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573年穆宗朱載垕去世,太子朱翊鈞即位,年號為萬曆。明神宗朱翊鈞即位時,前有武宗世宗相繼胡作非為,國家元氣大傷。
朱翊鈞當皇帝時才10歲,是個不懂政務的小皇帝,但有先皇的老師張居正等老臣輔政,他的母親慈聖太後對他的要求也很嚴,因此開始時是個不錯的小皇帝。後來,張居正去世了,朱詡鈞解除了精神上的束縛,母後也因為他已成年,便不再管教他,所以朱翊鈞也就比較隨便了。
朱翊鈞拚命追求財貨,作為封建社會最大的地主,卻帶頭掠奪百姓的土地。神宗在大量霸占土地的同時,在宮中過著荒淫的生活。
19歲那年冬天,他偶然來到母後的宮中。母後不在,隻有一個宮女迎接他。他一時高興,便跟這宮女發生了關係。後來這姓王的宮女便有了身孕,第二年八月生下一個男孩,這就是長子常洛,而那宮女也被封為恭妃。可他對王恭妃並沒什麼感情,當時隻是一時衝動;而對待皇後也不感興趣,覺得皇後就像他讀了一遍又一遍的經書一樣,讓人索然寡味。在眾多的嬪妃中,朱翊鈞最喜歡的就是鄭嬪。他覺得她有女人的味道,因此有些心事也願意對她講,對有些事情鄭嬪發表的見解,他也愛聽。當然這在宮中是不允許的。不過他們都是單獨在一起時才悄悄說的,因而也沒人察覺。
人們把妻子叫“內助”,因為她能幫助丈夫,所以好的妻子被叫做“賢內助”。古代人們常常把一些昏庸皇帝的暴政,歸咎於他所寵幸的女人,這雖然不盡公平,卻也不是沒有道理。假如鄭嬪能夠規勸皇帝,讓他多關心點民間百姓疾苦,朱翊鈞也許是會聽的。然而恰恰相反,那鄭妃好穿戴、愛打扮,盡管皇帝已給了她很多珠玉、寶石、金銀首飾,但她仍然貪心不足,希望皇帝給她更多的珠寶,供她玩賞。她的欲望越來越大,朱翊鈞隻好到國庫索錢,派太監去采買。有一次朱翊鈞派太監出去采購珠玉,一下子就花去了2400萬兩銀子,這些銀子等於全國六年的田賦收入。
萬曆十四年,鄭嬪為皇帝生下了他的第三個兒子。於是朱翊鈞就把鄭嬪冊封為貴妃,而為他生了第一個兒子的王恭妃,卻沒得到這種優待。冊封貴妃的禮儀十分隆重,似乎比冊立皇後還熱鬧,國庫撥出50萬兩銀子才勉強夠開銷。
朱翊鈞也很迷信,不過跟他祖父嘉靖皇帝不同,嘉靖想長生不死,而他卻知道死是不可避免的。不過他相信人死之後魂靈還在,也還要跟生前一樣吃喝玩樂。所以他要在活著的時候把自己的陵墓修築好,為自己死後的享樂作準備。為此,他親自帶領文武大臣、欽天監的官員和從民間請來的專會看風水的術士,來到天壽山,尋找“吉壤”。地點采定之後,立即開工,並起名為“定陵”。
在建陵園的時候,鄭貴妃給朱翊鈞出了不少主意。朱翊鈞決定在陵墓的寢宮裏,留出三個人的位置,他不能把皇後拋開,因為這是辦不到的。但他多留出一個位置來,是想將來讓鄭貴妃也睡在他身邊,兩個人能夠仍像活著時候那樣,玩樂在一起。
陵墓建築得輝煌、宏麗,在明朝13座陵園中是最壯麗的一座。建這座陵墓,共用了六年的時間,參加營建的軍官兵、匠人和民工每天有3萬多人。石料都是從相距100裏外的房山縣大石窩采來的,木料則是由雲、貴、川等地采集的楠木和杉木。許多采石工人和伐木工人累死了,特別是南方伐木的民工,到深山老林裏采樹,那裏野獸出沒,毒瘴遍地,進山的人半數不能生還。
建這座陵墓共耗銀800萬兩,大約相當於萬曆當時全國兩年田賦的總和。
修陵園要錢,給鄭貴妃采買珠玉要錢,冊封貴妃要錢,這些錢都要國庫支付,國庫拿不出,朱翊鈞就自己想辦法。他派出太監去替他搜刮。大興皇莊,強占農民的土地;在大城市裏開皇店,進行盤剝;他還把全國的礦藏全部占有,不許百姓開采,由他獨自壟斷;最大的財源則是增加稅賦,他派出稅使,在全國各處設立關卡,諸凡廬舍、舟車、糧舍、油鹽、酒茶、禽畜等等,無一項不征稅。
當時鳳陽巡撫李之才上疏說:“征榷之使(稅使),急於星火;搜刮之令,密如牛毛;上下相爭,唯利是聞。”
他警告朱翊鈞:“一旦眾叛土崩,小民皆為敵國,風馳塵鶩,亂眾麻起,陛下快然獨處即黃金盈箱,明珠填屋,誰為守之?”
但朱翊鈞根本不聽,隻是一味的橫征暴斂,使百姓陷入水深火熱之中。終於在萬曆二十七年,山東臨清爆發了反對稅使馬堂的鬥爭,接著湖廣荊州地區,驅逐稅使陳奉。嗣後各地反抗稅使的鬥爭,此起彼伏。這些鬥爭,雖然最後都被明廷鎮壓了,但反抗的火種卻留在民間。
明神宗見民眾的反抗日趨激烈,於是在萬曆42年下令減去各地稅額的三分之一,以緩和矛盾,平息民憤。但老百姓的負擔並未有所減輕,大規模的農民起義不可避免地在明末爆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