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追尋祖先的足跡(1 / 3)

自古至今,關於人類起源的傳說可謂是多種多樣,無論是西方的上帝造人,還是東方的盤古開天辟地和女媧造人等傳說,都流傳甚廣,經久不衰。由此可見,對古人類活動的探究是人類一個為之永恒探索的主題。伴隨科學的日益發展,尤其是生物學、考古學、古人類學和地質學的巨大發展,人們開始了解遠古人類的活動軌跡……

中國境內最早的人類

中國大地上保留著很多早期人類的活動痕跡。如最近發現的巫山人遺址,改寫了亞洲最早人類的曆史,時間大約為200萬年前。此外,還有稍後的西侯度文化遺址、雲南的元謀人遺址等。

巫山人遺址

巫山人遺址是中國考古學家最近發現的,它是目前中國境內最早的遠古人類遺址。它的發現,不僅宣告中國的最早期的人類活動早在200萬年前就已經開始,更重要的是證明了中國的人類是從自己的山峽中走出,中國是世界人類起源地之一。

1985年10月13日下午1時,著名古人類學家黃萬波在重慶市的巫山縣龍骨坡發現了距今200萬年、與東非早更新世能人處於同一進化水平的“巫山人”化石。考古學家發掘出一顆人類門齒和一段人類下頜骨,頜骨上帶有兩個牙齒。在發現以上化石的同一層位,除發現人類加工和使用過的骨器外,還發現了巨猿及其他110多種哺乳動物的化石,這在世界古人類發掘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後來國內外媒體都進行相關報道,引起世界考古學界的廣泛注意。

1997年經過考古學家的第二次發掘,發現了一批距今200萬年“有清楚的人工打擊痕跡”的石器。經過著名古人類學家賈蘭坡等權威學者的鑒定,這些石器都帶有人工打擊的痕跡,是古人類所使用的工具。這一結果,再次有力地證實了200萬年前“巫山人”的存在。近年來,考古學家正對巫山人遺址進行更為徹底地考察。巫山人遺址的發現,對於我們認識中國早期人類的活動有著巨大的科學意義。

西侯度遺址

西侯度遺址位於山西省芮城縣附近中條山陽坡的西侯度。考古學家在那裏發現了大量的早期人類活動的痕跡,其中包括32件石製品,有切割痕跡的鹿角、燒骨和大量的動物化石等。石製品主要包括石核、石片和石器。從石製品的本身製作技術來看,當時的人們已經基本上掌握了錘擊法、砸擊法和碰砧法等多種製造石器的方法,但是,打製的技術還顯得比較原始。從發掘的石器種類來看,西侯度發現了多種多樣的石器,如單麵或雙麵的砍斫器,凹刃、直刃或圓刃的刮削器以及三棱大尖狀器等。這些在今天看來也許十分簡陋又原始的石器對於遠古人類卻是非常的重要。他們正是憑借這些簡陋的工具,開始他們艱難的早期人類生活,包括狩獵、采集等。

懂得製造工具,標誌著人類在自身的進化之路上大大地跨越了一步。

除了上麵介紹的大量石製品外,西侯度還出土了一些帶有切割或刮削痕跡的鹿角,以及大量燒過的動物骨骼、角和牙齒。這些出土的物品都充分說明,當時生活在西侯度的遠古祖先們已經能夠捕獲獵物,並開始使用火,對食物進行加工,已經懂得如何保存食物了。

同時,從西侯度周圍與人類共存的大量化石來看,這裏同時也生活著大量的動物,如野豬、麇鹿等。據考古學家推測,生活在西侯度的祖先們應該處在一個食物豐富的森林地區。

根據古地磁法的測定,西侯度遺址的年代距今約180萬年,地質年代屬早更新世晚期。

頗為遺憾的是,考古學家在西侯度並沒有找到人類遺骸。

元謀人遺址

在西侯度文化遺址中,我們沒有找到人類自身的化石標本,但考古學家卻另外在雲南省元謀上那蚌村發現了人類化石。

1965年,考古學家在雲南省元謀盆地東部的上那蚌村的一個小山丘處,發現了一處早期人類活動遺址。他們在那裏發現兩顆人牙化石、大量的石製品、一些帶有人工燒烤痕跡的動物骨骼,以及大量的動物化石等。根據古地磁法的測量,元謀人所處的年代大約為170萬年前,也是中國目前發現最早的人類祖先化石之一。

