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啖人國和沭國
《墨子·魯問》雲:“楚之南有啖人國。其國之長子生,則解而食之,謂之宜弟。”《墨子·節葬》又雲:“昔者,越之東有述之國者,其長子生,則解而食之,謂之宜弟。其大父死,負其大母而棄之,曰鬼妻不可與居處。”這種殺子而食之族,《逸周書》稱之為“損子”。嶺南的“烏滸人”和僚人曾流行此俗,《廣州記》雲:烏滸“其俗食人”。《永昌郡傳》雲:“僚人喜食人,以為珍美。”可見啖人國和沭國均是華南的原始族群之一。
3.裸國民
《列子·湯問》雲:“南國之人,祝發而裸。”據史籍所記,“昔舜舞有苗,而禹袒入裸國”。而“禹入裸國,裸入衣出,衣服之製,不通於夷狄也。禹不能教裸國衣服”。此後,據《史記·南越列傳》所記,南越王趙佗對漢使陸賈道:“蠻夷中間,其東閩越千人眾號稱王,其西甌駱裸國亦稱王。”可見漢代有“甌駱裸國”。又據梁任昉《述異記》所記,“桂林東南邊海有裸川”。桓譚《新論》雲:“呈衣冠於裸川,海上有裸人鄉。”可見漢代還有“桂林海上裸人鄉”。此“甌駱裸國”和桂林海上“裸人鄉”的地望均在今廣西境。及至宋代,廣西西部僻遠之地的“邕宜以西南丹諸蠻”尚有“踵跣足裸形”之俗。直至清代台灣的平地近番“男女夏則裸體,惟私處圍三尺布”。凡此均說明遠古大禹之時,裸國民也是華南的原始族群之一。
4.雕題國
《禮記·王製》雲:“南方曰蠻,雕題交趾,有不火食者矣。”鄭玄注:“雕文謂刻其肌,以丹清涅之。”通俗地說“雕題”就是文身之俗。《戰國策·趙策二》雲:“被發文身,錯臂右衽,甌越之民也。”此後,《淮南子·原道訓》亦雲:“九嶷之南……人民讚(zuān)發文身。”甌越在廣西境內,九嶷之南,意指嶺南,可見遠古之時雕題國也是華南的原始族群之一。
5.儋耳國
《山海經·海內南經》雲:“伯慮國、離耳國、雕題國、北朐國皆在鬱水南。”東晉郭璞注雲:“鎪離其耳,分令下垂以為飾,即儋耳也。在朱崖海渚中。不食五穀,但瞰蚌及薯蕷也。”足見“離耳國”即“儋耳國”也。《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傳》雲:“珠崖、儋耳兩郡在海洲上,東西千裏、南北五百裏。其渠帥貴長耳,皆穿而縋之,垂肩三寸。”可知儋耳國由儋耳之俗而得名。當時,儋耳國乃處於原始社會時代。據《呂氏春秋·恃君覽》篇雲:“雁門之北,鷹隼、所鷙、須窺之國,饕餮窮奇之地,叔逆之所,儋耳之居,多無君。”此後,《華陽國誌·南中誌》亦雲:“南中在昔蓋夷越之地……其地東西三千裏,南北四千六百裏,有穿胸、儋耳種、閩越、濮、鳩僚,其渠帥皆曰王。”可見,遠古時代儋耳國也是華南原始族群之一。
6.鑿齒民
《淮南子·地形訓》雲:“凡海外三十六國……自西南至東南方,穿胸民、羽民、謹頭國民、裸國民、三苗民、交趾民……鑿齒民……”鑿齒民實為有人工拔牙之俗的原始族群。《淮南子·本經訓》雲:“羿誅鑿齒於疇華之野。”疇華即《山海經·海外南經》所記載的壽華,其雲:“羿與鑿齒戰於壽華之野,羿射殺之。”《山海經·大荒南經》亦雲:“有人曰鑿齒,羿殺之。”高誘注雲:壽華為南方澤名,可見鑿齒民居南方之地。拔牙之俗在越、濮的一些族群中曾流行,可見遠古時代的鑿齒民也是華南原始族群之一。
7.穿胸民
《山海經·海外南經》雲:“貫匈國在其東,其為人匈有竅。”此後,《淮南子·地形訓》雲:“凡海外三十六國。自西南至東南方……穿胸民……”此“穿胸民”之名源於著衣之俗,據漢人楊孚所記,“穿胸人,其衣則縫二尺,幅合二頭,
開中央,以頭貫胸不突穿”。可見遠古時代穿胸民也是華南原始族群之一。
8.交趾民
《墨子·節用》雲:“古者堯治天下,南撫交趾,北降幽都。”禹時也“陂九澤,通九道,定九州……至於荒服,南撫交趾”。《呂氏春秋·求人》篇甚至說:禹“南至交趾、孫樸、續橢之國”。“交趾”之名源於以捕魚撈珠貝為業之俗。這些捕魚撈珠貝的人如鮫魚,《述異記》雲:“南海中有鮫人室,水居如魚,不廢機織,其眼能泣則出珠。”這種類似神話的說法正好道出了鮫人采珠之俗。《經典釋義)雲:“鮫,本又作蛟。”故鮫人又作蛟人。因此,“交趾”早為“交止”、“郊止”,東漢後才改為“交趾”。所以越南曆史學家陶維英說:“推敲交趾二字的含義,人們可以斷定是漢族人看見住在此地的人自稱為蛟龍族,因而稱他們蛟龍族或蛟龍人,把他們居住的地方叫做蛟龍人的地方,或蛟龍地即交趾。”可見,交趾也是華南的原始族群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