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探微伍

原始圖騰崇拜與龍鳳文化

龍和鳳作為一種文化的凝聚和積澱,已深入到了大部分中國人的意識中,與中國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都發生了聯係,在中國古老的傳統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如中國人經常以龍和鳳為名;衣飾中有龍袍鳳冠;食物中有龍蝦、龍眼、鳳爪;得意的女婿稱乘龍快婿;男女成婚可謂龍鳳配;新生兒可言龍兒鳳女。在民間傳統節日活動中,端午節有賽龍舟,元宵節有舞龍燈等等。龍和鳳在中國文化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甚至於可以這樣說:若不了解中國龍鳳文化,便不能真正了解中華古老的文明。而要了解龍鳳文化,這還得從原始社會的圖騰崇拜說起。

圖騰起源

“圖騰”(totem)一詞源於北美印第安人奧季布瓦部族的方言,意為“他的親族”,是產生於原始時代的一種奇特的文化現象。在原始社會它作為種族或氏族血統的標誌,多被人類當作祖先來崇拜的動物或植物。遠古時期,麵對自然條件的險惡,凶禽猛獸的殘暴,原始人類呈現出一種屈服狀態,處於束手無策的境地。而且當時人類的生產力水平十分低下,原始人對自然現象的變化迷惑不解,在萬物有靈的觀念支配下,便開始向大自然祈禱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於是形成了自然崇拜。原始人認為本氏族的祖先是由某種動物、植物衍生而來,或同它們有特殊的親緣關係。於是,他們就把這種形象刻畫在氏族的旗幟上,刻畫在祭祀的器物上,乃至刻畫在自己的身體上,當作本氏族的徽標。這種形象,就是本氏族所崇敬的圖騰。圖騰對氏族成員來說是神聖的,因為他們認為本氏族的圖騰對氏族成員都有一種保護作用,人們尊敬自己的圖騰,圖騰就會為他們消災除難,反之就會帶來災難。因此,人們對之常懷有一種敬畏心理加以頂禮膜拜。同時,在氏族林立的原始社會中,每一個氏族都會要求有一個區別於其他氏族的特殊標誌。而最能標明這種區別的,也就是各氏族的圖騰。在這種情況下,作為氏族標誌的圖騰也就應運而生了。圖騰既是整個氏族的標誌,也是每個氏族成員自身的標誌,圖騰成了氏族成員在處理內外事務中的“身份證”。

圖騰在世界大多數民族的曆史上都曾存在過,在中國也不例外。中國的圖騰文化豐富多采,源遠流長,從原始社會到今天,都發現有圖騰的遺跡。無論在考古學資料中,還是在曆史學資料中;無論在文字學資料中,還是在民族學資料中,都隨處可見。在中國曆史上,各民族的圖騰物可謂種類繁多。被奉為圖騰物的,有動物、植物和虛構生物,甚至還有以人為圖騰的,但以動物居多。

據國外圖騰文化研究的結果表明,圖騰文化應發生於舊石器時代早期,繁榮於舊石器晚期。但中國舊石器時代還未發現確鑿的圖騰文化遺址。這可能是由於各方麵的原因,這些遺址沒有留存下來。圖騰文化在新石器時代開始衰落,但在這一時期的中國考古遺址中,卻發現了許多圖騰文化遺跡,如馬家窯文化遺址中彩陶上的蛙紋和鳥紋,以及由蛙紋和鳥紋演化而來的象征性圖紋;半坡遺址的彩陶上繪有的人麵魚紋、變體魚紋、鹿紋等。這些彩陶上的動物紋樣很可能就是氏族部落的圖騰標記。總而言之,中國遠古時代曾經存在過圖騰文化,這一點是無庸置疑的。

尋本溯源

龍鳳是虛構的神物,這對於我們現代人來說,是一個盡人皆知的常識。它們作為華夏民族的圖騰,出現的時代比較晚,大約是在原始社會末期到階級社會的過渡階段。據文獻記載,當時在中國形成了三大主要的氏族部落,即華夏集團、東夷集團和苗蠻集團。黃帝和炎帝是華夏集團的兩個最大的部落,主要活動範圍在黃河流域中下遊地區。東夷集團的活動範圍是以泰山為中心。苗蠻集團的活動範圍是以洞庭湖、鄱陽湖兩湖為中心。

