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是長江流域開發最早的地區之一,也是曆次北方漢族重要遷入地之一,加上長期社會相對穩定,受戰亂影響較小,因此社會經濟文化發展較快,到宋代已步入全國先進行列,成為全國經濟文化最發達的地區之一。但也麵臨著沉重的人口壓力,從而開始了向鄰近省區大量輸出人口的曆史。由於兩湖地鄰江西,自然條件優越而且氣候條件與江西相近,所以成為江西移民的首選目的地。而由於自唐末五代以來,江西人一直占據著湖廣移民的主體地位,所以民間以“江西填湖廣”來指稱這場移民運動。
為了恢複和發展兩湖地區經濟,明朝政府十分重視向兩湖地區的移民,並組織了多次的遷移運動。今湖北人稱上廁所為“解手”,據稱即源於先民被強迫遷徙途中要方便必先呼押送官兵解開手上繩索的特殊經曆。文獻也對明初有組織的移民有所反映。如洪武三十年(1397年),湖廣常德府武陵縣民以當地自戰亂之後,“人民逃散,雖或複業,而土曠人稀,耕種者少,荒蕪者多。鄰近江西州縣,多有無田失業之人,乞敕江西量遷貧民開種,庶農盡其力,地盡其利”,於是明太祖“命戶部遣官於江西,分丁多人民及無產業者於其地耕種”。
不過,相對於政府有組織的移民,江西民間自發地向兩湖地區的移民規模更大。這類移民最重要的起因,一方麵由於原住區的人口壓力,另一方麵也由於遷入區能提供更多改善物質生活條件的機會所產生的誘惑力和拉力。於是明初就出現了“其由江右而播遷荊楚者,幾如江出西陵”壯觀的“江西填湖廣”的移民浪潮。邱浚《江右民遷荊楚議》也指出了這一點:“以今言之,荊楚之地,田多而人少;江右之地,田少而人多。江右之人,大半僑寓於荊湖。蓋江右之地力所出,不足以給其人,必資荊湖之粟以為養也。”
當然,元末明初向兩湖的移民並非全部來自江西,江、浙、皖、閩、粵各省也占一定分量,如襄樊一帶的鄂北地區,還有不少來自山西、河南等地的移民遷入。
(二)“湖廣熟,天下足”
大量移民的遷徙,給華中尤其是給兩湖地區注入了大量的勞動力,加速了兩湖地區的開發和發展。
首先,江西與兩湖地區自然條件十分接近,這就使江西移民對遷入地的適應過程十分短暫,他們原來掌握的生產技術,所熟悉的耕作方式均無須改變,一旦在遷入地安頓下來,即可有效地投入正常的生產活動。其二,元明之際向兩湖的移民主要是自發移民,他們是為了尋求更好的生活條件而遠走他鄉的,因此他們都具有吃苦耐勞、艱苦創業的精神,回遷率也很低。正是由於以江西籍移民為主的廣大移民及其後裔的艱苦創業,才使湖廣地區經濟得到了迅速的恢複和發展,導致在明中期以後出現了“湖廣熟,天下足”的民諺。張國雄指出“沒有移民就沒有兩湖的經濟大開發”是十分正確的。
隨著平原和低平丘陵地區完全得到開發和人口遷入的飽和,這時華中移民還形成了另一個特點,即向山區等僻遠地方移民。
贛東北的移民主要來自福建(操閩南和閩北方言),部分來自浙江和安徽,江西當地亦有遷居山區者。他們大多是清初乾隆中期遷入的。外省移民人數,至乾隆中期,貴溪南部山區約有3000人,如加上散處中部河穀地區的,約有5000人;鉛山約有3萬,占全縣人口的23%左右;上饒約有13萬,占全縣人口的48%左右;玉山約有8.4萬,比例與上饒相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