從發掘的人體化石來看,兩顆牙齒化石屬於同一個人的上、中門齒。牙齒的石化程度很深,並且呈現出淺灰色。牙齒的形狀粗壯碩大,據推測很可能屬於青壯年男性個體。牙齒的特征是齒冠基部腫厚,底部發達,有發達的指狀突,舌麵有鏟形舌窩。從牙齒的整體形態來看,其較北京人更為原始,應該屬於早期的直立人。

這一發現引起國際考古學界的很大注意,現在,元謀人已經被世界承認,並且被命名為“元謀直立人”,這是中國考古學者為探索世界人類起源做出的巨大貢獻。

從出土的石製品來看,當時元謀人已經開始使用打製石器,包括刮削器、尖狀器、石片等,並且可以推測當時製造石製品的方法主要是錘擊法,屬於典型舊石器時代的製作方法。

同時,出土的一些哺乳動物肢骨碎片中,有些碎片上留下了人們切割的痕跡,周圍還有一些燒骨和大量的炭屑,這一切都證明,元謀人已經開始使用火,並且用火加工食物,具備一定的生活能力。

從當時出土的動物化石,我們還能夠推測元謀人生活環境的一些情況。在元謀人化石出土地,考古學家還發現大量動物的化石,包括大量哺乳動物的化石,如雲南馬、野豬、水牛、劍齒象、豪豬、竹鼠、雲南水鹿等。從整體動物種類來看,食草動物還是占大多數。

另外,從植物化石來看,其中多是禾本科、藜科和草甸植物。考古學家根據大量的動植物化石推測,當時元謀人生活在一個氣候溫暖、資源豐富的森林-草原地區。

從藍田人到北京人

除了早期的西侯度、元謀人等遺址外,在中國還曾發掘了藍田人遺址、河文化遺址、北京人遺址等。它們為我們了解遠古人類在距今100萬年前到距今四五十萬年前這段曆史,提供了珍貴的曆史素材。尤其是後者,更是成為全世界考古學家眼中的珍寶。

藍田人

1963年和1964年,在陝西省藍田縣的陳家窩和公王嶺分別發現了早期人類的化石標本。經過考古學家的艱苦努力,在公王嶺發掘出一個比較完整的人類頭蓋骨和3枚牙齒化石,同時還發現一些石器和大量的動物化石。而在陳家窩,則出土了一個比較完整的人體下頜骨化石。

考古學家推測,公王嶺的人體頭骨化石屬於一位30歲左右的女性。頭骨的特征是頭骨壁極厚,頭骨的額部明顯後斜,前額低平,眶上圓孔碩大而粗壯,同時圓枕兩側向外延伸。頭骨的高度很小,腦容量僅為778毫升。從腦容量的比較來看,公王嶺發現的女性應該比中國的北京人,以及印度尼西亞發現的爪哇人都要古老。在人類考古研究上,公王嶺發現的人類化石很有研究價值,受到很多科學家的關注。

而陳家窩的人類下頜骨化石,據推測應該屬於一位老年女性的下頜骨。從化石標本的本身特征來看,下頜骨具有很多的小孔,同時表麵有明顯的聯合部突起和聯合棘,下頜骨向後傾斜。從頭骨的整體來看,陳家窩的女性化石標本同樣比北京人的更加古老,但是跟公王嶺的人體化石相比,又要稍稍進步一些。根據古地磁法測定,其時間大約為距今53萬年前,而公王嶺的人體化石距今約98萬年。兩者的出現年代盡管有些差距,但是主要特征卻極其相似,因而考古學家認為兩者為同一類型,並為其起名為“藍田直立人”,已經得到全世界考古學界的承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