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大科學家郭守敬(2 / 2)

此外,郭守敬還研製了仰儀,用來觀測太陽的位置和日食。他又改革了圭表,創製了景符。

圭表是觀測日中影長變化的儀器,通過它測量出來的數據決定春分、秋分、夏至和冬至的時刻。古代的圭表一般高8尺,郭守敬把它加高到36尺,在表頂又添一根被抬起的橫梁,橫梁高出表頂4尺,這樣就使表高40尺,比原來的增高了5倍,使觀測的誤差下降到原來的1/5。現在河南省登封縣元代觀星台還完整地保存著當時的高表。

景符是測定影像的儀器。一塊銅片,中間有個小孔,用一個小架子將它斜撐在圭麵上。太陽光經過圭表上的橫梁,再透過小孔,在圭麵上形成了一個米粒大小的太陽像,像中間有一根細如發的橫梁影子,非常清晰。這樣,將景符與圭表結合起來使用,可以觀測太陽、星星和月亮的運行變化。

製造出先進的天文儀器之後,郭守敬開展了實地測量活動。統一後的元朝疆域遼闊,這給天文測量提供了極為便利的條件。郭守敬在公元1279年元世祖召見他時,提議在大都建造一座新的天文台,又提出開展全國範圍內的天文實測計劃,他對忽必烈說:“唐朝開元年間,曾令人在全國13處進行測量,現在的疆域比唐朝更為廣闊,倘若不派遣專門人員到邊遠地方去實測,就不能了解各地的晝夜長短有怎樣的不同,日月星辰有什麼樣的變化,日食月食的時刻和食分有什麼差別。”他建議立即在全國範圍內設立多處觀星台,開展實測活動。

元世祖很讚成他的計劃。於是,郭守敬與王恂進一步仔細規劃,經過了認真的研究之後,他們決定東起朝鮮半島,西到河西走廊北至西伯利亞,南達南中國海,設立27個測影點,最北的北海測影所,已在北極圈附近了。分別派出14個曆官,分路出發,開展實測。48歲的郭守敬則奔波於祖國各地,親臨每一個測影所,他帶領幾個人先到上都,然後南下,最後來到廣州,他親自到最南邊的測影點南海進行測量。他在河南登封縣告城鎮建靠的告城觀星台,至今保存完好。

接著,郭守敬又負責在大都修建一座新的天文台(就是今北京市建國門立交橋南麵的古觀象台),安放他精心製作的各種最先進的天文儀器,日夜進行天體觀測。

1280年,郭守敬等人經過多年的辛勤勞動,終於完成了新曆法的編製工作。元世祖非常滿意,他按照《尚書》裏“教授天時”這句話,將新曆法定名為《授時曆》,並下詔於1280年的冬天全國正式實行新曆法。

《授時曆》是我國古代的一部優秀的新曆法。根據新曆法推算出的節氣非常準確,這對農業生產幫助很大,老百姓根據這部曆法安排農業生產,就不會錯過天時。

《授時曆》又是一部非常科學的新曆法。郭守敬根據自己多次精密測定的冬至時刻的結果,同時結合研究了曆史上從祖衝之《大明曆》以來6次觀測冬至時刻的資料,他計算出一年為3652425日,這比地球繞太陽一周的實際時間隻差26秒,《授時曆》就是采用這一數據的。現在國際上通用的格利哥裏曆(公曆)也是采用的這一數據,但格利哥裏曆比《授時曆》晚了整整300年。《授時曆》的編訂,使元代的天文曆法遠遠居於當時世界的前列。

傑出的天文學家郭守敬所取得的成就令每一位炎黃子孫為之驕傲,他將畢生的精力都投注到科學事業之中,直到86歲去世為止,他從未中斷過他的科學實踐與研究。曆史永遠也不會忘記這位偉大的科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