它們都有各自的圖騰物。如黃帝部落除了有熊、虎等圖騰物外,還有以龍為圖騰的。據《山海經·海外西經》載:“軒轅之國,……人麵蛇身,尾交首上。”《史記·天官書》載:“軒轅,黃龍體。”顯然,不但黃帝的族人有龍圖騰崇拜,黃帝本人似乎就是龍的化身。據考古發現,在紅山文化遺址出土的各種龍形玉雕中,有熊龍合體玉雕,這種玉雕既具有龍的形象,又兼有熊的特征。又如屬於東夷集團的太、少有各自的圖騰。少部落有鳳鳥氏、玄鳥氏、伯趙氏、青鳥氏、祝鳩氏等;太部落有飛龍氏、潛龍氏、居龍氏、降龍氏、青龍氏、白龍氏等。上述這些名號都是以氏族部落的圖騰名稱代指部落名。這些部落集團為了擴大領土,相互爭戰,經過多年的爭戰之後,在阪泉一戰中,在黃河一帶奠定了以黃帝為首的部落聯盟的新秩序。黃帝在繼續東擴的過程中,與強大的東夷集團的蚩尤部發生衝突,在涿鹿之野戰敗蚩尤,漸而征服了整個東夷。

苗蠻集團以三苗為主,生活在五嶺山脈之間,最終也被華夏集團吞並。各部落之間經過多年征戰,終於形成了以炎黃集團為首的部落聯盟,從此華夏民族初具雛形。

在部落衝突和結盟過程中,不同的文化間相互吸收、融合,使內容和形式都發生變化,逐漸融合形成一個新的文化體係。這些反映在圖騰崇拜中,也出現了自然的整合形式,即綜合性的圖騰崇拜。華夏民族的原始圖騰崇拜—龍鳳便是這樣塑造出來的。龍與鳳不是任何一種實體性的動物,是各種動物的綜合體,是不同的氏族部落融合成新的文化共同體後創造出來的共有圖騰。

群龍並立

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征,在陸地上能行走,在空中能騰飛,有著巨大的力量而不傷害其他物類,是善良而萬能的化身。在中國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中的“曹操煮酒論英雄”一回中,有一段關於龍的精彩描述:“龍能大能小,能升能隱。大則興雲吐霧,小則隱介藏形,升則飛騰於宇宙之間,隱則潛伏於波濤之內。”活靈活現的龍躍然紙上。而對於每一個華夏子孫來講,龍的形象更能夠激勵他們的思想、情感、意誌,以至於世界各國人民幹脆將中國文化稱為“龍的文化”,將中華兒女稱為“龍的傳人”。然而,龍究竟是什麼呢?令人欣慰的是,在中國眾多的古史記載中,我們可以發現許多有關龍圖騰的蛛絲馬跡,倘若將它們一點一滴地彙集起來,就可以構成一幅群龍並立的畫麵。

祝融族是上古傳說中的一個較大的部落。據《國語·鄭語》記載,祝融之後有八姓,其中與龍有關的姓有董、夔、巳等姓。據《左傳》記載,董姓是豢龍氏。它說:“昔有叔安,有裔子曰董父,實甚好龍,能求其耆欲以飲食之,龍多歸之。乃就畜龍,以服事帝舜。帝賜之曰董,氏曰豢龍”。在《尚書》記載中,夔和龍是通稱的。至於祝融族本身,據學者楊寬的考證,也是屬於龍族。炎帝是華夏族的祖先之一,在傳說中,炎帝是神龍感應而生的,所以在古史記載中炎帝的形象中也含有龍的形象。如《路史》:“炎帝……龍顏而大唇。”《詩含神霧》:“龍首,顏似龍也。”共工族是炎帝族的後裔,因此共工也帶有了龍的形象。《山海經·大荒西經》記載:“共工人麵蛇身朱發。”《神異經》說:“西北荒有人焉,人麵朱發,蛇身人手足,而食五穀,禽足頑愚,名曰共工。”上述記載都說共工是人麵蛇身。龍蛇在古人觀念中形象是相似的,說明共工族也是龍族,何況共工的一個兒子名字就叫“句龍”。

