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可怕的“殺人湖”——瑪瑙湖
位於非洲中部喀麥隆的瑪瑙湖,風景秀麗,猶如青山叢林中的一顆明珠,每年都會有很多遊客來這裏遊玩。可是人們萬萬不會想到,這個迷人的湖泊竟然會是一個“殺人凶手”。
1984年8月16日,一群年輕人來到瑪瑙湖遊玩,可是當人們發現他們的時候,他們的嘴裏和鼻子裏都流出了血,已經全都死在了湖邊,而此時的湖麵上升起一團團的煙霧,並散發著一股刺鼻的臭味,湖水也泛起一片片的血紅色。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後來經過科學家的考察,終於找到了這些人的死亡原因。原來瑪瑙湖的湖水是分層的!
由於湖水各層的化學性不同,最深的一層含有大量碳酸氫鹽,如有某種東西攪亂這種分層,就會使富含碳酸鹽的深水上升,並釋放大量的二氧化碳氣體,於是湖麵上就出現大片煙霧。湖底的沉積物中富含鐵,當重碳酸鹽分解為二氧化碳時,沉積在湖底的鐵大量湧向湖麵,湖麵就變成了血紅色。瑪瑙湖平常都是很平靜的,可是在它的湖底有一個火山口,偶爾會有輕度的地震,這就是分層被攪亂的原因。那些遊客就是二氧化碳中毒窒息而死的。當人們了解這個事實之後,就給瑪瑙湖重新起了一個恐怖的名字——“殺人湖”。
2.湖泊中的城市
在意大利北部,亞得裏亞海邊,有一片廣闊的淺水區與大海隔絕,形成湖威尼斯,美麗如畫的威尼斯城坐落在湖的中心。該湖湖長50千米,寬11千米,小島密布,是意大利最大的湖。湖通過3個潮流通道與海洋交換水體和能量。因此,它傳統上被分成3個水下盆地,每1個水下盆地對應一個潮流通道。
世界聞名的水上城市威尼斯坐落在湖之中,由118個小島組成,城內小巷全是水道,靠小舟往來,素有“水都”之稱。它是意大利東北部的重要港口,人口35萬,177條大小河道構成了城市的大街小巷,401座各式各樣的橋梁把城市的各個部分連在一起。威尼斯四周為海洋所環繞,隻有西北角有一條4千米長的人工長堤與大陸連接,整個城市沒有一輛汽車。
威尼斯城建於公元5世紀,10世紀開始發展,15世紀時成為意大利最強大的海上“共和國”,也是地中海貿易中心之一。威尼斯商人的足跡遍布歐、亞、非三洲。16世紀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後,其經濟地位受到打擊,逐漸衰落。1797年被奧匈帝國吞並,1866年成為統一的意大利王國的一部分。威尼斯現在仍是意大利工商業中心之一,有紡織、造船、化工、食品、手工業等工業,尤以生產珠寶玉石工藝、花邊刺繡等著稱。穆拉諾島生產的玻璃料器工藝精細、色澤鮮豔,暢銷國內外,被譽為“威尼斯之花”。
威尼斯是一座曆史名城,每一座建築都設計獨特,即使最小的屋宇內,你也可以看見世界上最非凡的藝術家之作品,如喬爾喬內、提香等。全市共有藝術曆史名勝450多處。其中有120座哥特式、文藝複興式及巴洛克式教堂;市中心的聖·馬可廣場是威尼斯最著名的古跡之一。它東西長170多米,西邊寬55米,東邊寬約80多米,略呈梯形。南、北、西三麵被富麗堂皇的王宮所環繞。聖馬可鍾樓高98.6米,站在上麵可以俯瞰威尼斯全景。
其中最有名的是“裏阿爾托橋”,位於市中心大運河上,建於1588~1591年,橋長48米,寬22米,高7.9米,是一座大理石單孔橋。威尼斯主要的交通工具是船,全市共有輪船、汽艇5000多艘。還有一種黑色小木船叫“貢都拉”,現有3400多艘。
3.鳥的樂園——青海湖
風光秀麗的青海湖中,有一個國內外聞名的鳥島自然保護區,是群鳥聚會之所,每年都有數以十萬計的候鳥來此歡度盛夏,成為青海湖的一大奇觀。在這裏棲憩著斑頭雁、棕頭鷗、魚鷗、燕鷗、鸕鶿、天鵝、黑頸鶴、赤麻鴨,以及玉帶金雕等猛禽和百靈、雲雀等各種小鳴禽。根據鳥類專家估計,這裏禽鳥的總數多達十萬隻以上,而其中的鳥島和孤插山又最為有名,因為在這兩個島上聚集的鳥類占保護區鳥類總數的70%以上。
