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5章 印度古城瞬間毀滅之謎(1 / 1)

考古學家發現,在約5000年前的印度河流域,曾有一座繁華的城市突然在瞬間被摧毀了。

究竟怎麼被摧毀的呢?經過多年的發掘,終於有了一些眉目。

考古學家多年的努力使掩埋在厚厚土層下的古城廢墟重見天日,這座史前文明的遺址被命名為“摩亨佐達羅”,這在印度語中是“死亡穀地”

的意思。據考察證據表明,當時此地曾發生過多次猛烈爆炸,爆炸中心一千米半徑內所有建築物都成了廢墟。距中心較遠處的地方,還發現了許多人的骨架。從骨架的姿勢可以看出,當時的人們完全沒有意識到可能的死亡,這場災難是突然降臨的。而且這些人體的骨骼中都奇怪地含有足以與廣島、長崎核襲擊死難者相比的核射線含量。更可怕的是,這座古城焚燒後的瓦礫場,看上去極像原子彈爆炸後的廣島和長崎,地麵上還殘留著遭受衝擊波和核輻射的痕跡,所以當代有不少學者都認為不如稱它“核死丘”更適宜些。

古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對此有過生動描述:

“空中響起轟鳴,接著是一道閃電。南邊天空一股火柱衝天而起,比太陽耀眼的火光把天割成兩半……房屋、街道及一切生物,都被這突如其來的天火燒毀了……”

“這是一枚彈丸,卻擁有整個宇宙的威力,一股赤熱的煙霧與火焰,明亮如一千顆太陽;緩緩升起,光彩奪目……”

“可怕的灼熱使動物倒斃,河水沸騰,魚類等統統燙死;死亡者燒得如焚焦的樹幹,毛發和指甲都脫落了,盤旋的鳥兒在空中被灼死,食物受染中毒……”

美國“原子彈之父”奧本海默認為這部印度古代敘事詩中記載的分明是史前人類遭受核襲擊的情形。

不僅是印度古城,在伊拉克境內的幼發拉底河穀地中,考古學家也曾發現過類似南亞“核死丘”的遺跡,在其最底下的一層,他們挖出了類似“核熔玻璃”的東西,經研究發現,這種“核熔玻璃”與美國在內華達州核試爆場殘留下來的東西完全相同。

這些遺址的廢墟當中,還有大塊的岩石被黏合在一起,表麵凹凸不平,有的城牆被“晶化”,光滑似玻璃,連建築物內的石製家具表層也被玻璃化了。而造成岩石熔化需要高達2000攝氏度左右的高溫,這很有可能是大爆炸的結果。

導致印度古城的消失,既有內因,也有外因。內因是由於階級鬥爭激烈的結果;外因是由於人們對自然的認識有限,導致生態平衡的破壞,水土流失,河流改道,雨量減少,災難頻頻,內外因都有一些給外族入侵以可乘之機,最終導致了印度古城的毀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