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華北漢族史(1)(1 / 3)

第一節華北概述

一、華北漢族的地理空間範圍

華北位於中國的北部,東起東經122°42′,西到東經97°08′,南起北緯31°23′,北到北緯53°32′;麵積為177.78平方千米,占全國總麵積的18.52%;包括北京、天津2直轄市,河北、山西、河南、山東4省和內蒙古自治區;人口32713.04萬人,其中漢族31694.64萬人。

(一)華北的行政區劃

華北古時分屬中原、東夷、北狄之地;春秋戰國時為晉、鄭、齊、魯、宋等國及周天子屬地;漢設冀、徐、豫等州;以後曆代行政區劃多有變動。明代,設北直隸和山東、山西、河南3個布政使司;清設直隸和山東、山西、河南4省以及1個內蒙古地方。此後,除直隸的內蒙古外,其他各省基本穩定。民國,改直隸為河北,並析其地置北平、天津兩中央直轄市,在內蒙古地方設綏遠、熱河、察哈爾3省。1947年,內蒙古自治區建立。1949年,改北平為北京。1950年,撤銷綏遠、熱河、察哈爾3省,大部分地方歸內蒙古,至今未變。

據1995年版的《中國百科年鑒》統計數據顯示,華北地區的行政區劃和人口如下。

據1995年版的《中國百科年鑒》統計數據顯示,華北地區的行政區劃和人口如下。北京市有東城、西城、崇文、宣武、朝陽、石景山、豐台、海澱、門頭溝、房山10個區,昌平、順義、通縣、大興、平穀、懷柔、密雲、延慶8個縣;人口1290.08萬人,其中漢族1240.42萬人。

天津市有和平、南開、紅橋、河東、河西、河北、塘沽、漢沽、大港、東麗、津南、西青、北辰13個區,薊縣、寶坻、武清、寧河、靜海5個縣;人口970.40萬人,其中漢族947.75萬人。

河北省有石家莊、邢台、邯鄲、張家口、承德、滄州、保定、唐山、秦皇島、廊坊10個地級市,衡水1個地區,23個縣級市,110個縣,6個自治縣,34個縣級區;人口6621.60萬人,其中漢族6375.07萬人。

河南省有鄭州、開封、洛陽、平頂山、安陽、鶴壁、新鄉、焦作、濮陽、許昌、漯河、三門峽、南陽13個地級市,商丘、周口、駐馬店、信陽4個地區,23個縣級市,93個縣,41個縣級區;人口9354.39萬人,其中漢族9252.32萬人。

山東省有濟南、青島、淄博、棗莊、東營、煙台、濰坊、濟寧、泰安、威海、日照、萊蕪、臨沂、德州14個地級市,濱州、菏澤、聊城3個地區,32個縣級市,63個縣,44個縣級區;人口8962.52萬人,其中漢族8919.02萬人。

山西省有太原、大同、陽泉、長治、晉城、朔州6個地級市,晉中、忻州、呂梁、臨汾、運城5個地區,14個縣級市,86個縣,18個縣級區;人口3164.88萬人,其中漢族3158.27萬人。

內蒙古自治區有呼和浩特、包頭、烏海、赤峰4個地級市,呼倫貝爾、興安、哲裏木、錫林郭勒、烏蘭察布、伊克昭、巴彥淖爾、阿拉善8個盟,13個縣級市,51個旗,3個自治旗,17個縣,16個縣級區;人口2349.17萬人,其中漢族1801.81萬人。

(二)華北的自然地理環境

華北地區麵積遼闊,地貌類型較多,既有平坦的平原和高原,又有一連串的盆地和高度不等的山地與丘陵。由於各類地形高低相差懸殊,以及緯度位置和距海遠近的不同,各地自然環境也相當複雜。華北地區自黃海沿岸到內蒙古西北部大致可分為山東丘陵區、華北大平原、冀北山地、豫西山地、山西高原、內蒙古高原和大興安嶺山地等7個區域。

山東丘陵區,由於長時期的風化侵蝕,渾圓形丘陵已成為該區占優勢的地貌。山間穀地也相當開闊,可以進行農耕。特別是魯中丘陵北部與西部山麓地帶,有規模較小的衝積扇平原,排水良好,並有豐富的地下水可供灌溉,對於農業生產尤其有利。膠東丘陵突出於黃海、渤海之間,大部分都是沿岸,岸線曲折多港灣,有青島、煙台等天然良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