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450年,意大利人瓦爾圖在《兵法十二篇》中首先提出拜占庭皇帝列奧六世(公元866—912年)時士兵用的一種投火器,很有可能是火箭。這便是火箭源於拜占庭說的開始。此後有不少英法學者持這一觀點。他們還認為,中世紀時的東羅馬帝國或拜占庭,已經用火箭裝置發射一種“希臘火”。“希臘火”是用瀝青、硫黃、鬆炭等可燃物放入火罐中,用機械投射出去的一種武器。最早是用於公元前424年的貝利斯戰役。潘吉星在《自然科學史研究》撰文認為,這種“希臘火”不含硝石,因而不是火藥武器。到了7世紀時,敘利亞人凱林尼科斯將“希臘火”作了重大改進,公元674年,拜占庭開始將改進的“希臘火”運用於戰場,並有效地保衛了它的首都君士坦丁堡。
美國學者帕廷頓認為“希臘火”是用一種聯有唧筒的噴火管發射的。他認為這種發射裝置不是火箭。
印度是火箭發明國的說法,起於18世紀的英國東方學者哈爾海德。1776年,哈爾海德將印度《摩奴法典》譯成英文時,有“火炮”“火炮或任何種類火器”的句子。《摩奴法典》是古印度有關宗教、哲學和法律的彙編之一,大約在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前3世紀間陸續編成。如果那時已有火炮或其他種類的火器的話,火藥當早於此時產生。眾所周知,火藥作為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之一,已為世界所公認。最早記錄火藥配方的是唐初煉丹家和藥物學家孫思邈,時間相隔千年之遙。因而引起了眾多學者的懷疑,印度學者賴伊即指出哈爾海德的譯文有錯誤。
稍晚於哈爾海德的在印度的法國傳教士杜布瓦,於1818年提出印度史詩《羅摩衍那》中出現了“火箭”一詞,並論證了這是一種投射武器,隻是因為火藥沒有產生而“無法裝填從古至今一直為印度人使用的火箭”。
《羅摩衍那》是古印度史詩,成書於公元前300年。在公元前300年就有了火箭,而且是“從古至今一直為印度人使用”,原因又是沒有火藥而無法裝填,這個結論本身很容易使人產生類似衣服從古到今都有,隻因為布還沒有產生而衣服沒有做出來這樣的聯想。許多專家認為《羅摩衍那》中的“火箭”那個詞,直到1400年以後才用來指火藥筒,而那時中國的火箭已有近200年曆史了。印度火箭史學家戈代則認為《羅摩衍那》中的“火箭”一詞不是梵文,杜布瓦把它誤用了。
和哈爾海德、杜布瓦相類似,1880年,愛切頓和莫爾提出印度古代吠陀時代頌歌中已有火箭的記載。證據是其中的“agni”和“astra”為火箭的稱呼,其發明者是韋斯法瑪。這種說法中提到的吠陀時代,是古印度史詩《吠陀》的編訂時代,《吠陀》是古印度最早的宗教文獻和文學作品的總稱,大約從公元前10多世紀到公元前6世紀編成。在這個時期已有火箭,似乎令人難以置信。賴伊認為這不過是一種類似“希臘火”的縱火物,並非火箭。
美國學者維特認為以上學者都是把神話、傳說當成史料,因而得出了錯誤的結論。他這樣分析是有道理的。但並不能說服那些相信印度起源說的人,因而也隻是一家之言。潘吉星在《論火箭的起源》一文中認為印度本土最早出現火箭是在1222年,那時蒙古軍追擊花剌子模國王劄蘭丁曾在北印度使用過火箭。這就是說,印度人在1222年以前根本不知道火箭是怎麼一回事。
讚同火箭源於我國的中外學者,一般認為火箭最早是起源於宋代。
“火箭”一詞,始見於魚豢的《魏略》,《魏略》記載魏明帝太和二年十二月(公元229年1月),諸葛亮攻郝昭,郝昭即用火箭射諸葛亮的雲梯。不過那時的火箭是在普通的箭上紮上一些耐燒的艾葉、油脂和鬆香一類的東西,然後用弓箭射出,並非用火藥來推進的。
印度火器史學家戈代認為火藥和火箭均起源於中國,印度是從14世紀以後才陸續傳入的。美國火箭史學家溫特也認為印度真正有史可考的火箭出現於15世紀,而這時中國的火箭已出現很久了。著名的科技史專家李約瑟也說:“火藥和火藥武器的發展,肯定是中世紀中國的最偉大的成就之一。”在我國古代典籍中有許多關於火箭的記載,諸如《宋史·兵誌》《武經總要》等。但對於中國是火箭發明國的說法,仍有人提出懷疑。其根據是丘浚的《大學衍義補》,丘浚(1420—1492年)這樣說:“宋太祖時始有火箭,真宗時始有火毯之名,然或假木箭以發,未知是今之火藥否也?曆考吏製,皆所不載。不知此藥於何時於何人?意者謂在隋唐以後始自西域,與俗謂煙火者同至中國歟?”英國漢學家梅輝立便首先提出中國火箭西來說,認為中國火箭是6世紀傳入中國的。然而僅憑此一條史料,似乎又難以說明問題。因此火箭到底是哪一國發明的,還有待於進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