白鳳展翅,習習暖風拂麵。惡浪平息了,六盤山地區從此又呈現出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

地質年代,六盤山地區屬於盆地,盆地範圍包括大羅山—雲霧山以西、香山—南華山以東及米缸山一帶,呈南北向展布。白堊紀的末期,在燕山運動中形成六盤山主體,分布範圍遍及同心、海原、固原、西吉、隆德、涇源等廣大區域。1921年,地質學家謝家榮在甘肅東部做路線地質調查時,首先把六盤山區第三係之下這套紅色地層命名為隴山係,時代確定為白堊紀。1925年,地質學家袁複禮將其改稱六盤山係。

六盤山主脈即狹義的六盤山,又謂大關山,海拔一般在2500米以上。山地分水嶺平坦,山坡陡峻,峽穀深潛。山地被多條南北走向和西北走向的斷裂帶分割,形成典型的階梯狀山地。

據地質考察研究證實,和尚鋪期沉積物粒度很細,多為細砂岩、泥岩、頁岩、薄層泥晶灰岩等。灰岩中有雙殼類化石。它的沉降(沉積)中心在和尚鋪、李窪峽一帶,為水動力較弱的淺湖沉積,盆地邊緣砂粒度變粗,局部粉砂岩中含鈣質結核,有植物、魚、昆蟲類化石,為河流濱湖沉積區。李窪峽期沉積物粒度較細,岩石中有植物及昆蟲化石,灰泥石灰岩中有浮遊魚類化石,為半幹熱、半溫濕氣候下水動力條件較弱的沉積環境。晚期出現鮞粒灰岩,為攪動的淺湖沉積。盆地東西邊緣沉積物粒度變粗,砂岩增多,灰岩減少,為河流—濱湖相沉積。

馬東山期岩性為藍灰、灰綠、灰黃色泥岩、頁岩,灰泥石灰岩互層夾鮞粒灰岩,透鏡狀礫屑灰岩、油頁岩,上部夾少量薄層石膏。頁岩具水平層理,有植物化石,為水動力作用弱的淺湖環境沉積。灰泥石灰岩產介形成蟲魚類化石,為深—半深湖沉積。油頁岩代表閉塞的深湖環境,主要分布於湖心地帶。鮞狀灰岩,礫屑灰岩代表水動力作用較強的攪動環境,為溫濕氣候下的淺—深湖沉積,晚期曾一度鹹化,沉積了薄層石膏。空間上,沉降中心大致在馬東山一帶,而沉積中心在涇源縣沙南一帶,沉積了厚21米的油頁岩。故馬東山—涇源沙南一帶應為深湖相,向四周過渡為淺湖—濱湖相。

乃家河晚期地殼逐漸抬升,湖水變淺並過渡為鹹化湖泊。空間上由東南向西北厚度變小,湖盆是東深西淺,南深北淺。氣候逐漸轉向以幹旱、炎熱為主。期末,燕山運動使地殼上升,從而結束了六盤山盆地的沉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