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由於經常被人問起有關職業規劃上的問題,也經常有人問詢某個行業或職位的信息,長期以往下來,就漸漸有了寫這樣一本書的想法。
市場上有許多關於職業規劃理論的書,但少有實操性強或案例實踐的書。可能因為職業規劃的專家們多數是老師或是人力資源管理者。我從來都不是專家,我是一個實踐者,一個摸索者,一個參與者,一個旁觀者。職業規劃裏很重要的一環是職位、行業信息還有案例。我的工作讓我得以與無數人麵談,聊他們的職業發展,他們的理想實踐,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行業八卦……這讓我有了第一手最真實的信息。
有個故事叫盲人摸象。在現實生活中,由於信息不對稱,我們也常常做盲人。我希望我的書能為一部分人解決一部分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多年的獵頭生涯帶給我上萬不同的案例,但三百六十行浩如煙海,需要聚焦到某個行業。我選了金融。這一方麵是因為從09年開始我已經在做金融財務職位的獵頭,我的朋友裏有很大部分是金融業從業者。另一方麵是因為我本身是學金融的,曾經在多個不同的金融機構實習或者工作,並且現在也在做早期投資。雖然我最終已經放棄成為一個專業的金融人才,並且開展我在獵頭和金融以外的小事業,但我始終都沒有離開這個行業。我繼續以獵頭、培訓師、投資人的身份,延續和這個行業交錯的緣分。
金融這個行業非常熱門,但金融行業真正的人才卻很匱乏;金融是高薪行業,但金融行業危機暗流洶湧……很多人選擇金融或經濟專業,很多人想轉業做金融,但多數人並不清楚這個職業的真實情況,不清楚在這個領域裏有怎樣的選擇,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應該怎樣選擇、怎樣努力。多年前,我是金融專業的畢業生,也在金融機構工作,但我視線所及的隻是一小部分。現在我既是局內人也是局外人,用眼和心觀察和體味這個行業中的人和事。我希望可以用心地、真實地把大象的每一部分展現出來。
當股指回到了2000,股票市場哀鴻遍野,金融職場也哀聲一片。運籌帷幄的金融精英們陷入了迷茫,潛心向學的準金融精英們陷入了困惑,他們發現,機會不再唾手可得,市場也不再遍地黃金;曾經的高額獎金和分紅似乎成為過去,曾經順風順水的工作一下子困難重重。十年一個輪回,十年前的市場低潮讓真正熱愛這個行業的人、對這個職業堅定的人留下。他們在經曆了同樣的迷茫後,因著積累的經驗和初步資金,因著受過錘煉的心態,在幾年後抓住了機會,成為現在金融機構中的中堅力量。現在,曆史會不會重演?這是最壞的時候,但或許也是最好的時候……
對金融行業感興趣的你;想轉行從事金融業的你;喜歡炒股養基的你;已經身在金融行業,而又因為目前工作或職位的不理想而懷疑自己是否合適繼續的你;想要知道這個行業具體的苦辣酸甜,以及將麵對的機構投資者的真麵目的你;想要知道在金融業三個字裏,涵蓋多少種不同的職業路線,如何才能走得又快又好的你,或許可以看看這本書。
我曾和金融行業的精英聊他們的經曆、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看法和經驗,這本書就是在這些資料的基礎上寫成的。當然,金融行業職位種類繁多,本書隻是選取了其中最為熱門也最符合主人公需求的幾類。此外,本書講述的是相關職業規劃、而且是職業路徑的大概率情況,如果你特別聰明、有資源、有特殊能力或者選擇創業,那麼你可以放下這本書。
二
最近幾年,職場小說一直在中國的暢銷書排行榜上名列前茅。在美國人的眼中,中國的職場小說不是講公司間的殘酷競爭法則,就是講官場人與人的各種內幕,告訴讀者如何在競爭激烈的工作中通過種種手段脫穎而出。“他們隻關注如何去生存,而不是如何去工作。”2012年2月的《紐約客》對中國職場小說暢銷的原因做了如上的總結。
人們熱衷於職場中事關生存的利益爭奪,才給了鼓吹通過技巧和手段快速上位的職場文化巨大的市場。國內很多尋求職業規劃和谘詢的人,期望的是用一份簡曆去打動老板,用技巧通過麵試,用職場秘籍能讓自己在最短時間升職加薪。在許多人埋怨社會不公平,哀歎自己無爹可拚的時候,卻有很多公司在絞盡腦汁的發現人才。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公平,但大多數實現自己目標的所謂成功者,是憑借自己的努力和才幹,像蝸牛一樣一步一步往上爬的。他們和我們一樣的普通,他們才是我們應該學習的榜樣。
職業場上,努力必不可少,同時,正確的規劃和選擇可以讓自己事半功倍。這些“成功者”的另一個共同點就是他們懂得如何在正確的時間做出正確的決策。這種選擇有時候被稱作運氣,更多時候,是因為他們對自己的人生和事業有一個明確的目標和整體的規劃。而一切明智決策和把握機會的前提,是對信息的掌握。