上麵我們僅簡單地介紹了3個與龍相關的氏族,其實,在遠古時代,這樣的氏族還很多,如黃帝族、堯、舜、夏族等,都有以龍為圖騰的部落。可見,以龍為中華民族的象征,不是偶然的。龍的身影經常出現在部落氏族中,真可以說上古時期是一個龍的世界了。

龍雖然不是自然界中的真實生物,但它也不是憑空虛構,而是有現實原型的。現在,有人認為最早的龍是鱷魚;有人認為,龍是蛇身添上其他動物特征而成;有人說,龍長著梅花鹿的角、駱駝的頭、蛇的脖子、蛇的眼睛、魚的鱗片、老鷹的爪子、老虎的腳掌、牛的耳朵。這些顯然是原始社會後發展了的龍的形象,比最初的龍更加複雜了,被綜合進去的圖騰也越來越多。那麼最初龍的造型是怎樣的呢?這要從考古發現來考察。

目前,上古時代較典型的龍形象介於新石器時代末期到青銅時代初期之間,並且都飾在玉器和陶器上。如內蒙古赤峰趙寶溝遺址發現了刻繪在陶器上的豬首蛇身圖象,被認為是北方地區最早的龍圖形。到紅山文化時期,開始製作精致的玉龍,玉龍為環形身軀,豬形,無足,被稱為豬龍。

其中最著名的一件玉豬龍,高26厘米,出土於內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是難得一見的精品。距今約4000年的內蒙古赤峰夏家店下層文化陶器有兩種彩繪陶紋:一種繪於黑陶上,身體直伸、昂首,身為白色,眼點朱色,吻長突。另一種繪於陶鬲上,為一頭二身,身呈“幾”字形分開,上飾“U”字形鱗紋。在距今約3900到3600年的二裏頭文化中也發現有兩種龍:一種為帶爪龍,龍首上伸,巨目側視,有趾爪,身軀左曲右盤,蜿蜒上行。另一種為一首二身龍,龍頭近圓形,無角,吻短而尖,眼作目字形,軀體飾滿鱗紋,似蛇。

另外在距今約5000年的浙江餘杭瑤山的良渚文化墓中,也發現了飾有龍紋的玉鐲、玉牌。在玉鐲上,龍裂嘴露齒,鼻部寬扁,眼球突出,頭上有一對短角。細看起來,眼和牙似牛,鼻如豬,角非牛非鹿,與商周時代的饕餮非常相似,很可能為饕餮紋的早期形態之一。

總之,上古時代龍形象不僅在各地區存在較大差異,而且在形象上都是由幾種動物組合而成,表現出多樣性和多元性的特征。這說明這一時期龍的形象正處於發展時期。當人類進入文明社會後,龍的形象走向了成熟,才出現了我們現在所說的完全意義上的龍了。

鳳的原型

在以黃河文明為主體的中華文化內涵中,鳳是僅次於龍的一種中華民族的圖騰。它與龍文化同時並存,成為華夏民族的代表形象。鳳在中國象征著吉祥,又是崇高愛情的化身。這種鳳文化在藝術形式上,就有了“百鳥朝鳳”的吉祥圖案。這裏麵寄托著對鳳的尊崇之情。

鳳凰是神鳥,鳥中之王。它是百鳥風采的綜合與升華,當它被神化、人格化以後,就成為一種圖騰,成為人們崇拜的對象。在神話傳說中,鳳凰在飛翔的時候,由於有至高無上的德性,以至於雷不鳴,風雨不興,河水不漲,草木不搖擺,非梧桐不棲息,非竹食不吃,它自歌自舞,見到它就意味著天下太平。又說鳳凰為群鳥之首,追隨者數以萬計。後來鳳凰死在一座山上,每年的七八月,百鳥都到這裏來吊唁。這一故事在《水經注·葉榆河》中有詳細記載:“葉榆縣西北八十裏,有吊鳥山。眾鳥千百成群,其會鳴呼啁哳。……雉雀來吊。夜燃火伺取之。其無嗉不食,似特悲者,以為義,則不取也。俗言鳳凰死於此。故眾鳥來吊,因名吊鳥。”更令人不可思議的是,1956年和1962年在此地相繼發生了百鳥吊鳳這一奇特現象。《雲南日報》(1956年12 月2 日)和《文彙報》(1962年5月11日)都作了生動地報道。這一現象在科學上還是一個謎,或許與生物習性有關,或許與地球磁場有關。不過,從鳳的起源來看,這些神話傳說恰好反映了鳳與百鳥之間的緊密關係。