鳥島又名小西山,因鳥蛋遍地又名蛋島。鳥島的東頭大,西頭窄長,形似蝌蚪,位於湖的西北部。鳥島坡度平緩,地表由沙土、石塊覆蓋。每年3~4月,從南方遷徙來的斑頭雁、魚鷗、棕頭鷗、鸕鶿等候鳥便成群結隊地陸續到達青海湖,鳥群此起彼落,把整個小島遮蓋得嚴嚴實實。群鳥在這裏擇地築巢產卵,到了5~6月鳥蛋遍地,密密麻麻地鋪滿了全島。等到雛鳥相繼出殼,這些幼鳥便跟在自己的雙親後麵搖搖晃晃、嘰嘰喳喳,全島熱鬧非凡。7~8月,秋高氣爽,成群的鳥兒在天空中翱翔,在草地上漫步。到了9月底,幼鳥的翅膀練硬了,西伯利亞寒流又逐漸南侵,島上的群鳥便開始紛紛南遷。如此年複一年,鳥兒們過著有規律而歡快的遷徙生活。
除了鳥島之外,還有孤插山,又名三塊石,位於青海湖西南部,由礁石、碎石灘及沙埂組成。島上植被稀少,僅在碎石塊間隙生長,有灰菜、牛尾蒿等,這裏也是青海湖禽鳥聚棲最多的島嶼之一。還有海西山是鸕鶿的繁殖場所;表麵均由沙礫覆蓋的沙島,是魚鷗的棲息繁殖地;泉灣、那尕則為灘塗沼澤地,主要長有濕生植物苔草、杉葉藻等,除此之外,大天鵝及黑頸鶴等珍禽也生活在這裏。
鳥島自然保護區是青海省對外開放的一個窗口,也是專家學者研究考察高原鳥類的一個重要地點。這裏水草豐茂、食物充足、陽光明媚,鳥兒們在這樣的環境中悠然地生活,在這裏繁殖著它們的後代。在離鳥島很遠的地方,可以聽到那音色各異的鳥語,咿啞啁啾,好不熱鬧,這裏真不愧是鳥類的天堂啊!
鳥島是聞名遐邇的遊覽勝地,無數遊人被壯麗的鳥島風光和奇特的水禽生活所吸引,專程前來觀光。為了保護鳥類供人觀賞,1975年8月相關部門建立了鳥島自然保護區,1980年鳥島被列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我們相信鳥島會越來越美,鳥兒們也會越來越喜愛這片土地。
4.非洲怪湖——馬拉維湖
馬拉維湖也稱為尼亞薩湖,位於非洲東部大斷裂穀的南端。湖的中線、北岸和東岸形成馬拉威與坦桑尼亞、莫桑比克的邊界。南北長584千米,寬16~80千米,麵積為29604平方千米。湖麵海拔472米,靠近北端處湖水最深,達704米。北端兩岸是林木覆蓋的李文斯頓山脈、尼卡高原、維帕高地的陡坡。當地5~8月盛行清新的東南風。有14條常年河注入湖中,最大的是魯胡胡河,湖水唯一出口是尚比西河的支流希雷河。
“馬拉維”在當地尼昂加語中是火焰的意思,原指金色的太陽照射在湖麵上,湖水泛起了一片火焰般的耀眼光芒,用作國家和湖泊的名稱,則意為“美麗富饒的國土上有一個火焰般閃光的湖泊”。它是非洲第三大淡水湖,世界第四深湖。在馬拉維湖周圍,除南部外,三麵山巒迭障,風景秀麗。
整個湖區位於裂穀地段,青山綠水,雲蒸霧繞,好似浮懸在半空之中的一處仙境。深入湖區,仰望絕壁險峰,瀑布奔瀉,銀線飛舞;遙望湖灣水域,微波細浪,茫茫無涯。馬拉維湖不僅風光旖旎,而且集多種佳景於一身:有的地方高崖環繞,驚濤拍岸,有的地方流水潺潺,特別是北部湖區,被譽為中南非洲最壯麗的湖光山色。加之湖區地帶氣候溫暖,水源充足,土地肥沃,花草茂盛,因此自古以來便是非洲的旅遊勝地,來這裏的遊客數不勝數。
馬拉維湖是一個十分奇特的湖泊。據報道,上午9時左右,馬拉維湖的泱泱湖水開始消退,直至水位下降6米多才終止;大約“休息”兩小時,湖水繼續消失,直至出現淺灘才逐漸停下來;4小時後,“退避三舍”的湖水絡繹返回“家園”,使馬拉維湖又恢複了原有的豐盈姿容;下午7時,湖水再次開始湧動,隻見水位不斷上升,直至洪流漫溢,傾瀉八方;大約兩小時後,馬拉維湖才風平浪靜。但是,馬拉維湖的水位的消長並無一定的規律可循,有時一天一度,有時數日一回,有時數周一次,每次都是上午9時左右“故伎重施”,前後約持續12小時。該湖水位漲落有序的奇特現象雖經各國地理學家多年探究,然而至今仍未揭開謎底。
