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章 消失的沙漠古城埃勃拉(1 / 1)

在敘利亞境內,有個寸草不生的沙漠,其中一個名叫特爾·馬爾狄赫的巨大山丘,高出周圍地麵約10米,遠遠望去氣勢非凡。那個山丘就是沉睡了3000年的古城埃勃拉。

在亞洲西部的敘利亞北部城市阿勒頗與哈馬之間,橫亙著一望無際的大沙漠。沙漠區冬季雨量稀少,夏季酷暑難熬,據說盛夏午時地表沙土的高溫能夠烤熟雞蛋和麵餅。酷熱的氣候使得地表水的蒸發特別強烈,造成這裏異常的幹旱。令考古學家們迷惑不解的是,就是在這樣一個氣候幹旱、鳥獸難棲、人跡罕至的沙漠地帶,古代敘利亞人竟然建立過繁榮富強的國家,創造出了堪稱世界奇跡之一的光輝燦爛的文化。

1862年,法國考古學家梅·戴沃蓋率先開始了對敘利亞大沙漠的考察活動,成為向這個“不可逾越的、被當地人遺棄的地區”進軍的首批探險家之一。在這次短期的考察中,戴沃蓋發現了一座巨塔和一些古建築物遺跡。這些建築物具有鮮明的特點,即牆較寬,殿堂較大,柱較高。但由於種種原因,發掘工作沒能繼續下去。此後近百年間,黃沙肆虐的敘利亞沙漠區再度成為考古學家們遺忘的角落,基本上無人涉足其間。

1955年,敘利亞的一個農民在沙漠中偶然發現一個用灰色玄武岩雕刻而成的獅子和一個聖盆,盆的周圍刻有行軍的武士和宴會的情景。這一發現在當時並未引起人們足夠的注意。1964年,意大利考古學家保羅·馬蒂爾博士率領羅馬大學考古隊來到敘利亞,追尋近4000多年前的青銅器時代。他們選中了兀立在沙漠中的特爾·馬爾狄赫荒丘,對之進行了連續多年的大規模調查和發掘,結果令人大喜過望,意外地找到了一座不為人知的王國都城——埃勃拉。

考古隊首先發現了宏偉壯麗的特爾·馬爾狄赫陵墓,接著又發掘出埃勃拉王國的宮殿和神廟。這些建築布局和諧,技巧精湛,堪稱古代西亞建築藝術的精華,讓人驚歎不已。由於馬爾狄赫荒丘遺址的地層疊壓完好,因而實際上構成了一幅完整的西亞曆史畫卷。

埃勃拉古城重見天日無疑應歸功於考古人員的辛勤努力。1968年,馬蒂爾博士在衛城遺址中發現了一個公元前2000年的無頭玄武岩男子雕像,雕像的袍子上刻著26段楔形文字銘文。在26段文字中有一段特別引人注目的銘文,其中寫道:“因為埃勃拉之王和伊斯塔爾女神的緣故,將水槽獻給大神廟。”這裏第一次提到“埃勃拉”,但不能確認其真正的含義。一些考古學家據此推斷:這個衛城是古國的首都所在地。1974年,馬蒂爾博士在王宮裏的一間小房子中,發現了42塊散落在地上的碑牌,有些碑上的楔形文字是蘇美爾語,另外的碑上楔形文字無法辨認。1975年9月,考古隊又發掘出1000多塊這樣的碑牌。9月份的最後一天,考古隊發掘出一個很大的檔案庫,裏麵有大量的泥板文字。發掘出的楔形文字多刻在石頭和泥板上,由於落“筆”處印痕較為深寬,提“筆”處較為細狹,每一筆畫的形狀很像楔形,故稱之為楔形文字。又因為筆畫頗像釘頭或箭頭,故又稱為“釘頭文字”或“箭頭文字”。這些文書不止一次的出現“埃勃拉”一詞,其中有段文字寫道:“人類創始以來,眾王之中沒有人奪取過阿爾馬納和埃勃拉,納加爾之神為堅強的那拉姆·辛拓寬道路,賜予阿爾馬納和埃勃拉,又賜予阿那拉姆、杉樹之山和大海。”那拉姆·辛(公元前2291—公元前2255年在位)是阿卡德帝國君主薩爾貢一世的孫子;大海指的就是地中海。據此,考古學家欣喜地意識到,他們幸運地發現了消逝數千年之久的文明古國“埃勃拉”。

埃勃拉在考古發現之前一直是一個不為人知的國度,有關這個王國的各方麵情況,幾乎全部來源於楔形文書的記載。馬蒂爾博士對埃勃拉泥板文書進行了長期的深入研究和考證,提出了許多推測和論斷。他認為,有些泥板文書至晚是寫於公元前2500年,而早期泥板文書是出現於公元前3000年左右至公元前2500年以前。據此專家們推測,當時的埃勃拉王國可能以蘇美爾語為官方語言,而民間語言仍屬西亞塞姆族語係的一部分,埃勃拉王國最古老的居民有可能是塞姆族的一部分。馬蒂爾博士把埃勃拉一部分泥板文書上用蘇美爾文字書寫的塞姆方言,稱之為“埃勃拉語”。埃勃拉泥板文書一些寫有上千個人名、5000多個地名,其中提到較多的是啟什和阿達卡。還有一些泥板上寫有很多指令、稅款和紡織品貿易的賬目以及買賣契約。由此可以推斷:當時的埃勃拉王國的經濟相當繁榮。

總體來說,古埃勃拉王國的發現是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大曆史事件,在這樣一個嚴重幹旱、人跡罕至、鳥獸絕跡的沙漠地區,人類曾經建立過一個繁榮的國家,創造過光輝燦爛的文化,的確是一個了不起的奇跡。將它列為“世界第八奇跡”,從某種意義上而言也不算過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