鳳應該是幾種禽類圖騰的綜合體,其原型有以下二類:

一是雞類。鳳的祖型源於雞,確切地說是山雞(錦雞類)。俗語說“雞窩裏飛出了鳳凰,”在某種意義上道出了鳳與雞的“血緣”關係。從造型上來看,鳳尾宛如山雞的尾巴。在卜辭中的一些象形“鳳”字與“雞”字也難分伯仲。良渚文化吳縣草鞋山墓葬中的帶蓋貫耳壺上,刻有鳥紋,整體形象似雞。雞被作為圖騰後就變成了鳳凰。二是鳥類。傳說鳳是從東方原始殷族的鳥圖騰演化而成。在新石器時代,東南地區居民製作各種鳥為主題的工藝品,似乎表明了那裏比較流行鳥崇拜,鳳的起源也有可能是源起於某種鳥的崇拜。鳥類原型又可分幾支:第一支是燕類,在仰韶彩陶中出現的燕子圖形,可能是當時鳳崇拜初期形式的表現。燕子也還曾作為商族先人的圖騰。第二支是孔雀,從造型上看,鳳凰確實很像孔雀。《山海經·大荒西經》中也提到有一種五彩鳥,有3種名稱,叫皇鳥、鸞鳥及鳳鳥。除以上兩類鳥外,還有以鷙、鸛、鷺、鴛鴦為原型的。以上禽類原型,經過長期的交融彙合,漸漸地有了鴻頭、麟臀、蛇頸、魚尾、龍紋、龜軀、燕子的下巴、雞的嘴,最終在明清時期定型下來,成為今天我們所見到的鳳的形象。

龍鳳的演進史一方麵表現了先民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對真、善、美的追求,展現了華夏先民們高超的藝術創造能力;另一方麵說明獨具特色的龍鳳崇拜習俗的形成史,也是華夏文化由多元漸趨統一的曆史。龍和鳳的形象塑成以後,它們已經不是代表某一個部落或某一個氏族了,而是成為華夏民族的標誌和象征,成為民族精神的象征,起著凝聚華夏民族的作用。

曆史探微陸

文明的曙光—金屬冶煉

人類古代文明的產生和形成,與金屬有著密切的聯係。恩格斯曾將人類社會的進步分為三個時代,即蒙昧時代、野蠻時代和文明時代。人類社會進入文明時代,其標誌除了文字外,就是金屬冶煉的出現。而在人類物質文明發展史上,金屬的發明和使用都是以冶銅和鑄銅為最早,這是世界金屬鑄冶史上的普遍規律,在中國也不例外。

考古發現的早期銅器

中國古代銅器源遠流長,璀璨絢麗,享譽全世界,有著永恒的曆史價值與藝術價值。

中國冶銅術是在什麼時候發明的呢?目前很難作出準確的科學的結論。從古代文獻記載來看,大約4000多年前,即古史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似乎就存在銅器了。《史記·封禪書》:“黃帝采首山之銅,鑄鼎於荊山之下。”《黃帝內傳》:“帝既與西王母會於王屋,乃鑄大鏡十二麵,隨月用之。”由於黃帝、蚩尤都屬於古史傳說中的人物,是否真有其人,尚難斷定,其冶銅、製銅鏡等事跡就更難確證了。不過,這些記載對於追尋中國古代銅器的起源,卻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至少可以推測銅器的出現時間應該是很早的。近年來,中國文物考古事業的發展,為解決這一問題提供了大量可靠的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