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簡介
《孫子兵法》又稱《孫武兵法》、《吳孫子兵法》、《孫子兵書》、《孫武兵書》等,為春秋末年的齊國人孫武所作。《孫子兵法》十三篇,約六千字,是對上古以來,特別是春秋時期頻繁、激烈、多樣的戰爭經驗的總結和升華,是對已有的兵學理論成果的繼承和發展,是春秋時期先進的社會思想交彙的產物,是尚武崇智的齊文化孕育的奇葩,同時也是孫武個人天才和勤奮的結晶。其內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贍,邏輯縝密嚴謹,是中國曆史上最早的一部經典性的軍事學著作,學者們稱其是古代東方兵學智慧的結晶,與《戰爭論》(克勞塞維茨著)、《五輪書》(宮本武藏著)並稱為世界三大兵書。
一般認為,《孫子兵法》成書於專諸刺吳王僚之後至闔閭三年孫武見吳王之間,也即公元前515年至公元前512年。全書分為十三篇,是孫武初次見麵贈送給吳王的見麵禮,事見司馬遷《史記》:“孫子武者,齊人也,以兵法見吳王闔閭。闔閭曰:子之十三篇吾盡觀之矣。”目前認為《孫子兵法》是由孫武草創,後來經其弟子整理成書。《孫子兵法》曆代都有著錄,1972年4月山東省臨沂縣銀雀山漢墓出土的竹書《孫子兵法》為迄今最早的傳世本,可惜為殘簡,不能窺其全貌。現存重要的版本為曹操《魏武帝注孫子》本(又稱孫子略解)、宋《武經七書》本、宋《十一家注孫子》本、日本櫻田本《古文孫子》等。其中,刊刻最多、流傳最廣的是《武經七書》本,其次為《十一家注孫子》本,二者構成傳世《孫子》書的兩大版本體係。
《孫子兵法》內容包羅萬象、博大精深,涉及到戰爭規律、哲理、謀略、政治、經濟、外交、天文、地理等方麵內容。作為我國古代流傳下來的最早、最完整、最著名的軍事著作,它在中國軍事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軍事思想對中國曆代軍事家、政治家、思想家產生過非常深遠的影響,已被譯成日、英、法、德、俄等十幾種文字,在世界各地廣為流傳,享有“兵學聖典”的美譽。此外,《孫子兵法》不僅是一部軍事著作,還具有樸素唯物主義的認識方法和辯證思想,它的深刻與博大、和諧與完美,不亞於孔子所建立的儒學和老子所建立的道家學說。在非軍事領域也被廣泛應用,其中智慧,真可謂是“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二)內容
1.《計篇》
《計篇》主要論述軍事與政治的關係,戰略運籌學和用兵謀略等,可以看成是十三篇的總綱。孫武認為,“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從政治的角度來認識軍事的重要性。在開戰之前,必須對敵我雙方的基本條件作周密的研究和比較,認真地實行謀劃,以便製訂正確的作戰計劃。孫武指出決定戰爭勝負的“五事”和“七計”,認為誰占優勢誰就將獲得戰爭的勝利。“五事”為道(道義)、天(天時)、地(地利)、將(將帥)、法(法則);“七計”是“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在戰爭進行過程中,堅持“因利而製權”的戰術原則,善於利用客觀條件采取靈活策略,造成戰場上有利於我的態勢,做到“攻其不備,出其不意”地打擊敵人。
2.《作戰篇》
《作戰篇》論述速戰速勝的重要性,指出一切戰爭均以經濟為後盾,興“十萬之師”要“日費千金”。所以,戰略進攻戰的重要原則是“兵益勝,不益久”,主張速戰速決,反對曠日持久戰。而做到這一點,要在敵國就地解決糧草,用財物厚賞士兵,同時優待俘虜,用繳獲來補充壯大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