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1章 影響世界曆史的大事件(28)(2 / 3)

得勝的騎士發誓誠實、保障教會、保護窮人,在他自己的省區內維持和平。他對君主無比忠誠。對一切女子,他是保護人,保護他們的高潔;對其他的騎士,他們之間像兄弟一樣,互相禮遇、幫助。戰時也許他們互相為敵,但如果一方俘虜了任何騎士,他都必須待之如賓。戰時要英勇,對君主要忠誠,要為所有的騎士、婦女、窮人、病人服務,這就是中世紀騎士們所標榜的騎士美德和騎士責任。

然而,以上所說的隻是理論上的騎士,很少有騎士達到這個標準。人類殘暴的天性不斷吞噬著人們的美好理想。一個馬上比武的英雄,可能做出暗地裏的謀害。他發誓保護弱者,但卻可能會用劍擊手無寸鐵的農人。他可以在早晨做過彌撒,下午就搶劫教堂,晚上則喝得爛醉如泥。可見,那些所謂高尚的“騎士道德”是多麼虛偽。

騎士的文化水平低得可憐,許多人目不識丁。不學無術的封建騎士,卻要強迫他們統治下的工匠和農奴去建造堅固的城堡。這些城堡往往建在有水源的山頭或陡峭的山岩上。城堡內有塔樓、殿堂、宮室和監獄,城堡四周挖有深溝,從外麵進入大門,沒有固定的橋梁,隻有木板做的吊橋。當板橋吊起的時候,外人就無法進入城堡。這些城堡實際上就是當地封建政權的中心,而騎士和他們的領主就是這些城堡的主人。

每個騎士隻效忠於自己直接的主人,因此,除了直接屬於國王宮廷的騎士外,全國大多數騎士分別屬於各地的諸侯和爵爺,有不少騎士還自立門戶。這些諸侯、爵爺和獨立的騎士名義上有服從國王的義務,但他們的地盤和部屬,國王都不能控製。這種“騎士混戰,天下大亂”的局麵持續了很長時間。

當火藥和火藥武器傳到歐洲時,中世紀的封建城堡被炸得粉碎,騎士階層走向了衰亡。但彬彬有禮、舉止端莊的騎士精神仍是當今西方世界人們心中的重要觀念。

查理曼帝國的奠基人——查理大帝

800年聖誕節,羅馬聖彼得堡大教堂燈火輝煌,一位身軀高大、麵容端莊、氣度非凡的國王正在作彌撒。突然,教皇立奧三世把一頂金色皇冠戴在他的頭上,並大聲說:“上帝為查理皇帝加冕,保佑這位偉大的羅馬人皇帝萬壽無疆,戰無不勝!”在場的人齊聲歡呼。

這位查理是誰?教皇為什麼要給他加冕呢?

742年,查理出生在法蘭克的名門貴族家庭,曾祖父赫裏斯塔爾·丕平是法蘭克王國獨攬大權的世襲宮相,祖父查理·馬特以鞏固國家統一和戰敗阿拉伯人而馳名,父親矮子丕平在羅馬教皇的支持下,廢掉了長期徒有虛名的墨洛溫王朝末代君主,成為加洛林王朝第一代國王。作為王子,查理從小在父親身邊受到軍事和政治上的錘煉,精於武藝,驃悍善戰。768年,丕平去世,查理和弟弟卡羅曼按照父親的遺囑平分了法蘭克王國,實行共治。卡羅曼死後,查理成為法蘭克王國唯一的國王。查理在位46年,共進行了50多次戰爭,使加洛林王朝達到鼎盛。

查理當政後的第一次親征是進攻意大利北部的倫巴德王國。倫巴德人曾多次進犯教皇駐地羅馬,查理應教皇要求,派軍進攻倫巴德。倫巴德人戰敗,俯首稱臣,國王還把自己的女兒許配給查理為妻。但倫巴德國王的女兒體弱多病,不能生兒育女,很快被查理遺棄。倫巴德國王得知消息,暴跳如雷,發誓與查理誓不兩立。查理先發製人,774年冬,查理率領大軍翻過白雪皚皚的阿爾卑斯山,采取分兵襲擊、圍困迫降的戰術,攻占了倫巴德的全部國土。接著進軍羅馬,實踐了其父的諾言,把意大利中部奉獻給羅馬教皇,教皇授予他“羅馬人長老”的稱號。從此,意大利的北部與中部便處於查理的控製之下。

查理一生中進行的最長戰爭,是對北方薩克森人的征服。從772年開始,查理親率大軍發動對薩克森人的戰爭,他殘酷鎮壓薩克森人的反抗,殘忍地將4500名薩克森人質全部處死,所有薩克森兒童都要用刀劍量過,凡超過規定高度者,一律砍頭。然而查理的殘暴並沒有嚇倒薩克森人,愛好自由的薩克森人頑強不屈,英勇抗爭,與查理展開了不屈不撓的持久戰。雙方戰爭持續了33年,查理在薩克森地區建立了大批教堂,強迫所有薩克森人信仰基督教,不守教規、保留異教習慣者均被處死。各地居民都必須給教會提供土地、房屋、勞役和交納什一稅。這樣法蘭克王國的國境線推到了易北河一帶。

在與薩克森人作戰的同時,查理還征集了一支龐大的軍隊去進攻西班牙。778年,查理的軍隊越過比利牛斯山,攻打當地的阿拉伯人。回師途中,當後衛部隊經過比利牛斯山隘口的時候,突然,山頂上喊殺聲四起,兩側的樹林裏衝出密密麻麻的人群,原來這些人是當地的巴斯克人,因反對查理侵入自己的家園,特地在森林茂密的山頂上布置了伏兵。在夜色的掩護下,巴斯克人把查理的後衛官兵殺得片甲不留,查理的部將羅蘭英勇戰死。這一事跡後來被文學家加工成法蘭西最早的民族史詩《羅蘭之歌》,詩中讚美羅蘭是中古騎士的楷模,查理為封建君主的典範。23年後,查理又一次遠征西班牙,吞並山南廣大地區,建立了西班牙邊防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