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三國之時起,孫吳在今江西地區為接受北方漢族移民而增設了大批新的行政建置;永嘉之亂後,隨著洛陽的被攻破,開始了中原漢族南遷的移民潮,而這時華中首當其衝地成了接受北方移民較多的地區之一。據學者研究,進入華中的漢族移民有22萬人以上。
與此同時,少數民族族群紛紛“出山”,與漢族雜居。如孫吳政權多次對江西地區的山越用兵,並迫使部分山越出居平地;又如原來居於川鄂山區的巴人在魏晉時乘亂而大量外遷,其中相當一部分遷到了襄陽一帶,東晉時僑置雍州,被稱為雍州蠻。這時“出山”的還有相中蠻、江夏蠻、豫州蠻、傒人等。
這些“出山”的少數民族族群與華中漢族在長期的雜居中,最後都漢化而融於漢族之中,使得華中漢族像滾雪球一樣得到了一次滾動式的發展。
唐宋為華中漢族全麵發展的時期。華中漢族經過了唐代的穩定發展,社會經濟也得到了長足的進步,所以當唐中期安史之亂後,華中作為比華北相對穩定的地區而成了中原戰亂時期北方漢族移民的重要遷入地。但是由於社會經濟和地理條件的不同,華中三省的情況各異。
江西為北方漢族移民大量遷入地。由於中唐以後江西經濟文化的發展和社會相對穩定,又不曾受到戰爭的直接影響,故而北方漢族移民蜂擁而入,據學者研究,安史之亂遷入南方的133位移民中,有25人遷入江西,占全部移民人數的19%,僅次於占35%的江南地區。南宋時,當蒙古軍進攻兩淮地區時,淮南漢族大批遷入江西,僅嘉熙三年(1239年)秋天經江洲進入的移民便達十餘萬人。這樣大量接受移民使江西人口得到高度的增長,許多府州如洪州、袁州、信州、饒州、吉州等到宋代時已成為人稠地狹的地區,使江西麵臨巨大的人口壓力。
湖北為漢族移民大起大落的地方。由於湖北在曆史上就與中原地域相鄰,交通方便,故而戰亂也往往波及到這裏,安史之亂時,湖北襄陽一帶一開始就接受了大量北方漢族流民。但隨著戰火燒及襄陽,不僅北方來的移民,就是土著也紛紛南遷至長江以南的今荊州、武漢,以及湖南北部一帶。致使這一帶人口猛增,江陵城在乾符五年(878年)竟一度有30萬戶。及至唐末,由於荊襄一帶也成了藩鎮征戰的主要戰場之一,曾有30萬戶的江陵城一度僅剩17家。這種狀況到五代和北宋時,因流民的遷入才有了改變,使湖北漢族的人口有了較快的恢複。但是靖康之亂後,由於戰亂迅速波及湖北,人口數量又嚴重下降。直到戰亂停息後,受政府的招徠和人地矛盾的壓力,南北各方漢族移民的遷入,才使湖北漸成“五方雜處”的地方。
湖南為漢族人口的增長與移民的遷入同步的地方。從唐代的安史之亂起,直到宋代的靖康之亂,都有不少中原漢族移民遷入湖南。此外,江西及南方其他地方向湖南的移民也十分活躍,尤其是江西人自五代開始自發遷入湖南開墾。由於移民的大量遷入,到宋代時,除湘西山區外,漢族已發展到了湖南全境。
元明清為華中漢族大發展的時期。元代湖北、湖南受戰亂的影響,人口大減,地廣人稀,而江西則相對穩定,地少人多,於是在明初的洪武大移民中出現了“江西填湖廣”的移民潮。這樣,由於大量移民的遷入,加速了兩湖的經濟開發,導致明中期出現了“湖廣熟,天下足”的繁榮景象。加上清代改土歸流政策的實施,不少漢族移民遷入了湘鄂西山區,從而改變了山區人煙稀少的麵貌,至此,華中漢族分布的格局基本定型。
三、華中漢族的族群結構
華中漢族的族群結構屬漢族各人文地理區中層次單一的類型。
華中漢族曆史發展的線索從漢族形成後,經三國兩晉南北朝的初步發展,不僅接受了部分北方漢族移民,還吸納了山越、相中蠻、雍州蠻、江夏蠻、豫州蠻、人等“出山”的少數民族族群,漢族經曆了大起大落的發展,江西漢族經曆了大進猛增的發展,湖南漢族經曆了移民遷入與人口增長同步的發展,直到明代洪武“江西填湖廣”的大移民中才基本穩定了華中漢族,至清代改土歸流,漢族遷入湘鄂西少數民族土著族群聚居的山區,使華中漢族的分布格局基本定型。在這樣的曆史背景下,造成了華中漢族族群層次單一的特點。
華中漢族族群結構隻有一個層次,即可分為湖北人、湖南人、江西人以及贛南的客家人。
四、華中漢族的基本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