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1章 東北漢族史(1)(1 / 3)

第一節東北概述

一、東北漢族的地理空間範圍

東北位於中國的東北部,東起東經135°05′,西到東經118°52′,南起北緯38°42′,北至北緯53°34′。麵積為80.2萬平方千米,占全國總麵積的8.4%。包括遼寧、吉林、黑龍江3省。人口10691.91萬人,其中漢族9414.04萬人。

(一)東北的行政區劃

東北古稱“肅慎,地。元朝在此設嶺北、遼陽兩個行中書省,明朝設奴兒幹都司。清代後期設奉天、吉林、黑龍江3省,民國時改奉天為遼寧。以後,東北地區的政區有較大變動。1954年恢複設遼寧、吉林、黑龍江3省,至今未變。

據1995年版的《中國百科年鑒》統計東北地區的行政區劃和人口情況。

遼寧省有沈陽、大連、鞍山、撫順、本溪、丹東、錦州、營口、阜新、遼陽、朝陽、鐵嶺、盤錦、葫蘆島14個地級市,15個縣級市,20個縣,9個自治縣,56個縣級區;人口4213.65萬,其中漢族3453.697萬人。

吉林省有長春、吉林、四平、遼源、通化、白山、鬆原、白城8個地級市,延邊朝鮮族1個自治州,18個縣級市,19個縣,3個自治縣,19個縣級區;人口2668.85萬,其中漢族2376.21萬人。

黑龍江省有哈爾濱、齊齊哈爾、大慶、伊春、雞西、鶴崗、雙鴨山、牡丹江、七台河、佳木斯、黑河11個地級市,鬆花江、綏化、大興安嶺3個地區,18個縣級市,49個縣,1個自治縣,64個縣級區;人口3809.41萬人,其中漢族3584.14萬人。

(二)東北的自然地理環境

山環水繞,沃野千裏是東北區地麵結構的基本特征。東側,有鴨綠江和圖們江,組成中朝的國界;北側,有興凱湖、烏蘇裏江和黑龍江,是中俄的天然界河(湖);南麵,黃海和渤海環繞在遼東半島的兩側,海岸線長達2178千米。水界內側又為一係列山地所環繞:西部有大興安嶺山地縱貫,北部有小興安嶺橫臥;東部有長白山脈、張廣才嶺、老爺嶺、那丹哈達嶺、龍崗山、千山等一係列山脈縱向綿延,為長白山地;西南部還有努魯兒虎山、七老圖山、醫巫閭山等排列。中間是遼闊的東北大平原。

大興安嶺山地,山脈寬200~300千米,海拔一般為1000~1400米,山峰林立,蔚為壯觀,大部分為火成岩構成,受流水長期衝蝕,山頂渾圓;山脈東陡西緩,過渡到呼倫貝爾高原。小興安嶺山地長約400千米,海拔600~1000米;穀地和山麓丘陵區多寬平的“甸子”;部分地區有火山爆發,五大連池即是火山活動後形成的堰塞湖。長白山地一般海拔1000米以上,大部分為熔岩構成,長白山高峰白頭山上的天池是火山口湖,湖麵海拔2155米;山穀間多小盆地和狹窄的河穀平原。

東北大平原由遼河平原、鬆遼平原和鬆嫩平原組成,是我國最大的平原。遼河平原為東北大平原的南部,一般在海拔500米以下,主要由遼河及其他河流潰積而成;平原西北部有河丘分布;北部為平原、丘陵相間,海拔在200米左右遼河下遊為低平的三角洲平原,海拔在20米以下。鬆遼平原屬東北平原的中部呈波狀起伏,有山丘點綴;中部為低丘,海拔250米左右,為鬆花江和遼河的分水嶺;平原西部地勢低平,有不少沼澤和堿地、堿泡子,並有草原和河丘分布鬆嫩平原屬東北大平原的北部,由鬆花江和嫩江侵蝕和衝積而成,海拔在150~200米。

在小興安嶺和張廣才嶺東側的三江平原,由黑龍江、鬆花江和烏蘇裏江衝積而成,一般海拔80~100米,沿江地區海拔不到50米;東部有大片沼澤、濕地適宜於墾殖。

東北區內最大的河流是黑龍江,發源自蒙古共和國,流經俄羅斯,注入鄂霍次克海,在我國境內全長2900多千米,是我國的第三大河;其次是遼河,全長1430千米;再次是鬆花江,全長1370千米;鴨綠江,全長785千米。

遼寧的地形特點是山地、丘陵分列東西兩側,中部平原廣大,平原約占全省麵積的30%,東側為遼東山地丘陵,由長白山脈的延續部分及其支脈千山山脈組成,從東北向西南延伸,海拔多在500米以下,個別山峰海拔1000米以上。鞍山市東南的千山,全稱千朵蓮花山,海拔898米,重巒絕壁,風景秀麗。遼河口至鴨綠江口一線以南,稱遼東半島,有千山山脈貫穿,久經侵蝕,大部為低丘,沿海海蝕階地發達,海岸曲折,多岩島和天然良港。其中大連港、營口港、丹東港是著名的良港。沿岸有許多島嶼,有長興島、鳳鳴島、廣鹿島、大長山島、海洋島等。西側為遼西山地丘陵,是內蒙古高原與遼河平原間的過渡地帶,主要由努魯兒虎山、鬆嶺、醫巫閭山等幾條東北-西南走向的山嶺組成,努魯兒虎山海拔1000米左右,鬆嶺和醫巫閭山大部分為海拔300~500米的丘陵。渤海沿岸為狹長的濱海平原,習慣上叫“遼西走廊”,背山麵海,形勢險要,是溝通關內外的重要通道。錦州灣上的葫蘆島港,為北方重要港口之一。中間為遼河平原,地勢向渤海傾斜,土壤肥沃,是該省的主要農業產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