5.“魔三角”之謎
我國江西的鄱陽湖,古名彭蠡澤,為今日我國最大的淡水湖,其間有個神秘的三角地帶,就是被稱為“魔鬼三角區”的老爺廟水域。千百年來,這裏翻沉了無數的船隻,出現了一係列令人弄不明白的怪謎,由此也引起了眾多遊客和專家的極大興趣。
老爺廟是鄱陽湖水域的中心地帶,據說,200年前有一顆巨大的流星墜落在這裏,所以人們就把那座山叫作了“落星山”。1970年夏天,老爺廟一帶水域曾經出現了一種特別神奇的東西。據當時看到這種東西的人說,那是種人們從來沒有看見過的怪物,它的模樣就好像一個幾十丈長的大掃把一樣。有的人說,那個怪物好像是一條白龍。還有的人說,那怪物好像是個張開口的大降落傘,而且渾身長滿了眼睛。盡管人們描述的形象大不相同,可他們都說那怪物出現時,天空中都是風雨交加,電閃雷鳴,還伴隨著一陣陣震耳的呼嘯聲。
“老爺廟”全年的大風(≥8級風)天數就有163天,平均2天多有一天大風,而周圍陸地及南湖地帶有時出現破壞湖麵的水龍卷,把一條船卷起十多米高,摔成碎片,把另一條船從湖內卷到圍堤外邊。據調查,每年濱湖地帶都會出現龍卷風。在水陸交界處,由於湖麵與陸地的熱力差異常在水域周圍形成積雨雲。當陸地上形成的積雨雲移到湖邊時,就會沿著湖邊不斷移動,因此有不少停泊在港內的船隻被雷電大風打翻。
解放前,在這裏沉沒的船隻更多。1945年4月16日,侵華日軍一艘2000多噸的運輸船“神戶九號”,裝滿了從我國掠奪的金銀財寶和古玩等順長江入海回日本,誰知船行駛到鄱陽湖老爺廟水域無聲無息地下沉了,286個日本兵隨著金銀珠寶和古董一起沉人湖底。駐九江的日本海軍派出了一支由軍官山下提昭帶領的潛水隊伍來到老爺廟。這裏水深最多才30多米,山下提昭命令一個潛水員下去,可是等了半天,也不見露麵,於是又命令另一個潛水員下去。潛水員一個個跳下去都沒有回來,隻有其中一人得返。潛水員爬上岸脫下潛水服後,麵色蒼白,說不出一句話來,接著便精神失常了。這引起了科技部門探秘的興趣。抗日戰爭勝利以後,國民黨政府請來了美國一個叫愛德華·波爾的著名潛水打撈的專家,前來打撈日本侵略軍運輸船上的財寶。1946年,愛德華·波爾帶領他的潛水隊員們來到鄱陽湖老爺廟水域,用了好幾個月的時間,也沒有找到這些財寶,還有幾個潛水隊員在打撈當中失蹤。讓人感到特別奇怪的是,愛德華·波爾和那些活著回來的潛水隊員,不管人們怎麼詢問他們打撈經過,他們死活就是不肯說出來。老爺廟水域沉船事出有因,絕非偶然。這裏發生的一些稀奇古怪的事引起人們的種種猜測,孰是孰非,至今仍未做出一個科學的解釋。
究竟為何這裏多災多難呢?為解開這個奧秘,摸清航道情況,江西省政府鄱陽湖考察辦公室經過近兩年的設點觀測,取得許多數據,希望可以揭開這個“魔三角”之謎。
原來,這個水域的水文情況相當複雜。吉山、鬆門山兩島橫立於鄱陽湖中,把“老爺廟”水域與南湖大湖體隔開,贛江北支、修河從吉井岡山島西麵流入“老爺廟”水域,而贛江中支、南支、撫河,幾股強大的水流在“老爺廟”水域交彙,水流紊亂,形成漩渦。“老爺廟”水域是鄱陽湖咽喉要道,贛、修、信、撫、饒五大水係都要經過這裏,注入長江,在鄱陽湖南湖,則湖麵開闊,落差不大,流水緩慢,除主槽外,流速都在0.3米/秒以下,到了“老爺廟”水域後,驟然狹窄,同樣造成水流的狹管作用,使流速逐步增大到1.54~2.00米/秒,且在主槽帶還產生渦流,這就更增加了該水域的危險性。由此可見,“老爺廟”水域特殊的地理環境、氣候特點和複雜的水文狀況是這裏頻繁發生事故的主要原因。
6.羅布泊的“地下死海”
羅布泊在新疆巴音郭勒自治州若羌縣境東北部,曾是我國第二大內陸河,因地處塔裏木盆地東部的古“絲綢之路”而著稱於世。現在羅布泊是位於北麵最低、最大的一個窪地,曾經是塔裏木盆地的積水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